斌宗法師講述
次明八教。如來一代教化,其隨機施教,說了無量法門,歸納起來不出八種教相,分為兩種四教——化儀四教、化法四教,合為八教。
先明化儀四教:
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此為化儀四教;乃佛陀教「化」眾生所用之「儀」式,故曰化儀(如世藥方)。
一、頓教:頓是頓超直入,不經階次的意思,所謂:「一超直入如來地」,故名 頓教。這是對於利根之人堪受大法者,不用方便引誘,直接施以大乘頓超之 法;如說華嚴經是。
二、漸教:漸是漸次而進,由小至大的意思,所謂:歷時修行,次第斷惑證果, 故名漸教。這是對於鈍根之人,不堪接受大法,當漸次引誘,故先說小乘令 其由淺入深,漸漸引入大乘;如說阿含經是。
三、秘密教:秘密是不顯露的意思。謂眾生根性各別,在一會中同時受教,佛以 三輪不思議神力,圓音暢演,隨類得益。因為機異故所契不同——雖同會稟 法,然而或聞為漸,或聞為頓……各自證悟不同,而彼此互不相知,故曰秘 密教。互不相知者:謂同席聽法之人彼此不相知——如悟大法者以為如來是 專為自己說大法,悟小法者以為如來專為自己說小法。又悟大法者以為如來 同樣說大法,悟小法者以為如來同樣說小法。淨名經云:「大聖法王眾所尊 ,淨心觀佛靡不欣,各見世尊在其前,斯則神力不共法」。此則可為同席聞 法彼此不相知的一種確證。又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 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此則以為如來同樣說一法的明證。總之 因各人所得之法都彼此不相知,故稱為秘密。還有一種說法:如來於行住坐 臥的四威儀中,時時都在默示著佛之知見,就是低頭舉手,瞬目揚眉,無非 一一在秘密中轉大法輪,有緣眾生於中領會各自得益,亦可稱為秘密教。
四、不定教:此與秘密皆為同聽異聞——如來同一說法,眾生各隨所解不同。因 為依機所了解的是不同,故名不定教。要之,在同聽異聞中,如彼此不相知 者為秘密教,彼此相知者為不定教。根本二教只是一體,彼此相知者是為顯 露不定教,彼此不相知者則為秘密不定教。還有一種道理,佛在一會中的說 法,因為當座的聽眾根性不等,如來為隨機施教,令其各別獲益,所以頓漸 兼施,偏圓並陳,宜聞頓者聞頓,宜聞漸者聞漸……或同時對此說頓,對彼 說漸,各隨所解,獲益不定——聞頓得頓益,聞漸得漸益。所謂佛則一座異 談(對此說頓,對彼說漸),機則同聽異聞(或聞頓教,或聞漸教)。因其 說聽不定,所以這一座的說法,不便確定判屬何教——或漸,或頓——故用 不定二字統收之,名為不定教。或於漸教中悟頓教理,頓教中悟漸教理,所 謂聞大教悟小理,聞小教悟大理,因無一定,故曰不定教。
智論所謂:佛於鹿野苑初轉四諦法輪時,憍陳如等五人得須陀洹果,八萬諸天得法眼淨,同時又有無量菩薩聞大乘法得無生忍,這便是同聽異聞的明證。正如說四諦時,藏教人聞之則悟因緣生滅之理,通教人聞之則悟因緣即空之理,別教人聞之則悟因緣即空即假之理,圓教人聞之則悟因緣即中道實相之理的意思相同。要而言之,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而彼此互不相知者為秘密教。佛以一座隨機說,眾生各各隨所解,而彼此互知者為不定教。秘密、不定二教,能夠統攝頓漸二教,與五時所說,總之,頓教直說大法,漸教專談小乘,不定教是一座異談,所解不同,秘密教是佛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得解。
復次、此化儀四教若詳細的研究起來,須各約教、行、部三義釋之。
頓教三義:一約教——謂不歷時調停,直說圓頓大法,別則獨指華嚴時所說者, 通則五時俱有。二約行——謂不經次第,頓超直入,所謂初發心時便成 正覺,別則單指華嚴行者,通則方等、般若、法華三時中悉皆有之。三 約部——部是部類,指三藏十二部而言,別則專指華嚴經,通則凡一代 教中直說頓超法門者,如圓覺經等,並宜收入此部所攝。
漸教三義:一約教——謂曲引鈍根,經三時之調停,先說小而後說大,別則獨指 阿含、方等、般若三時所說者,通則前後二時亦皆有之。二約行——謂 按步而修,次第證悟(歷劫修行,次第斷惑證真)。三約部——別則局 指阿含經,通則凡一代教中所說小乘引誘法門儘可收入阿含部,凡彈偏 斥小,策進法門者,宜收入方等部,凡蕩空破執,陶鑄轉教者,宜收入 般若部。
秘密三義:一約教——於四時中如來以三輪不思議力(身輪現通,口輪說法,意 輪鑒機),一音說法,隨類各解,此則無別可指,通則前四時(法華以 前)皆得有之,唯法華是顯露教,但有秘密咒而非秘密教。二約行—— 謂或修小行而密證大果,或修大行而密證小果;又如受持陀羅尼法門亦 為秘密行之一。三約部——別則專指一切陀羅尼經,通則諸經悉皆有之 (如彌陀經之往生咒,楞嚴經之楞嚴咒等)。
不定教三義:約教,約行,均與秘密教同。三約部——無別可指,而通於前四時所說諸部。
以上為化儀四教;頓、漸二教為豎之化儀,秘密、不定為橫之化儀。總之,「頓教」是對最上利根,頓時圓說,如華嚴時所說之教義。「漸教」,是對漸契之機,如阿含時所說之教義。「秘密教」是對一種特殊之機,圓音演說,使一會的人隨機證解秘密不知。「不定教」是於一會中的隨機說法——大小兼施,偏圓並陳,而聞者各隨所解獲益不定。化儀四教約略講完。現在要來說明化法四教:
藏教、通教、別教、圓教,此為化法四教;乃釋尊教「化」眾生之方「法」,故曰化法(如世藥味)。
一、藏教(小乘教):完全的說當稱它為小乘三藏教。因為由來小乘的三藏—— 經律論,與大乘的三藏說起來比較整然一些,所以把小乘命名為三藏教。它 是以四阿含為經藏,以毗尼為律藏(梵語毗尼,亦云毗奈耶,此翻為律,亦 翻調伏……),阿毗曇為論藏(具云阿毗達磨,譯為無比法)。此教專為教 化「聲聞」「緣覺」二乘根機,純屬小乘之教。是開示界內鈍根眾生,明生 滅四諦、十二因緣、事六度,修析空觀,斷見思惑,得一切智,見但空理, 出分段生死證偏真涅槃,是為藏教義。
二、通教:通者同也。是對三乘共同的說法,其教義通同聲聞、緣覺、菩薩三乘 。所謂通前藏教,通後別圓二教,故名通教(鈍根的則通前藏教,利根的通 後別圓二教)。此教化度界內利根眾生,正化菩薩,傍化二乘,明無生四諦 ,不生滅十二因緣,理六度,修體空觀,斷三界見思惑盡,更侵習氣,得一 切智,見真諦理,出分段生死,證真諦涅槃,是為通教義。
三、別教:別是各別不同的意思。其教義獨被菩薩,不通於聲聞緣覺,所謂,別 前藏通二教顯非小乘,別後圓教顯非佛乘。因為藏教正化二乘,屬小乘教義 ,通教雖則化導大乘然而尚還帶有二乘教義,現在所說的別教是沒有兼帶二 乘教義的,故云別前藏通二教:又因獨明菩薩法,非圓滿佛法,故云別後圓 教。以其既非二乘(別前藏教),又非佛乘(別後圓教),所以稱它為別教 。若詳細的說:其教、理、智、斷、行、位、因、果,與前藏通二教不同, 與後圓教有別。「教」則獨被菩薩,「理」則隔歷三諦,「智」則三智次第 ,「斷」則三惑前後,「行」則五行差別,「位」則位位不相收,「因」則 一因迥出,不即二邊,「果」則一果不融,諸位差別。此教開示界外鈍根菩 薩,明無量四諦,不思議十二因緣,不思議六度,十度(六度中於第六般若 度復開為方便、願、力、智四度共成十度)。修次第三觀,斷三界見思,塵 沙二惑,及十二品無明,得道種智,見俗諦理,及分證中諦理,出分段、變 易二種生死,證中道無住涅槃,是為別教義。【(註)五行差別,戒定慧三 名為「聖行」(十住入空行屬藏通二教),慈悲喜捨名為「梵行」(十行十 回向入假行),依理成行名為「天行」(初地以上中道行也),從天行起化 他之用,示同小善名為「嬰兒行」(即慈用也),示同煩惱名為「病行」( 即悲用也)。藏通二教但有「聖行」及少分「梵行」,今則五行具足故不同 前藏通二教。圓教一行一切行,今乃次第修行故不同後圓教。】
四、圓教:圓是不欠不缺的意思,謂圓滿至極究竟成佛之教,故曰圓教(將藏通 別三種權教融成一實之教)。詳細的說,謂:圓妙(三諦圓融不可思議), 圓滿(三一相即,無有缺滅),圓足(圓見事理,一念具足),圓頓(圓超 直入,體非漸成)。因此,所以稱它為圓教。此教開示界外最上利根菩薩, 明無作四諦,不思議十二因緣,稱性六度,十度,談中道實相事理圓融之教 ,修一心三觀,圓斷三惑煩惱,得一切種智,見一境三諦理,圓超二種生死 ,圓證三德涅槃,是為圓教義。
上來藏通別乃如來權巧方便之教,後之圓教方為如來真實稱性之談。
總之,藏教修析空觀——有外見空(捨色取空);通教修體空觀——即色而空
(了達萬象當體即空);別教修次第三觀——由空入假,由假而中,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空之外有中道,圓教修一心三觀——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一中一切中,無假無空而不中,空有即中道。
以上為化法四教,連前化儀四教合為八教。化儀是能用之教,化法是所用之教。
復次,當知於五時中何時攝何教,化儀四教與化法四教如何收攝,亦有知道的必要。
初、華嚴時,佛初成道,先為大機直說圓頓法門,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於化儀四 教中,為頓教,於化法四教中兼說別教正明圓教的道理,是帶一權說一實
(帶說別教之權理,正明圓教之實義),為一粗一妙之教相,約味如從牛出 乳,故華嚴時為乳味。
二、阿含時,如來為實施權,寢頓說漸,譬如日輪升天,轉照幽谷,於化儀四教 中為漸教(漸教分為三時——漸初,漸中,漸末,阿含為漸初),於化法四 教中但明三藏小教的道理,是唯權無實,但粗無妙之教相。約味如從乳變酪 ,故阿含時為酪味。
三、方等時,為引小向大,平等普化,譬如日輪次照平地,開平地為三時——食 時,禺中,正午,此當食時(辰時),於化儀四教中為漸中,於化法四教中 乃四教並談——對三藏之小教而說通別圓的大乘之理,是帶三權說一實(帶 說藏通別三教之權,說明圓教一實之理),是三粗一妙之教相。約味如從酪 出生酥,故方等時為生酥味。
四、般若時,為掃蕩餘執,譬如禺中之時(午前巳時),於化儀四教為漸末,於 化法四教是帶說通別二教,正明圓教的道理,是帶二權說一實,二粗一妙之 教相。約味如從生酥出熟酥,故般若時為熟酥味。
五、法華涅槃時,法華為開權顯實,涅槃是收拾殘機,譬如日輪普照大地,時當 正午,罄無側影。法華於化儀超出四教——非頓、非漸、非秘密、非不定— —法華攝三乘而歸一乘,但須假修而成,故非頓;但說無上道,不歷階位, 故非漸;示十方佛土唯有一乘之法,真實而說,故非秘密;舉手低頭皆成佛 道,一切眾生決定成佛,故非不定。非頓、非漸、非秘密、非不定,此為法 華之玄妙處。於化法四教中獨明圓教,無復兼帶餘教,是唯實無權,純圓無 粗之教相。約味如從熟酥成醍醐(當知法華所明之圓教,與以前之圓教不同 ,以前之圓教不過異於藏通別而已,今則統攝以前諸教而歸於圓滿究竟之一 佛乘,故法華稱為純圓獨妙之教相)。涅槃為追說四教,追泯四教,約時約 味都與法華一樣,故涅槃與法華同以無上醍醐為味。總之,華嚴屬頓,是別 教所攝;阿含屬漸初,為藏教所攝;方等屬漸中為通教所攝;般若屬漸末為 別教所攝;法華、涅槃超出頓漸,純屬圓教所攝。又頓教兼用別教,正用圓 教;漸教統用藏通別三教;秘密、不定二教通於四教。
綜起來說:五時是判定世尊一代說法的次第,八教是判別如來因機設教之規範,化儀四教是就其說法之儀式定其勝劣以說明所化根性的差別;化法四教是就其佛經的內容判其權實而開示修行之法要。總之,以時間分類為五,故曰五時;以教義分類為八,故曰八教。
以上五時八教是智者大師所獨創,成為天台的判法,是很有規範而極合乎標準的,確實夠稱為彌天高判,所以嘗轟動一時。這種神聖的教判永為天下後世的教門下取法,它對於佛教的貢獻實在不少啊!其宏功偉績自然永垂萬世不朽。
∥化 如 ┌頓(1) (1)一、華嚴時┐ ┌乳味
∥ │ ┌初(2) │ │
∥儀 世│漸┤中(3) (2)二、阿含時│ │酪味
∥ │ └末(4) │ │
五∥四 藥│秘密(1)(2)(3)(4) │ │
時∥教 方└不定(1)(2)(3)(4) (3)三、方等時├五味┤生酥味
八∥ │ │
教∥化 如┌藏(2)(3)(5-2) │ │
圖∥法 世│通(3)(4)(5-2) (4)四、般若時│ │熟酥味
∥四 藥│別(1)(3)(4)(5-2) │ │
∥ └圓(1)(3)(4)(5-2) (5-1) 法華┐ │ │
∥教 味 (5)五、 ├時┘ └醍醐味
∥ (5-2) 涅槃┘
∥純圓(5-1)
∥非頓、非漸、非秘密、非不定(5)
上來五時八教的道理已經明白了。然則此部般若心經,於一代時教中,究竟屬於何時,何教?此經說在方等之後,為六百卷大般若所不能攝,為行深般若,獨被大乘菩薩之不共法。於五時屬別般若時,於化儀四教為漸教之終,於化法四教則帶說通別而正明圓教之理。因此,它是以大乘熟酥為教相的。
本│
經│…(一、釋名)。此經以法喻為名。
五│…(二、顯體)。此經以第一義空為體。
重│…(三、明宗)。此經以觀照為宗。
玄│…(四、論用)。此經以破妄除障為用。
義│…(五、判教)。此經以大乘熟酥為教相。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