說明

最新文章

暢談六祖壇經(1510)不住於相

暢談六祖壇經(1510)不住於相

    而不住相,于彼相中, 你應該用什麼心態活在生活之中呢?「而不住相,」這是重點。做不到,後面都免談;做得到,後面自然就做到。你想要除貪嗔癡,是因為有這樣的因緣才生起的。若沒有這樣的因緣,你的貪嗔癡如何起呢? 你所有的問題,就在於「住相」,即「著相」。故《金剛經》曰:「離一切相,即名諸佛。」達摩祖師著有《破相論》,談的亦是「相」。「相」是怎麼來的?緣起而來的。我講很多名詞,比如心、緣起、空,其實內涵都是一樣的,你不要被這些名相所騙,只是我換個假名施設,或談它的作用方式而已。「相」解開,你可以悟道;否則,你修到死也沒辦法。你不懂緣起,你沒辦法破相、離相而證得實相。 「于彼相中,」談相就談到緣起。龍樹菩薩說:「眾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如果談現象,一切現象皆是畢竟空寂。所謂空,有幾個涵義:一,否定的涵義;二,不實在的涵義;三,不執著的涵義。一切現象都是不實在的,不管如意與否,不管順與逆。根器好的人,只要知道身心世界都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他當下就悟道,當下就不再執著。從總相的角度,一切的現象都是畢竟空寂,故《金剛經》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接著又講:「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後面還要繼續分析,因為一般人沒有那麼利根。 大家可能會認同世間法非真實,即把佛法當成真實的,故世間法空、佛法不空。一切有為法你可以承認空,一切無為法你卻不承認空,因為《金剛經》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差別。」這就是認知的問題。有些人認為有些東西是不能空的。比如,唯心所造,故心不可以空,所造的空;為識所變,識不可以空,所變是空;一真法界,一真不可以空,十法界可以空。《大般若經》怕你執著任何一邊,就講:「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有為空、無為空、一切法畢竟空。」這就是十八空。講一個空就好,為什麼要講十八空?因為你不悟空,就一定要使出十八般武藝,十八般都給你破,東講西講就是要讓你悟。 假設理上是這麼說,而你並不習慣,所以就需要詳細來說。要囉嗦地一再告訴你道理,因為你內在的執著太多、太複雜,跟你說一樣,但你聽不下去,就一定要一一給你抽絲剝繭,你才會心甘情願。 你要勇敢地看出你的執著,看出你內在的障礙、心結,你內心世界的陰影,你不為人知的世界,看到你內在被別人傷害了。談到什麼,你的內在自動會起分別。我們所講的是妄分別,而非善分別。我們內在的分別,就是我們的妄想執著。你分別就是著相,就是執著那個現象。開悟的人,他是不執著生相,也不執著滅相,而不悟的人兩邊都執著。我們不悟,所以我們都是有生有滅,我們執生也執滅,執著我們所看到的任何現象。 聞後思惟:如何觀察現象如夢幻泡影?    
暢談六祖壇經(1509)常保覺心

暢談六祖壇經(1509)常保覺心

    故經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 「故」《楞伽「經」》「雲:心生種種法生,」如果你的心起一個善念,這個善就能成就。「心滅種種法滅。」如果你退道,它也就退道了。所以要看自心的生滅,看自心的作用。深解法義的人,自我覺察能力是很強的,尤其是學禪宗的人,他的心觀照能力很強,對自己的觀念察覺也很銳利,那就是覺性。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們要培養這種功夫,讓自己很清楚地看到自己。 「若欲成就種智,」即,如果你要成就佛圓滿的智慧。「須達一相三昧」,即是現象,面對一切現象、境界「、一行三昧。」就是正定正受,就是你不被影響的意思。「一行三昧」就是你的日常生活,行住坐臥,動靜語默,內心不被影響,內心能夠得定,能夠自在。 「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在字典中是同一個意思,六祖將之分開有其道理。「一相三昧」談的是理,「一行三昧」談的是事。你需要達到這兩種境界。這兩種乍看好像差不多,但還是不同。我們不要說這兩個成就,光是一個成就就了不起了。比如,你坐著,看到外面現象的變化,你的內心還是很穩定,那叫「一相三昧」。又如,你早上起床,到公司上班、開會,跟主管同事之間溝通,與客戶互動,下班之後回家,解決家裡的一些問題,一直到你晚上睡覺,整天過程中,內心都是清淨的,那叫「一行三昧」。 我們且不談「清淨」二字,光是不生氣這種比較簡單的,你都做不到。你要慢慢練習,先從不要緊張開始練習,接著練習不要懷疑。不懷疑表面上好像很簡單,但是,你心中都有疑,所以疑神疑鬼。叫你不懷疑,你懷疑習慣了,只要一風吹草動,晚上就睡不著。 談到「一」,你就是要專,不要雜,否則你無法與「一」相應。古人曰:「事得一,萬事畢。」「一」即是實相。比如,一真法界,一心不亂。 「若於一切處,」即是在生活中。比如,一天二十四小時,分分秒秒,皆是緣起的現象。哪一個時間、哪一個地點比較重點?不可以這麼說,所以你時時刻刻應該保持正念。即,你每一秒、一分、一刻、一小時都不可以失去正念。以淨土而言,就是念佛,佛號二十四小時不斷;以南傳來講,則要時時刻刻不離開四念處。《中庸》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者,非道也。」六祖說:「念念念真如。」你片刻都不可以離開真理,念念都不可以離開緣起,這就是最究竟的方式。 正念就是你念念清楚、明白,沒有離開因緣,何因何緣何果……有時候你知道,有時候你不知道,有時候只是你的習氣。我們講了老半天,繞來繞去,就是要告訴你諸法實相。接著,你就按照這樣的觀念活著。講得更具體一點,從有講到沒有,有即是你時時刻刻要善待自己、善待別人、善待一切萬物,在善待的過程中,絲毫都不可以執著。其實,時時刻刻都在生活,而不是有一個什麼叫做生活。但是,對此大家反而不容易受持。對沒有學佛的人,你跟他講正念是沒有意義的。你只能跟他講:「每天的生活你都應該要珍惜、把握,你都應該認真地生活,愉快地活著。」他就好像能聽懂。 聞後思惟:你願意時時刻刻把自己的覺知拉回來嗎?  
暢談六祖壇經(1508)用於生活

暢談六祖壇經(1508)用於生活

    你在學習,要知道你的程度,要知道你哪裡不懂,才能夠更上一層樓。如果你連知都不能真正知,就馬上跳過去:「我只欠親證。」這是有問題的,你沒辦法突破。從文字,你要一直用到生活。比如,佛講「見緣起」,就是要在生活中見。見緣起之前,你就要在生活中正觀緣起。 緣起是因緣,感覺上比較簡單,好像有因有緣;說緣起是空或中道,就好像比較抽象。所以,我才會建議你們,一定要從生活中去觀察。譬如,你來上課心情好,何因何緣?你的孩子不聽你的話,何因何緣?這些問題,你不用問我,而是要問自己。你只要能夠找出答案,你就有所突破,就會感覺自己比較有智慧。你的問題是要靠你自己解決的。那一天,我跟一位同學講因緣,另一位同學問我:「師父,為什麼你講因緣,還有那麼多同學搞不清楚?」我說:「我沒辦法舉所有的例子給你們聽,所以我只能夠舉一個例子給你們聽,你們要能夠以此類推。但是,你們都不推。我沒辦法把你們家的每一件事情都舉例子給你們聽,比如,你家的小狗為什麼失蹤?你家的母雞為什麼不下蛋?我沒辦法這樣講。我舉的是比較大眾化的例子。你們每個人遇到的問題不太一樣,你們每個人回家去解決自己的問題,這是你們的功課,不是我的問題。聽我的課,下課才是剛開始而已。」 你們不要紙上談兵。你們要真的下手,如果一個觀念可以清楚地講,可以舉出各種例子,在生活中就可以看得到。這是你的生命,你應該如此去學習。如果你還沒辦法,你就看到原來你的程度只到某個階段,你就從此處突破。所以,文字是一種知識,生活是一種智慧。但是你不要把知識當作智慧。知識是要透過思維和實踐,才能夠產生真正的智慧。你學佛不法喜,就是你學了之後用不上。學習,比如你學英文,本來不會講,第一節課上完也會說I’m sorry;你不會做麵包,學了一節課之後,你就會做麵包了。但是,你學佛卻不是如此,你就會越學越沒有成就感。所以,有的人寧可去拜懺,雖然拜懺能否消業障他看不到,但他會認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他認為比上課更直接、更能受益。 知識與智慧互為因緣。你對道理不夠清楚,所以你用不上。不是要百分之百懂道理,你才用得上。般若有三種: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你懂一分文字般若,你就可以觀照一分,接著你就可以證一分。佛法有言:「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這三者是可以同時的。問題在於,你至少也要懂一分。懂一分,是要正確的懂,而非不正確的。心如意足,法喜、願意學習,自然就會精進,心自然就會得定。心得定之後,思維即是觀,在生活中就能夠觀察,就能夠生起智慧。所以,關鍵在於法喜。 聞後思惟:你願意深入一個概念直到融會貫通嗎?  
暢談六祖壇經(1507)讀生活經

暢談六祖壇經(1507)讀生活經

    既然你要學正信的佛法,那你如何法喜呢?為什麼很多人不法喜?就像你聽我的課,你覺得好像很有道理,聽完了之後,回家卻用不上,這樣你怎麼會法喜呢?你只是上課時讓師父催眠,回家後又墮落紅塵繼續折磨。 你們能繼續來上課,算是奇跡了。明明就沒有事,自己做一場生死大夢,夢中遇到各種境界,不斷想盡辦法來折磨自己,在夢中找答案,看如何解決夢中的問題。為何學而不法喜?你要問你自己。有一個主要的關鍵,因為你在生活中用不上,因為你真的不懂。就像那一位法師,一本書寫了七年,算是認真的。但是,他要教書,就知道他沒辦法跟生活結合在一起,他好像沒辦法教別人在生活中就看到他所教的。我一直都在教生活,但是你們都用不上,我就讓你們思維問題出在哪裡。 你聽我上課或自己看經典,你的注意力還是擺在經典,你習慣看書或聽課的模式,但是你不習慣生活的模式。什麼叫做文字經?就是你可以自己看書。文字包含語言,你也可以聽課。你就是習慣自己看書或聽別人講課。然而,你在生活經當中,看不到這些文字。比如,你看「中道」二字,你怎麼看都不明白。你可能會講:「不落兩邊,離兩邊即是中道義。」你看到死或聽到死,也不知道什麼是中道。你讀了文字,好像覺得自己都懂,但在生活中你都看不到,你永遠察覺不到你哪裡不懂。 你不可以依賴別人教你,因為那一個人改天往生或有因緣離開了,那你怎麼辦呢?有人跟我講:「你要學習,要跟現世的明師學?」我說:「跟釋迦牟尼佛學不行嗎?」他說:「釋迦牟尼佛已經過世了。」我問:「什麼叫現世的明師?」他說:「就是活著的老師。」我問他:「萬一你的老師今天就往生了,接下來你應該怎麼辦?」我不講對與錯,而是這個理論經得起考驗嗎?所以,你應該懂得自己如何學習。比如,沒有人教我們,我們知道如何學。 學習是要察覺自己哪裡不懂,最怕的是好像懂卻沒有開悟,又不知道為什麼。比如,佛法每一本書都在講緣起,假設知是十分,你知幾分呢?知緣起,觀緣起,見緣起。佛法從來不可以模淩兩可,你講不出來,就是你根本不懂你到底有沒有知,或你的知達到什麼程度。當你不知或不全知,任何人來教你都沒有用,因為你不可能進步。知一分就是一分,知三分就是三分。知初果,我當然知初果;二果,我當然知二果;四果,我當然知四果;未證果,我當然知未證果。一切皆清楚,而非模淩兩可。有時候,你連知幾分都答不出來,就不知道你的問題到底在哪裡。 聞後思惟:你能在生活中體悟到法義嗎?  
暢談六祖壇經(1506)欲如意足

暢談六祖壇經(1506)欲如意足

    欲有三種:一種與惡相應,比如喜歡財色名食睡,喜歡賭博,喜歡喝酒,喜歡唱歌跳舞。有的很嚴重,有的表面上不嚴重,但慢慢累積出來,就會變成惡的欲望。惡的欲望能夠障礙自己、傷害別人,最好不要相應。 第二種惡叫無記。它表面上不屬善也不屬惡,但是跟愚癡相應。比如看電視,不是不可以看,而是要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看什麼,看完就把它關掉。但是,很多人不是這麼理性,而是無聊就把電視打開,打開之後就亂按,就東看西看。看完了之後,還繼續看、繼續按,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停止,就這樣日復一日。你說他喜歡看電視,好像不太對;你說他不喜歡,他每天都做這個動作。現在的年輕人不是每天看電視,而是每天看電腦或手機。你不知不覺被這個東西吸引,你就處於無記的狀態。 欲如意足是指與善相應的欲,這有助於你、有助於人,你要和這種欲相應。比如,各種才藝、專業、佛法,只要是正當的,你可以好好用心學習。如果你沒有這個欲望,你根本學不下去。佛法與民間宗教相比,一般人對民間宗教更有興趣,因為有求必應。民間宗教好像某部份可以滿足你,好像很快,比如孩子受驚,燒一燒就好了,或化個符燒一燒吃下去就好了,或大大小小的事情去問師父,神明會告訴你如何處理。但是,他們沒有想過,他們並不能真正解決他們的問題。 你來學佛法,也可以有求必應。即,你有什麼問題來,我就教你什麼方法。所以,很多人學佛法也是求感應。感應是,你有什麼問題,誦哪一部經,持哪個咒,按什麼方式來拜懺、消災,馬上就不一樣了。比如,你睡不著,師父就叫你拜《梁皇寶懺》以超拔祖先,誦完之後,你就很高興,因為你爺爺很高興地來向你托夢。你們讓別人算命,都是宣傳准的而非不准的。准的一個一個傳下去,就有很多人會相信。 你如果要來學感應,這不能解決你的問題。比如,超度你的祖先要誦《地藏王菩薩本願經》,那地藏王菩薩超度他的母親要誦哪一部經?我不是說誦《地藏王菩薩本願經》沒有用,而是你不懂它的涵義。超度,是超度你的觀念。所以,現在學佛的形式已經多過於真正的教育內涵,這就是佛教表面上的興盛,其實根本不興盛。 方便可以,但不要把方便當成究竟。方便有兩種:一種是正方便,一種是邪方便。曾經有同學說我會山醫命卜相,風水、地理、面相、卜卦、抽籤、民俗療法、針炙都用,就都不要收費,讓人家來問,這樣就可以。透過算命講佛法,這叫邪方便。他是看到算命而不是聽到佛法,因為覺得很準,所以要學算命。我是試過教《易經》講道理,但很多人卻學地理風水,只有少數學生跟上,其他學生都流失。我都講那麼清楚,他們的腦袋還是轉不過來。 正方便, 即我方便度你,但是用正確的方式度。因果自負,你不要亂來,把邪法當方便。比如,明明是命相館,卻稱之為觀世音菩薩命相館,這叫做包裝。我們要真心面對自己很困難。 聞後思惟:你分得清正方便與邪方便嗎?  
暢談六祖壇經(1505)樂在其中

暢談六祖壇經(1505)樂在其中

    因為你擁有,你就會很快樂。你要講出實例,你拿一張白紙給一個人,叫他一項一項寫,從現象界來寫,他永遠都寫不完。有人問一個禪師:「你為什麼這麼快樂?」禪師說:「我擁有很多,我當然很快樂啊!」他說:「禪師,我看你一貧如洗,你有什麼?」他說:「當然有啊!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寫不完,你擁有的很多,你為什麼一天到晚覺得你是乞丐,覺得很自卑、很可憐呢?因為你就是看不到你所擁有的一切。 學佛法要靠領悟。這是一條圍巾,我打一個結,這個結就是你的心結。你要解開這個結,要從哪裡解開呢?我是要讓你體悟,而不是要你知識的反應。在佛法中,這個結叫做十結,十結斷了就是阿羅漢。但是,一般人學佛法都沒有針對這裡。你在學佛法,常常逃避你的心結。你明明是自卑,你不從自卑下手,卻跑去拜佛;你明明就是自傲,你不從自傲下手,你跑去看書;你明明心中就是恐懼,但是你跑去打坐。為什麼你們學佛法進步這麼慢?因為你們都在逃避自己的心結。你們要逃避到什麼時候?你打結,當然就從那裡解開。 你可能會問:「師父,我有心結,你教我解開好不好?」有的師父叫你去修四念處,你就去修四念處;有的師父叫你念佛,你就去念佛;有的師父叫你去修止觀,你就去修止觀;有的叫你參禪,你就去參禪。我都不這樣教,我只是叫你哪裡打結,就從哪裡打開。我講的都是實戰的,而不是教一教修行的方法。這些方法好,不見得適用你。 你為什麼沒有看到你的問題呢?很多話我們都在講,但是講過就忘掉了,比如:「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這些話講到最後,你已經沒有感覺了,也不會開悟。你不會把這句話抄在你的筆記本中,因為你當成你懂了,其實你是在自我欺騙,你根本就不懂。你解不開,是你沒有具足解開的因緣。比如,《六祖壇經》你看不懂,那你應該再看,你沒有理由。但是,再看只是因,還需要緣,書當然要看,但是要好好學習在生活中看到《六祖壇經》,否則你是永遠都不懂的。任何一部經皆是如此。 你不快樂,那就是你的結。大部份的人都不快樂。縱使你快樂,也像天空的閃電,啪地一聲就消失了,你也不能常樂,你大概只是偶爾樂一下,但那個樂也是苦。你要有能力引導你自己,你才有能力引導你身邊的人,而是毫不勉強,你要講出道理,講出例子,讓他有所領悟。但是,你要適可而止,話不要太多,否則沒有意義。你要從這裡領悟。你學那些方法,你不能相應,因為不親切。 《三十七道品》中談四如意足。「四」即是四種;「如意」,你學佛不如意,你如何學?怎麼學得下去?「足」即腳,是定的意思。《瑜伽師地論》把它翻作三摩地,即是定。 四如意足,第一個叫做欲如意足。很多人學佛一開始就要無欲,可是卻做不到。你可以有適度的欲,但是這個欲通三性:善性、惡性、無際性。假設不能滿足你的欲,你可能沒辦法學佛,故曰「先以欲鉤牽」,就是要引導你入門。 聞後思惟:如何才能快樂地學習?  
暢談六祖壇經(1504)好學不倦

暢談六祖壇經(1504)好學不倦

    學佛,第一個學不好的原因,就是因為你還沒有法喜,你沒有興趣。你要從此處下手,先學喜,再學舍,之後才有辦法學慈悲。沒有歡喜的學習,就不能夠有真正的智慧;沒有真正的智慧,就沒有真正的捨,即放下;沒有真正的放下,你一定是以自我為中心,你是不可能真正慈悲的。學習一定要清楚,不要學太急,也不要盲目地學。 你要從你真正的關鍵下手。比如,你希望你時時刻刻保持快樂,但為什麼你不能夠常樂呢?因為你不知足。你可以追問下去,我所講的是一般人通俗的概念,但是你不要捨棄這些概念,因為離開世俗諦就不可能證第一義諦。只要不懂做人,你要開悟很難。只要你不懂世間法,你不可能學好佛法。這個概念好像不是佛法,但如果離開這個概念,也沒有什麼佛法可以談。 你為什麼能知足?你不要只談事而不談理,也不要只會談理不會談事。知足,是因為你擁有。一般人為什麼不快樂?因為他想到的都是他沒有的。如果你想到的都是有的,你自然會快樂。說什麼,好像你都有。這是很重要的關鍵,不要一下子就談佛法,你能夠講清楚,你就功德無量。我講的是有,而不是講畢竟空,不見得要對每個人講空。 鼓勵別人,如果你跟別人講道理,沒有說服力。道理你只能夠講一個,事情你可以無限舉例。有兩個法師,其中一個用七年的時間寫了一本書,專程去送給我。我說:「書都寫了,是不是應該去上課,去弘法了?」因為他之前沒有弘法的經驗。 他說他有講課,我就跟他開玩笑:「你們兩位大法師,佛法都懂得比我多。但是,我可以跟你們分享教書的經驗,因為我教書已經有二十年,各種人我都教過,不論是企業的、監獄的還是士農工商的。」我跟他講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你一節課是不是講很多概念?」他說:「當然啊!」我說:「你一節課講很多概念,沒有一個概念講清楚的。所以,講的人不懂,聽的人也不懂。我建議你,一節課最好講一個概念。」他說:「一個概念一下子就講完了。」我說:「那就是你的問題。比如,什麼叫緣起?因緣合和就叫緣起,這樣就完了嗎?你可以無限地舉例說明。」其實,這是很困難的。上課很少有法師不斷舉例,而且舉的例子不是聽來的,不是舉公案或別人的故事,而是信手拈來。 我跟他這樣講,是暗示他:透過教學,你才知道原來你不懂,因為你舉不出例子來。縱使你舉出例子來,也是別人的例子;要麼,就是你在家中想很久的例子,都不是信手拈來的。他聽我這樣講,臉色一陣青一陣白。他說:「不知道怎麼講?」我說:「講課其實很簡單,一,認真讀書,二,膽子大就好講。當老師要憑良心,不是講完就算了,不是準備什麼,全盤講出來就沒有事,而是要講到每個人都懂。他說:「怎麼有可能?」聽起來好像很困難。上課要知道因緣。比如,每個學生的程度、個性都完全不一樣,要怎麼教?我告訴他:「很簡單,一箭就射一群。你只要從心講下去,管他程度怎麼樣。每個人都有心,你講下去,每個人的心都會被你射中。」 聞後思惟:你有發自內心地讚歎佛法嗎?  
暢談六祖壇經(1503)具足因緣

暢談六祖壇經(1503)具足因緣

    學習,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你要有興趣。你不可以勉強自己,也不可以勉強你的孩子學什麼科系、做什麼行業,只要是正當的就好。學佛亦如此,你沒有興趣就學不好,你也不會持續,修行要成就更不可能。 學佛要有智慧,你要去思考,看看問題出在何處。就像「因緣」二字好像很好懂,我講課也重複講,但是聽完之後,你還是不懂,因為你沒辦法在生活上用出來。你想要有好的結果,就要具備好的因緣。這個概念你覺得很簡單,但問題在於,你有實際去操作嗎?比如,你希望有錢,這是一個結果,但你並沒有思考要有什麼樣的因、緣,你才會變成有錢人。你想要人生快樂或成功,你也沒有去思維具備何因、何緣你才能做到。學佛,你也沒有想過要具備何因、何緣才會開悟。你喜歡開悟,不具備開悟的因緣,你的喜歡只是空想、空談。 世間很多人只有想,想即是妄想。想成功與要成功不一樣,想開悟與要開悟亦不一樣。比如,我們開一個一定要開悟的班,那當然有條件限制,條件當然不一樣。有一天,有一個學生跟我講:「師父,我觀察你很久。你用一樣的心力教學,學習的人不同,效果會截然不同。比如,這一班是玩真的,是真修行人,成果就不一樣。」問題在於你,佛法這麼好,你會用嗎?你會用,我跟你講完了,你當下就會用。 想要在世間法成就和出世間法悟道,那是清清楚楚的。佛經中談過一個概念,我記得我第一次看到時覺得太不可思議了:世尊常講,他看這個世界,就像看手中的庵摩羅果那麼清楚。你只要願意學,你就可以。 從因緣的角度,你今天是什麼樣子,你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你要先知道,接著再去調整。比如,你煮一碗綠豆湯,綠豆湯的因是綠豆,紅豆湯的因是紅豆。你想吃甜的,這碗綠豆湯不甜,你就加糖,這是要改善緣。如果你覺得綠豆太少了,就應該調整因。有的人想吃綠豆薏仁湯,因就變成綠豆和薏仁。煮一碗綠豆湯,你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想要有錢,你為什麼沒有錢,你為何不知道呢?就像有一位同學,他以前的部屬變成他的老闆,因為他們倆想法不一樣,他的部屬想要更有錢,而他只想要一份工作。 你不要跟自己開玩笑,你想要什麼,你要能清楚地看到你的因與緣哪裡不具足。生活中,所有現象都不離開因與緣,統稱為緣起。如果你要變成一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人,你就應該要懂得因緣。離開因緣,沒有什麼好談的,因為諸法因緣生。 懂因緣,你對世間法、出世間法,就像看你手中的水果般清楚,你知道你哪裡出了問題。比如,你認真讀書,你為什麼不能開悟?你可能缺少了戒與定。或者,你持戒精進,你日中一食,你也幾乎遵守十善業道,你卻不能開悟,因為你沒有定與慧。又或,你每天打坐八個小時,精進修行,也不容易犯戒,卻不能開悟,因為你沒有智慧。或,你是個持戒很嚴謹的人,也很用功,該念佛的時候念佛,該坐禪的時候坐禪,也認真讀書,卻不能開悟,因為你讀不懂。 要悟道,只要從因緣的角度觀察,你一定可以看出你哪裡出了問題。哪裡不足,你就應該作出調整。如果你不清楚,你會調整錯誤。有時候不是你的智慧不足,而是你定力不足;有時候是因為你不持戒,你的定慧有雜質。你用這個概念,世界上所有的道理都通。 聞後思惟:你沒有智慧是何因何緣呢?  

最新影音

金剛經實踐 71-3 2023.10.22 午

金剛經實踐 71-3 2023.10.22 午

  金剛經實踐 71 前言: 能力非本事。「能力」是指單一條件,「本事」是指綜合各種條件,如具備:德行、智慧、學問、才能、知人等。故有能力的人,別人不見得喜歡;有本事的人,大家都能欣然接受。望行者當潛龍勿用,培養自己的本事,利樂有情;有朝一日飛龍在天,且能功成身退,涅槃寂靜。 住心無住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第四分/「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1、以是因緣:心是「因」,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緣」。行者當正觀, 諸事何因?何緣? 2、無住布施:前不住外六塵境界,後不住內在三心。行者當知道:我們最執著的是自己的心(想法),最在意的是別人的看法,而習慣日常之行為及做法。 3、境易心難:《傳心法要》:「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行者當正觀:受、想、行、識無常;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 4、有限無限:有即有限,無即無限;常即有限,無常無限。《道德經》云:「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王弼認為《道德經》的宗旨為:「以無為用」。 一、見佛無住 (一)、見身無住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1、具足身見:前文「可以身相見如來不?」是指佛之應化身。本段「色身具足」即是圓滿報身佛。色身,是諸法和合的一合相;諸相,如三十二相,是色身上某一部分的特殊形態。如來法身,是無相。 (二)、見相無住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1、具足諸相:前面「具足色身」,指圓滿報身佛的總相。本段「具足諸相」,指圓滿報身佛的別相,即一相中也有無量相好具足。…
金剛經實踐 71-2 2023.10.22 早

金剛經實踐 71-2 2023.10.22 早

  金剛經實踐 71 前言: 能力非本事。「能力」是指單一條件,「本事」是指綜合各種條件,如具備:德行、智慧、學問、才能、知人等。故有能力的人,別人不見得喜歡;有本事的人,大家都能欣然接受。望行者當潛龍勿用,培養自己的本事,利樂有情;有朝一日飛龍在天,且能功成身退,涅槃寂靜。 住心無住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第四分/「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1、以是因緣:心是「因」,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緣」。行者當正觀, 諸事何因?何緣? 2、無住布施:前不住外六塵境界,後不住內在三心。行者當知道:我們最執著的是自己的心(想法),最在意的是別人的看法,而習慣日常之行為及做法。 3、境易心難:《傳心法要》:「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行者當正觀:受、想、行、識無常;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 4、有限無限:有即有限,無即無限;常即有限,無常無限。《道德經》云:「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王弼認為《道德經》的宗旨為:「以無為用」。     PDF 講義  金剛經實踐 71 2023.10.22…
金剛經實踐 71-1 2023.10.22 早

金剛經實踐 71-1 2023.10.22 早

  金剛經實踐 71 前言: 能力非本事。「能力」是指單一條件,「本事」是指綜合各種條件,如具備:德行、智慧、學問、才能、知人等。故有能力的人,別人不見得喜歡;有本事的人,大家都能欣然接受。望行者當潛龍勿用,培養自己的本事,利樂有情;有朝一日飛龍在天,且能功成身退,涅槃寂靜。     PDF 講義  金剛經實踐 71 2023.10.22  
金剛經實踐 70-3 2023.09.17 午

金剛經實踐 70-3 2023.09.17 午

  金剛經實踐 70 知見離相 一、見無定相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1 肉眼 →由四大血肉之軀。人道→看近(什麼都看不清楚) 2 天眼 →由福業、定力得之。天道→看近→看遠→看穿(看得比一般人遠些) 3 慧眼 →以根本智,照見真空之理得之。二乘→看近→看遠→看內→看外→看往→看來→看空(見到現象的本性) 4 法眼 →以後得智,照見差別之事得之。菩薩→看近→看遠→看內→看外→看往→看來→看空→看有(見平等性, 亦知差別相) 5 佛眼 →佛 → 眼無不極,看盡一切;照無不明,了知一切。依《金剛經講義》說: (1)以俗諦言:河沙世界雨滴點數,悉知悉見,其他可想矣。故自無始來窮未來際,遍虛空,盡法界,一切眾生,乃至一極微細眾生,死此生彼,根性族類,以及起心動念,前因後果,千差萬別極微細之事相,無不悉知,無不悉見。…
金剛經實踐 70-2 2023.09.17 早

金剛經實踐 70-2 2023.09.17 早

  金剛經實踐 70 知見離相 一、見無定相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1 肉眼 →由四大血肉之軀。人道→看近(什麼都看不清楚) 2 天眼 →由福業、定力得之。天道→看近→看遠→看穿(看得比一般人遠些) 3 慧眼 →以根本智,照見真空之理得之。二乘→看近→看遠→看內→看外→看往→看來→看空(見到現象的本性) 4 法眼 →以後得智,照見差別之事得之。菩薩→看近→看遠→看內→看外→看往→看來→看空→看有(見平等性, 亦知差別相) 5 佛眼 →佛 → 眼無不極,看盡一切;照無不明,了知一切。依《金剛經講義》說: (1)以俗諦言:河沙世界雨滴點數,悉知悉見,其他可想矣。故自無始來窮未來際,遍虛空,盡法界,一切眾生,乃至一極微細眾生,死此生彼,根性族類,以及起心動念,前因後果,千差萬別極微細之事相,無不悉知,無不悉見。…
金剛經實踐 70-1 2023.09.17 早

金剛經實踐 70-1 2023.09.17 早

金剛經實踐 70 知見離相 一、見無定相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1 肉眼 →由四大血肉之軀。人道→看近(什麼都看不清楚) 2 天眼 →由福業、定力得之。天道→看近→看遠→看穿(看得比一般人遠些) 3 慧眼 →以根本智,照見真空之理得之。二乘→看近→看遠→看內→看外→ 看往→看來→看空(見到現象的本性) PDF 講義  金剛經實踐 70 2023.09.17  
阿含學 04-2 增上善學 2023.09.03

阿含學 04-2 增上善學 2023.09.03

  阿含學/第04講 壹、增上善學: 五、因果業報 (一)、善惡業報 古德說:「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 《增壹阿含》:「夫人作善惡,行本有所因,彼彼獲其報,終不有毀敗。夫人作善惡,行本有所因,為善受善報,惡受惡果報。」 (二)、業報差別 《業報差別經》:「佛告首迦,一切衆生,繫屬於業,依止於業,隨自業轉。以是因縁,有上中下差別不同。」 (三)、有無漏業 雜阿含1227經(佛光本1114經)「一切眾生類,有命終歸死,各隨業所趣,善惡果自受。惡業墮地獄,為善上昇天,修習勝妙道,漏盡般涅槃。」 (四)、不能互代 《般泥洹經》:「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獲福,惡自受殃。」 (五)、不能抵消     《增壹阿含》:「為惡及其善,隨人之所習,如似種五穀,各獲其果實。」 (六)、定與不定 《成佛之道》:「業又有『決定或不定』二類;其中又有【時與報】的不同。1有的業,要感什麼報,是決定了;而在什麼時候受報,現生或來生,是不決定的。2有受報的時間是決定了;而所感的什麼報,還沒有決定。3有所感的果報,受報的時間都定了;這如造作五無間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來生一定要墮落地獄。4也有時與報都不決定的,這大致是輕業。依古德說:「一切業,都是不決定的。」換言之,一切業都有改善可能性的。所以只要能痛下決心,什麼惡業,都有化重為輕,或不定受的希望。」 《業報差別經》:「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 (七)、重報輕受 1、增壹阿含:「人作極惡行,悔過轉微薄;日悔無懈息,罪根永已拔。」…
阿含學 04-1 增上善學 2023.09.03

阿含學 04-1 增上善學 2023.09.03

  阿含學/第04講 壹、增上善學: 五、因果業報 (一)、善惡業報 古德說:「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 《增壹阿含》:「夫人作善惡,行本有所因,彼彼獲其報,終不有毀敗。夫人作善惡,行本有所因,為善受善報,惡受惡果報。」 (二)、業報差別 《業報差別經》:「佛告首迦,一切衆生,繫屬於業,依止於業,隨自業轉。以是因縁,有上中下差別不同。」 (三)、有無漏業 雜阿含1227經(佛光本1114經)「一切眾生類,有命終歸死,各隨業所趣,善惡果自受。惡業墮地獄,為善上昇天,修習勝妙道,漏盡般涅槃。」 (四)、不能互代 《般泥洹經》:「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獲福,惡自受殃。」 (五)、不能抵消     《增壹阿含》:「為惡及其善,隨人之所習,如似種五穀,各獲其果實。」 (六)、定與不定 《成佛之道》:「業又有『決定或不定』二類;其中又有【時與報】的不同。1有的業,要感什麼報,是決定了;而在什麼時候受報,現生或來生,是不決定的。2有受報的時間是決定了;而所感的什麼報,還沒有決定。3有所感的果報,受報的時間都定了;這如造作五無間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來生一定要墮落地獄。4也有時與報都不決定的,這大致是輕業。依古德說:「一切業,都是不決定的。」換言之,一切業都有改善可能性的。所以只要能痛下決心,什麼惡業,都有化重為輕,或不定受的希望。」 《業報差別經》:「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 (七)、重報輕受 1、增壹阿含:「人作極惡行,悔過轉微薄;日悔無懈息,罪根永已拔。」…
醒來影片

醒來影片

從生到死有多遠 呼吸之間  從迷到悟有多遠 一念之間   從愛到恨有多遠 無常之間  從古到今有多遠 笑談之間   從你到我有多遠 善解之間從心到心有多遠 天地之間當歡場變成荒台當新歡笑著舊愛  當記憶飄落塵埃   當一切是不可得的空白人生是多麼無常的醒來  人生是無常的醒來人生是無常的醒來
六祖壇經 禪修 02

六祖壇經 禪修 02

司空山本淨禪師者絳州人也。姓張氏。幼歲披緇于曹谿之室受記。隸司空山無相寺。唐天寶三年玄宗遣中使楊光庭入山采常春藤。因造丈室禮問曰。弟子慕直斯久。願和尚慈悲略垂開示。師曰。天下禪宗碩學咸會京師。天使歸朝足可咨決。貧道隈山傍水無所用心。光庭泣拜。師曰。休禮貧道。天使為求佛邪問道邪。曰弟子智識昏昧。未審佛之與道其議云何。師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會道無心是道。曰云何即心是佛。師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無心佛亦不有。曰云何無心是道。師曰。道本無心無心名道。若了無心無心即道。光庭作禮信受。
法華經概論 02

法華經概論 02

你們今天看到我下山,就代表說山上很平安,有的同學打電話給我說,師父,你有沒有困在山上,我想說因為天氣的關係,今天來上課的人可能會比較少,想不到人還是這麼多,下雨天上《法華經》是最好了,因為蓮花需要水才會開啊,我想說我們今天上《法華經》。
金剛經實踐 01-1 2014.10.19 早

金剛經實踐 01-1 2014.10.19 早

金剛經實踐 01-1 2014.10.19 早 金剛 般若 波羅蜜 經
金剛經實踐 01-2 2014.10.19 午

金剛經實踐 01-2 2014.10.19 午

金剛經實踐 01-2 2014.10.19 午 金剛 般若 波羅蜜 經
金剛經實踐 01-3 2014.10.19 問答

金剛經實踐 01-3 2014.10.19 問答

金剛經實踐 01-3 2014.10.19 問答 金剛 般若 波羅蜜 經
六祖壇經_台北 02-1 2009.05.24 早

六祖壇經_台北 02-1 2009.05.24 早

  大師告曰:善知識!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大師良久,復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六祖壇經_台北 02-2 2009.05.24 早

六祖壇經_台北 02-2 2009.05.24 早

  大師告曰:善知識!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大師良久,復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六祖壇經 禪修 01

六祖壇經 禪修 01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法華經概論 01

法華經概論 01

今天是我們上《法華經》的第一節課,不知道昨天晚上各位有沒做一個夢,按照《法華經》裡面有記載,只要有法師在講《法華經》,佛就會派人來聽課,不知道你是否被佛派來聽課的呢?
傳心法要影音 01

傳心法要影音 01

  壹、心與自己有關 1、心與宗教無關。 2、心與興趣無關。 3、心與職業無關。 4、心與年齡無關。 5、心與道德無關。 6、心與學歷無關。 7、心與歷練無關。 8、心與地位無關。 9、心與金錢無關。 10、心與身體無關。 11、心與空間無關。 12、心與時間無關。 13、心與知識無關。 14、心與自己有關。 貳、為何傳心 不傳別法 1、心是人的核心。 2、心創造了世界。 …
傳心法要影音 02

傳心法要影音 02

  叁、傳心法源 【禪宗法脈圖】 一、乞師安心    時有僧神光者,曠達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覽群書,善談玄理。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乃往彼,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堅立不動,遲明積雪過膝。祖憫而問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光悲淚曰:「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祖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光聞祖誨勵,自斷左臂。祖知是法器,遂因與易名曰慧可。可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祖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祖曰:「將心來,與汝安。」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祖曰:「我與汝安心竟。」    
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