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四, 02 二月 2012 17:39

四聖諦-解脫之道

作者  釋達觀


壹、前言
貳、苦聖諦
參、苦集聖諦
肆、苦滅聖諦
伍、苦滅道聖諦
陸、結論

壹、前言

人生到底在追求什麼?每個人表面上所追逐的項目都不同,像事業成功、家庭幸福、兒女孝順、身體健康、心情愉悅、大富大貴、有名有利、幸福平安等,但實際上在追逐的方向卻是一致,那就是尋覓他所認知的快樂。

但人為何要尋找快樂?因為,對現狀不能滿足、事事不能滿意、樣樣不能順遂,不滿就是苦。所以要不斷的突破、不斷的改善,來滿足自己的身心,但不論怎樣努力,仍然不能填滿人類的欲求。因為,人生本來就不圓滿,難免有所遺憾,常常魚與熊掌不能兼得,往往顧此而又失彼,於兩者之間,難以兼顧,只能忍痛擇其一;假若兩者皆能兼顧,但因無常生滅,亦不能永恆存在,實感無奈。

其實,人的一生只是不停的在創造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留下問題。從出生到死亡,從物質到精神,從身心到環境,從個人到家庭,從家庭到社會,從社會到國家,從國家到世界,從世界到宇宙,不論由小至大、由內至外、由近至遠、由前至後,時時刻刻都在問題中

有個人身心的問題,有人際關係的問題,有家庭經濟的問題,有夫妻感情的問題,有子女管教的問題,有婆媳相處的問題,有妯娌和諧的問題,有兄弟鬩牆的問題,有學校教育的問題,有社會治安的問題,有環境保護的問題,有國家政治的問題,有氣候暖化的問題,有核能災變的問題,有能源危機的問題,有民生糧食的問題,有資源分配的問題,有人類戰爭的問題,有自然災害的問題等,說也說不清,數也數不完。問題雖然包羅萬象,但“問題的本質就是苦”,苦即是煩惱,任何人皆擺脫不了它的困擾。不論有意或無意,人類的本能就是要離苦。

人生是苦的事實,沒有誰可避免。佛陀因見眾生的苦,而發心出家去找尋滅苦的方法,經六年的修行,終於領悟緣起之真理,而以「四聖諦」初為五比丘宣說“苦、苦之集、苦之滅、苦滅之道”及最後涅槃度須跋陀羅,都是以此教導,說四諦之理,是真實不虛,依此修行,便可解脫。

世間之所以有醫生,是因為有病者;人間之所以有佛陀,是因為有眾生。因有人生病,醫生才為患者看病:診斷出其病症(苦),並檢查其病因(苦因),開出藥方,要病人按時服用(苦滅之道),經治療後,終於痊癒(苦滅)。因眾生有苦,佛陀才為大眾開示離苦之道。

貳、苦聖諦

佛陀是證悟真理的聖者,依他所觀察,世間的一切現象,的確是苦之事實;人生是苦,故說苦諦,即是苦的真諦,所以佛經中說:「人生是大苦聚」。「苦」有苦難、痛苦、苦惱、不滿意,及缺陷、無常、不實的涵義。

或許有人會認為佛教過於悲觀?所謂悲觀、樂觀,其實是個人的主觀。佛教是客觀的,它是「正觀」、「實觀」。「正觀」即是正確的觀察,「實觀」即是觀察事實的真相;經由正確的觀察,才可以見到事實的真相。觀人,生老病死是事實;觀事,成敗興衰是事實;觀物,成住壞空是事實;觀法,緣起無我是事實;觀行,一切無常是事實。

換個角度來說,醫生說只要是人就會生病,為何大眾不認為醫界太悲觀呢?病就是苦!又有人會說,病好就不苦?病雖然暫時治好,但人生瑣事,那件事不令人苦惱;又有誰可以事事順遂,所求以償。且說,病好了,難道永不再患嗎?

凡夫不知真相,不敢面對事實。就像,病人不願面對自己的病情,醫生不願告訴患者病症一般。醫生對病患不可誇大其病情(悲觀的看法),亦不可輕忽其病症(樂觀的看法),應正確的診斷出疾病,將病情詳細的跟患者說明;病人不可放棄治療(悲觀的想法),亦不可認為無病(樂觀的想法),而應勇敢的接受醫生的建議來治療。所以,佛教既非悲觀,也非樂觀,只是真實的講出事情之真相。

稍有知識的人,也許會說:「苦樂是心的感受,並非事實。好比,知足常樂,不知足常苦。」試問諸位?生病的人,知足病就會痊癒嗎?飢餓的人,知足肚子就能填飽嗎?缺錢的人,知足就能解決經濟的問題嗎?以此類推,苦是事實,並非唯心論說。

大部分的人認為,人生是「有苦有樂」;只是每個人,對苦樂的看法有所分歧。悲觀者,因觀念消極,所以覺得「苦多樂少」;樂觀者,因觀念積極,所以感覺「樂多苦少」。總認為,人生是有苦有樂,並非全然是苦。

苦的真諦

所謂「苦聖諦」?是指此苦諦之理,唯為聖智所知,非凡夫能知,故云聖諦。世人雖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卻無智慧見到苦的真諦。反而以苦為樂,孰不知“此樂是假樂,此苦是真苦”。

好比,肚子餓(是苦的事實),就要填飽肚子(吃飯不是樂,而是遠離飢餓的痛苦);尿急(是苦的事實),立即上廁所(小解不是樂,而是遠離憋尿的痛苦)。吃飯、小解不是樂,假若它們是快樂的事,為何不一直吃、一直解;再舉生病來說,飢餓似病,吃飯似藥;尿急像病,小解像藥。吃藥豈是快樂之事,只因生病,所以迫不得已才吃藥。

還有,「樂是苦因」。當快樂消失時,痛苦便會生起;順境時很快樂,當此境消失而逆境來臨時,痛苦隨之生起。就像好友相聚時是歡樂的,但分離時卻是感傷的;和相愛的人再一起是幸福的,但愛人離去後卻是痛苦的。

再說,「樂中有苦」。樂猶像蜜糖,苦恰似毒藥。包著蜜糖的毒藥,純苦無樂,百死無生,何樂之有?所謂「先享受,後付費。」先滿足自己的欲望,再來考慮後果。好比,刷卡時表面上很快樂,消費完後,才知要付錢的心痛;談戀愛時表面上很甜蜜,結婚之後,才知要養家的艱苦。

再說,「樂久生厭」。任何快樂的事,做久了也會令人厭煩。好比,沒有吃過山珍海味的人,偶爾飽餐一頓,便會覺得心滿意足;但天天吃膩的人,就會感到厭惡而倒胃口。有時出國旅遊,是一件既浪漫又休閒的事;但常常出國的領隊,帶團不但有壓力,且是一項苦差事。

再說,「樂無標準」。快樂並無一定的標準,因人事的條件不同,所以產生出來的感受就有所差異。怕熱的人,吹冷氣會覺得很舒服;怕冷的人,吹冷氣會覺得很難受。飢餓的人,有食物可吃,是一種恩惠;撐飽的人,縱然美食當前,對他來說也是一種負擔。

佛雖說苦,但並不否認樂。因苦樂是相依,無苦即無樂,無樂即無苦;因有苦樂,才可以離苦得樂。佛於經中曾舉出:有家庭之樂、五欲之樂、染著之樂、色身之樂、心靈之樂、禪定之樂等,但這些樂,皆逃不開無常逼迫之苦。

總之,「樂假苦真」。所謂假,是指快樂的事,是短暫的、是會變化的、是會消失的、是無常變異的,非永恆常在的,誰都無法留住它。所以說快樂是虛假,一切現象是苦的事實,即是「苦諦」。

苦的認識

二苦
五蘊本身就是一種苦,想要生存,就應接受苦的考驗。為了照顧身心,人們必須付出一生的代價。肉體有生、老、病、死之身苦,心裡有憂、悲、愁、惱之心苦,環境有寒、暑、燥、熱,所引發身心之苦。歸納為:一者因肉體而有苦,稱為身苦。二者因煩惱而有苦,稱為心苦。

身體的無常不安,需要食物、衣服、房子、車子、活動、性欲來滿足它;身體的無常病痛,需要醫生、治療、藥物、復健、看護、補品、家人來照顧它。為照顧和滿足身體,則須有物質與金錢;想獲取金錢,則須要工作;工作則須靠體力或能力,才會有適當機會。身體從出生至死亡,及中間的衰老,皆不離無常變異,連辛苦所掙得的財產、名望,也不例外。

心裡的無常不安,需要有快樂的所緣來依靠。它是什麼?是親情、愛情、友情、道情、多情?或是名利、權勢、地位、才幹、讚美、尊重、疼愛、呵護、關心?或是娛樂、興趣、旅遊、探險、刺激?或是工作、事業、學習、讀書、進修、行善、信仰、宗教、修行、真理、傳道、領導?不論心擺在何處,皆不離無常變異,自心是這樣,人心亦是這般。

常人祈求醫生,來安其身;二祖慧可,祈求祖師,來安其心?不論是身或心,又有誰可替我們安住?身心本來無常不安,又豈能安住?須菩提問佛:「云何應住?」佛說:「應無所住!」一切法無常,所以念念無所住,以無住為住,當下即可安住。

三苦
苦的性質有三:苦苦、壞苦、行苦。當逆境出現時,身心感受之苦,稱為苦苦;當順境消失時,身心所感受之苦,稱為壞苦;諸行無常,遷流不息,讓身心不得安定之苦,稱為行苦。欲界三苦俱有,色界有壞苦、行苦,無色界僅有行苦。《法華經》信解品說:「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

一、苦苦,由苦事所生之苦。其實會讓人苦惱的事,真是其多無比。好比,身體的壽命有限,短短數十年,大不了百歲,人的一期生命就將結束,奔波一生,為誰辛苦,到頭來「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再說,心中難得清淨,不是回憶過去,便是期盼未來,不然就是盤算現在,從來沒有「活在當下,過得清閒。」一切身苦心惱,便是苦苦。

二、壞苦,因樂事已過,苦隨之而生。無樂之時,我們會去追尋快樂,但常常為了短暫快樂,讓人付出慘痛的後果。好比,拿一個月的薪資,來買一件名牌的皮包,在擁有的那一刻,雖可感受到短暫的快樂,或滿足暫時的虛榮,但之後呢?當此新鮮感消失,雀躍之喜又在哪裡?不禁生起後悔、懊惱、無知、虛偽之情緒。再說,跟至愛的家人、最好的朋友,在一起聚會、聊天、吃喝、遊玩、歡唱,當曲終人散之後呢?無聊、孤獨、寂寞、失落、無奈之情緒,便油然而生。此樂似過往雲煙,只添加愁與苦。甚至,過於得意忘形,到頭來樂極生悲。以上苦苦、壞苦,凡夫便能知曉。

三、行苦,行有遷流之義,一切法皆遷流不息,無常生滅,無常故苦,唯智者能知。一切有情、無情的眾生,以及我們生活的環境,不論是內在的心靈,或者外在的世界,這所有的存在與消失,都是不停的變動、生滅,它是不安定、不確定的,沒有人可改變它、沒有神可主宰它。由於這種剎那生滅的現象,所以沒有一事物叫做永恆。當人們想去占有它、擁有它、留住它,它已經從欲望中流走;當人們想要獲得自認的快樂、幸福、平安,它便從妄想中消失。順境、逆境,只不過是無常的夢境;迷人、悟人,只不過是無常的幻人。

近觀無常,龍牙禪師云:「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我們喜歡花開,卻不喜花落。人想要快樂,卻厭惡痛苦,歡慶出生的喜悅,卻畏懼死亡的來臨。但花開花會謝,樂生樂會滅。無情的花,有情的人,誰能逃得過無常。

遠觀無常,憨山大師云:「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春天從冬天走來,帶來希望;秋天從夏天過來,帶走一切。雖然傷感、落寞,那也是人類自作多情的癡夢,總活再編織不實的幻境,不能真實體察人生,勇於面對無常。不管貧賤窮困,或是榮華富貴,那只是曇花一現,像夢不真,同霜不常。

綜觀無常,《無常經》云:「生者皆歸死,容顏盡變衰,強力病所侵,無能免斯者。假使妙高山,劫盡皆壞散,大海深無底,亦復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上至日月星辰,下至山海大地,中含一切眾生,有哪一人、哪一物、哪一事,不被無常所吞沒。

凡夫不識無常之苦,卻偏偏想於無常中牢牢捉住自我的身心,建立夢中的王國。不捨我愛之人,不棄我愛之物,不甘失去所有,更不願無常到來。始終不能明白,他們所追尋的不過是短暫的假樂,實際上是暫時的息苦而已。但一位滅苦的聖者,不會無知的追求不同的事物,來滿足自己的快樂,因為智者的心已經平靜而且知足。

八苦
佛總結出人生有八種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生、老、病、死,此四項屬於生命現象的苦,亦是生理的苦;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此三項屬於生活現象的苦,亦是心理的苦;五蘊熾盛,此項屬於人生現象的苦,亦是身心的苦。

十一苦
根據南傳藏經《長部》記載,將苦分為十一種: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最後總結為五取蘊是苦。以下經文出自《大念住經》。

一、生
經云:「何謂生?所有生類中,諸眾生之受生、形成、出生、諸蘊之顯現、諸處之獲得。」什麼是生?一切眾生皆是因緣和合而產生,漸漸形成名色,經十月之久而出生,身心五蘊能明顯的表現,經由六根接觸六塵能感受到外在的世界,稱之為生。

「生」有:生者受苦,被生亦苦。「生者」有懷胎之苦,生產之苦,養育之苦,照顧兒女之苦;「被生」有成長之苦,學習之苦,環境之苦,謀生之苦,競爭之苦,生存之苦。

二、老
經云:「何謂老?所有生類中,諸眾生之衰老、老耄、齒落、髮白、皮皺、壽減、諸根遍熟。」什麼是老?一切眾生都會老化,體力日漸衰弱,牙齒脫落,頭髮蒼白,皮膚變皺,壽命漸短,功能退化,稱之為老。

「老」有:六根衰退之苦、行動不便之苦、無人照顧之苦、身體病痛之苦、孤獨無伴之苦、心願未了之苦、步入死亡之苦。

三、死
經云:「何謂死?所有生類中,諸眾生之崩潰、散滅、命終、死亡、諸蘊離析、死屍棄捨。」什麼是死?一切眾生都有停止氣息的時候,四大離散,壽命終了,進入死亡,五蘊離析,身體捨棄,稱之為死。

「死」有:有病痛折磨之苦、四大分離之苦、心理不平之苦、不捨親人之苦、財物帶不走之苦、對未來恐懼之苦、冤家索命之苦、六道輪迴之苦。

以上這三項,生、老、死是生理現象的「身苦」,我們依真俗二諦來說。依俗諦而言:人從一出生便趨向於死亡。人生第一個剎那現象,稱之為生;中間的種種過程現象,稱之為老;最後一個剎那現象,稱之為死。依真諦而言:色法、心法亦是這樣。當色法、心法剎那生起時,稱之為生;短暫停住的現象,稱之為老;滅時的現象,稱之為死。因此在觀察生、老、死時,同時可觀生、住、滅,必須依照,真俗二諦來觀照。

四、愁
經云:「何謂愁?無論何時何地,由於任何之不幸,遭遇令人苦惱之法,而有憂愁、悲傷、苦惱、內憂、內愴。」什麼是愁?不論任何時候,當我們遇到不幸之事,或遭遇到令人苦惱的問題,而內心生起憂愁、悲傷、苦惱、煩悶、難過,此時稱之為愁。

南宋詩人‧辛棄疾曾寫道:「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無愁之人強說愁,有愁之人說不出。心本無愁,但遇境則愁生;若不能化解此問題,則會愁更愁。

五、悲
經云:「何謂悲?無論何時何地,由於任何之不幸,遭遇令人苦惱之法,而有痛哭、悲泣、慨歎、哀號。」什麼是悲?任何時候,由於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惱的問題,內心控制不住,而痛哭、悲泣、大聲悲歎、高聲哀呼,稱之為悲。

愁藏於內,強忍於內心;悲顯於外,發洩於言行。小小的挫折,常人可以埋於心底,然遇親人往生或離去,則再也控制不了情緒,而放聲哭泣、大聲吶喊。

六、苦
經云:「何謂苦?關於身體之苦痛、不適,由於身觸所生之苦痛、不適。」什麼是苦?任何身體痛苦的感受、不舒服感覺,或經由身體的接觸而產生的痛苦或不舒服感受,稱之為苦。

有身體,就會有病苦。身體有時會痛、會酸、會麻、會脹、會暈、會眩、會癢、會緊、會飢、會渴等,或因外在的環境、空氣、天候、溫度、乾燥、濕氣、異味,而產生太熱、過冷、流汗、顫抖等諸苦。

七、憂
經云:「何謂憂?關於心之苦痛、不愉悅,由於意觸所生之苦痛、不愉悅。」什麼是憂?任何心理痛苦的感受、心理的不愉快感覺,或經由心理接觸而產生的痛苦或不愉快感受,稱之為憂。

人類生長的過程,有許多不愉快的經歷與記憶,這些陰影早已深刻烙印在每個人的心裡,更是揮之不去的痛苦,所以平常悶悶不樂、鬱鬱寡歡,快樂不起來;但夢魘還未結束,接下來的人生歲月,我們仍然要與外界不斷的接觸,因此苦痛、不愉悅的感受時時會生起。

八、惱
經云:「何謂惱?無論何時何處,由於任何之不幸,遭遇令人苦惱之法,而有憂惱、苦惱,及由憂惱、苦惱所生之苦痛。」什麼是惱?任何時候,由於不幸的事,或遭遇到令人苦惱的問題,而有煩憂、苦悶,以及由於煩憂、苦悶而感受到的苦痛,稱之為惱。

未發生之事,常讓人生起憂慮、擔心、不安、恐懼;已發生之事,常使人感到迷惑、棘手、害怕,甚至不知所措。當我們碰到困難不能解決時,一切煩惱便自然而生,更引發心中的苦楚。

以上這五項,除了苦是指生理現象的「身苦」,其他愁、悲、憂、惱,是指心理現象的「心苦」,只是苦的輕、重、強、弱,不同而已。

九、怨憎會苦
經云:「何謂怨憎會苦?無論何時何處,遭遇不如意、厭惡、不愉悅之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或遇心懷惡意、傷害、擾亂、不適意者,卻須與其聚會、交往、共事、結合。」什麼是怨憎會苦?不論任何時候,遭遇到不想要、不喜歡、不愉快的六塵,或遭遇到心懷惡意、害意、亂意、瞋意者,與這些人聚會、交往、共事、一起,稱為怨憎會苦。

我們對於一切所不喜歡、不滿意的人、事、時、地、物,內心自然會生起排斥、抗拒、敵對。不是想要對象消失,不然就自己躲開,一心一意想逃離現場,不願與對方在一起。但於六塵的境界中,不如己意的事,實在數不清。

十、愛別離苦
經云:「何謂愛別離苦?無論何時何處,與可意、喜愛、愉悅之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相逢,或遇心懷善意、適意、可靠者、父母、兄弟、姊妹、朋友、同事、親戚,卻不能與之聚會、交往、共事、結合。」什麼是愛別離苦?不論任何時候,人都想要處在合己意的、喜愛的、愉快的六塵境界中,或遇到心懷善意、好意、能信任的家人、朋友、同事、親友,但卻偏偏不能與這些人聚會、交往、共事、一起,稱為愛別離苦。

我們一廂情願,想要活在自己理想的國度裡。於一切時、一切處,都妄想與喜歡的人、事共處一堂,但是諸行無常,剎那生變。愛人會去,惡人會來;好事會走,壞事會起;順境會過,逆境會來。終不能與所愛長相廝守,只能緣盡而散。

凡夫活在取捨之間,只要不合己意,便想捨去,但又無法擺脫,所以有「怨憎會苦」;若是合己意,便要取得,卻又無法獲得,所以有「愛別離苦」。智者不惡六塵境界,因一切法無常、無我,故六祖說:「於一切法,不取不捨。」

十一、求不得苦
經云:「何謂求不得苦?諸比丘!受生支配之眾生,生如是欲求:願不再受生,願不再有來生!然此欲求不可得,…受老支配之眾生,生如是欲求:願不衰老,願不變老!然此欲求不可得,…受病支配之眾生,生如是欲求:願無病苦,願不生病!然此欲求不可得,…受死亡支配之眾生,生如是欲求:願能不死,願不會死!然此欲求不可得,…受愁悲苦憂惱支配之眾生,生如是欲求:願不遭受愁悲苦憂惱,願不再愁悲苦憂惱!然此欲求不可得。」

什麼是求不得苦?希望不要有生、老、病、死、愁、悲、苦、憂、惱、怨憎會、愛別離以上諸苦,更不要有無量諸苦惱,然因「苦」、「集」未斷,無明、貪愛依舊,三毒仍存,「道」諦未修,所以不能息苦入「滅」,因而稱為求不得苦。

有求皆苦,無求為樂。所求不能滿足,即是「貪」;求而不能獲得,即生「瞋」;不知為何而求,即為「癡」。我們所求何物?世間幻事,眾生幻人,一切幻境,知幻無求。

以上這三項,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是指心理現象的「心苦」。

五取蘊是苦
經云:「何謂簡而言之,五取蘊是苦? 即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不論是二苦、三苦、八苦、十一苦、無量諸苦,歸納起來,就是對身心五蘊的執著,所生起之苦。所以佛要行者正觀五蘊,無常、苦、空、無我,來破除我們對五蘊的執取。

苦的功能

世界上所有的學問,和一切的科技發明,其實都在解決人類共同的問題。當我們要尋求任何一項答案,相對也必須付出同等的代價;每個人在追求快樂時,也一定會經歷痛苦的過程。但不可因為困難,而選擇不去突破,或乾脆逃避不敢面對,反而更應勇敢去化解及承擔。

其實痛苦並不可悲,可悲的是人們活在痛苦中而不願離苦。從小到老,一生抱怨不斷,鬱鬱寡歡,終日無奈感嘆,找人相互訴苦,又不知該怎麼辦?只能虛度歲月,使痛苦日益加重,讓瞋心漸漸加深。因為,常人怕苦,更無法擺脫其苦,所以會引起瞋心;日子久了之後,便失去對苦的警覺性,而徒增其愚癡;甚至以苦為樂,欲望貪愛不停的滋長。貪瞋癡三毒不滅反增,致使大眾苦上加苦,更加的苦不堪言。

佛弟子切勿因苦而生瞋心,更應感恩此苦讓你有覺心。六祖說:「煩惱即菩提。」因有煩惱,所以今日大家來學佛修行,更從煩惱中去領悟而覺醒。《廣論》說苦有五種功德,「功德有五,謂若無苦,則於苦事不希出離,故有驅意解脫功德。由苦逼迫壞諸高慢,故有除遣傲慢功德。若受猛利大苦受時,則知其苦從不善生,不愛其果,須止其因,故有羞恥作惡功德。由苦逼惱希求安樂,若求安樂須修善因,故有歡喜修善功德。由比我心度餘有情,知皆是苦,於諸漂流生死海者,能發悲愍。」以下我們來說明苦的五種功德:

一、謂若無苦,則於苦事不希出離,故有驅意解脫功德

知過才能改過,改過方能無過;知苦才能離苦,離苦方能無苦。人若不知道或不承認,自己有過失,又怎會改過遷善,成為一位有道德修養的賢者;人若不知道世間是苦,或不認同五蘊身心是苦,他們又怎能離苦得樂,成為一位究竟解脫的聖者。

苦的第一個功德,就是會讓我們生起「出離心」。因為痛苦,所以決心要離苦,而此心是不會動搖的;若不感覺苦,則會留連忘返於五濁惡世,更會樂不思蜀於六道輪迴。離苦之心,驅使我們邁向解脫之道。

二、由苦逼迫,壞諸高慢,故有除遣傲慢功德

人為何會傲慢?因為覺得比別人高、比別人強、比別人好。自認學問比他人高深,地位比他人尊貴,財富比他人多,能力比他人強,口才比他人好,人脈比他人廣,為人比他人善,相貌比他人莊嚴,道德比他人崇高,修行比他人精進,持戒比他人嚴謹,定力比他人深入,智慧比他人圓滿,悟境比他人超越。

春風得意之人,自認所有的條件,都比他人佳,好像可傲視天下一般,便不知不覺生起優越感,而起憍慢之心;若能知現在是苦,還未離苦,就能警覺到自身的條件還不夠,更應謙卑再學習,因此不會起貢高、我慢之心。

既然已發出離心決定要修行,就應先去傲慢,此心不除,焉能入佛法大海,所以古德云:「慢像高山,法水不入。」且佛法要從恭敬中來求,幾分恭敬,便得幾分成就。行者,不可不警慎!

三、若受猛利大苦受時,則知其苦從不善生,不愛其果,須止其因,故有羞恥作惡功德

古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定律是不變的法則。今生受種種的苦難,必然是以前所造諸惡業,此不善之因,帶來一切的苦果;若想要終止此痛苦,必先斷除惡的因緣,不然受苦是永無止盡的。

因受苦,而知自身造惡,所以生起羞恥之心。羞是羞愧,恥是恥辱。羞是見不得人,恥是對自身的所作所為感到恥辱。若能明白這樣的道理,受苦時不但不生瞋恨,反生起羞恥之心,來警惕自我。羞恥即是慚愧,慚是對不起自己,愧是對不起別人。當受苦時,不會再怪罪於人,反生慚愧之心,是我們對不起眾生。

四、由苦逼惱希求安樂,若求安樂須修善因,故有歡喜修善功德

若無苦的逼迫惱人,眾生怎會離苦;離苦的目的,就是想要求安樂。因此,苦會引發,一者離苦,二者求樂,來策動我們修行。佛為大眾宣說《地藏經》或說娑婆世界,弟子聽聞地獄大苦、娑婆諸苦,便生離苦之心;佛亦宣講《彌陀經》或說極樂世界,弟子聽聞彌陀大願、西方之樂,便生求生之心。

要求安樂,必修善因。所以念佛之人,亦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根據《法華經》安樂行品說,身心要能安樂,須具備四項德行:正身行、正語行、意離諸惡自利行、心修眾善利他行,此為身、口、意、誓願,安樂四行。簡要言之,若要離苦,必先斷惡;若要得樂,應修眾善。

五、由比我心,度餘有情,知皆是苦,於諸漂流生死海者,能發悲愍(功德)。

前面四項是講,因苦能讓人自覺自利;此項是說明,一為菩薩的行者,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不是只有自己苦,而是一切有情的大眾,皆漂流在生死的苦海中,所以要發願度一切眾生,遠離苦難。

所謂「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若無嘗盡苦頭,怎能知道什麼是苦。因自己曾受過苦,更會感同身受他人之苦,因此發出悲愍眾生的心。菩薩常不忍眾生受苦,所以發悲願,世世常行菩薩道,若有一眾生未得度者,他也不願成佛,而捨眾生遠去。

以上苦的五種功德,始於「出離心」,終於「菩提心」,這也是修行的次第。因世間有苦的逼迫,才促使我們生起「出離心」,驅動意志邁向解脫;求法者,應除遣憍慢,方能虛心學習佛法;聞思之後,必當依教奉行,速斷一切惡,常修一切善,方能離苦得樂;更應發「菩提心」,悲憫大眾,願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苦的生起

有果必有因,無因不成果。苦果來自苦因(作惡),樂果來自樂因(修善)。我們身心的活動,有引發果報的能力,此力量稱為「業力」;其所引生苦樂的結果,稱之「業報」。造惡則受報於三惡道,行善則受報於三善道。

古德云:「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而是時機未到。」受報的時機,大略可分,一、立即受報:造惡業馬上受惡報,像出手打人,別人立即回手。二、現世受報:現在造惡,雖無立刻受報,只要一有機會,就會受惡報,正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三、來世受報:此生造惡,雖無受報,來生因緣成熟,便受此惡報,像意外傷害等。四、未來受報:此生造惡,來世亦無受報,經過許久之後,緣熟方受此惡報,像悟達國師的故事,歷經十世才受報。造善業,得善報,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因果是公平的,自有其論斷。

因果並非宿命論,是可以改變的。只要真心懺悔、廣行布施、老實修行,便可轉重報,為輕受,稱之「重報輕受」。《優婆塞戒經》云:「若遭福田,遇善知識,修道修善,是人能轉後世重罪,現世輕受。」《金剛經》亦說:「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能依教奉行,惡報不但可扭轉,還可成就一個人的道業,所以古德勸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然而改變不是一時的,仍須會遇到各種境界來考驗。當惡的因緣來時,應坦然接受「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勿生起瞋恨之心,來與它對抗這樣才可以化解宿世的惡緣。相對的,當善的因緣來時,更應謹慎對待,切勿得意忘形,增長貪欲與愚癡,應觀無常生滅,夢幻不實才是。

參、苦集聖諦
真正的智者,不是化解問題,而是不製造問題,所謂「凡夫畏果,菩薩畏因。」為了要解決苦果及不讓苦繼續產生,所以佛為我們講「集聖諦」,即是集起苦的原因。

一、眾緣所起
任何的起因並非單一因素,苦也不例外,皆是眾緣所起,非自生,非他生,非無因生,而是因緣生。
一位苦行者,名叫迦葉波,這樣請教佛陀:
尊敬的喬達摩,苦是自作的嗎?
不是。
尊敬的喬達摩,苦是他作的嗎?
不是。
尊敬的喬達摩,苦非自作,非他作,乃無因生嗎?
不是。
佛陀為何不認同苦是自力或外力所形成的?人活在複雜的環境中,會遇到不同的狀況,而產生各種不一樣的情緒。舉例來說:平常無事,心情還算平靜,因見到討厭的人,不悅之心便生起,若此人離開之後,心情便會漸漸回復;過一會兒又遇到喜歡的人,貪愛之心油然生起,但此人短暫出現便即離開,此時貪愛之心消失,失望之心隨之生起。由此可知,世間的一切皆不離緣起的法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二、無第一因
佛於《增支部》中解釋苦集起的原因:「何為苦集聖諦?由無明之緣而有行,由行之緣而有識,由識之緣而有名色,由名色之緣而有六處,由六處之緣而有觸,由觸之緣而有受,由受之緣而有愛,由愛之緣而有取,由取之緣而有,由有之緣而有生,由生之緣而生起老、憂、悲、苦、愁、惱。因而有此純苦蘊之集。」所以諸法是因緣生,苦的近因是「愛」,苦的遠因是「無明」,那苦的第一因(初因)是什麼?從哪裡來?

假設,人類是上帝(第一因)所創造,那誰創造上帝?假若,無明是佛性(第一因)所創造,那誰創造佛性?其實任何事物,小至一粒沙,大至宇宙,皆無法用最初的第一因來說明,只能從近因來探討。因此,經上常說「無始劫來」,因為無人可去追溯事物的起源,佛於《增支部》上又說:「有關世界之看法與推測,可能導致思想上之混亂。諸比丘,此生死輪迴相續,看不到盡頭,眾生之最初開始遊蕩與匆忙,包藏於『無明』之中,被『愛欲』所束縛,不可見。」

三、苦的主因
產生痛苦最主要的因素,是由於過去的「無明」,加上現在的「貪愛」所形成。《雜阿含經》說:「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不知苦之本際」。無明與貪愛二者互為因緣,因無明所以貪愛,因貪愛所以加深無明,所以《楞伽經》說:「無明為父,貪愛為母。」二者和合,便招感生死苦果。

(一)、兩種無明
無明,即是無知。不知有情眾生依蘊、處、界和合而構成的自體;不知身、心、世界,一切無常、苦、空、無我,緣起性空,幻化不實。據《起信論》之說,無明為不覺之義;此不覺分為「根本無明」與「枝末無明」二種。

「根本無明」,又作根本不覺,或無始無明,忽然念起無明或元初之一念。即不了達實相平等之理,所以忽然起動差別對待之始念,為煩惱之元始、迷妄之最初,皆非由其他煩惱所生者,故說忽然。根本無明即最細微之動心,而惑、業、苦等皆以此一念起動之心為根本,故稱根本無明。「枝末無明」,又作枝末不覺,即依根本無明而起之枝末的染污心。

(二)、三種貪愛
貪愛是引發苦最大的宿敵,亦是給眾生帶來一切罪惡及災難。從滿足自我的欲望,到人與人相互的鬥爭,國與國雙方的戰爭,皆由它所引起。難怪佛在《法句經》上說:「從愛欲生憂,從愛欲生怖;離愛欲無憂,何處有恐怖。」

因不知諸法真相,所以生起「愛」,意指貪戀執著於一切事物。從愛又可衍生出,親愛、欲樂、愛欲、渴愛。(一)愛,乃指與自己有血緣關係之親情。(二)親愛,乃指對他人之友情。(三)欲樂,乃指對某一特定人物之愛情。(四)愛欲,乃指建立於性關係之情愛。(五)渴愛,乃指過份執著以致於癡病之情執。此五項是人類之愛,皆以「自愛」為前提,而逐漸加深為「渴愛」,其中以渴愛最為執著。

然有生必有死,凡夫於臨終時會生起三種貪愛:(一)境界愛,臨終時對配偶、眷屬、家財所起的執愛。(二)自體愛,臨終時對自體身命所起之執愛。(三)當生愛,臨終時對未來生處所起之執愛。此三種愛為一切有情受身之根本,若貪愛未斷,則命欲盡時,心生愁惱,眾苦相逼,必生此三愛,此即潤未來生之緣。

北傳佛教將「愛」,分為三種,謂欲愛、色愛、無色愛,即是對三界之貪愛,使心被束縛不能解脫,稱之愛結。南傳佛教將「愛」亦分三種,欲愛、有愛、非有愛。

1、欲愛,乃指感官享受的渴求。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生出六種的欲愛,為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即是五欲六塵。

2、有愛,乃指生與存的渴求。是常見俱生的愛,相信有恆常不變的靈魂,死後會從一個生命體輪迴到另一個。

3、非有愛,乃指不再存在的渴求。是斷見俱生的愛,不相信人死後還有來生。

(三)、四種糧食
眾生皆賴以四食的資益而延續生命,《唯識論》說:「食有四種:一者段食,二者觸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識食。…此四能持有情身命,全不壞斷,故名食。」

1、段食,即物質的糧食,可分段來進食,所以叫段食。有情的眾生,必須有賴食物的供給,才能生存下去。不論是一日三餐,或是過午不食,還是日中一食,皆不離此食。

2、觸食,即精神的糧食,為感官與外境的接觸。環境會影響一個人的身心發展,像常接近大自然會有助於紓解壓力,在寧靜的地方易於生起安定感,欣賞藝術、聆聽音樂可陶冶性情等;人際互動會影響一個人的人格發展,像家庭的溫暖、親人的關心、朋友的鼓勵、師長的叮嚀等;常讀好書、多讀經典,可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3、意思食,即求生的意志。人有求生存的欲望,假使不再有所希望,此人便無法活下去。像臨死之人,為了盼望親人的到來,所以延續了一些時間。

4、識食,即執取身心的意識。識有維持生命的力量,此識的執取,直到死亡之前,仍不能離開,若意識不再執取身心,肉體即成為死屍。像開悟之人,可決定什麼時候圓寂。

這四食中,段食、觸食有能資益現身之所依及能依之義。所依,即有根身,段食能攝養之;能依,即心王及心所,觸食能資益之。意思食、識食有能引生「後有」之義,即於此生之中,由於起動有漏之思業,促使業力熏習識中的種子,從而引發未來相續之生起。

四、生命之流
人類不但希望此生存在,更迫切的想要生命永遠的延續。這種潛意識的渴望,是非常執著及強烈的,想求生、求存、求再生、求繁衍滋長下去,它是造成生命延續的根本,以及推動生命向前邁進的力量,這便是苦之生起的原因。許多宗教的主張有來生說、永生說、天國說,都是依著人類潛藏共同的欲望-「後有愛」而成立的。

因為「意思食」的貪愛,所以產生人類的生存欲;因為「後有愛」的貪愛,所以產生人類的恆存欲。進一步衍生成,從個體擴大至群體,從家族擴大至種族,從家庭擴大到國家,不但人類這般,即便是動物,也是一樣;為了鞏固自我,而不斷的繁衍,不停的再生,致使造業不止,生死輪迴不息。

生命只是剎那無常的變化,而相繼不斷的流動,他就像一盞燈火,從黑夜到天明,既非同一燄,也不是另一燄。生命是不斷的緣起,並非今生死亡就結束,當因緣和會時,即會再生,他將永無止盡的延續下去,直到覺醒為止。

苦的止息

知苦才能離苦,若不知苦,則苦上加苦,更是大苦。像《法華經》所說:「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追求故,現受眾苦,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現今學佛者,喜歡佛學知識,好樂與人戲論,和人常比高下,對錯爭論不休。其主要的原因為-「不知苦」,所以發心修行者少,追求五欲六塵者多,慕求名聞利養者眾。不覺,身心五蘊之苦;不知,貪瞋無明之苦;不驚,三界火宅之苦;不怖,六道輪迴之苦;不厭,生死相續之苦。所以,無厭離之願,解脫之心。

學道者,應知苦的真諦,方能踏上修行之路。這個假我,只不過是五蘊所組成短暫的生命體,因無明、貪愛,經由身、口、意的造作,不斷的累積、蘊量,產生一股強大的力量,即是「業力」。業力推動身心,讓它不停的轉動與變化,使生命之現象不停的生死輪迴,當這股力量還繼續存在時,我們的苦就不能止息。

苦的來源,雖從無始無明而起,但有情的眾生,只要有心斷除這一切苦,不再生起苦因,製造苦果,則所有的苦難,將會息滅永不再起;亦能從假我的生滅現象(色身),領悟到常住不滅的真我(法身),獲得大解脫、大自在、大涅槃。

肆、苦滅聖諦

佛於前面向諸比丘開示-苦的生起,接著要說明-苦的止息。佛說:「諸比丘!何為苦滅聖諦?然則,由無明之無餘離貪滅,而有行之滅,由行之滅而有識之滅,由識之滅而有名色之滅,由名色之滅而有六處之滅,由六處之滅而有觸之滅,由觸之滅而有受之滅,由受之滅而有愛之滅,由愛之滅而有取之滅,由取之滅而有有之滅,由有之滅而有生之滅,由生之滅兩者、死、憂、悲、苦、愁、惱滅。這是而有此純苦蘊之滅。諸比丘!此說為苦滅聖諦。」

無明滅,貪愛才會滅;貪愛滅,憂、悲、苦、惱才會滅。但要破除遠因的「無明」,必須由近因的「貪愛」下手,所以佛於《大念處經》中說:「諸比丘!苦滅聖諦者何耶?彼即對此愛之無餘離欲、滅盡、捨離、解脫、無執著。」即是對此愛欲徹底消逝無餘、捨離與棄除,從愛欲中解脫,不再生起任何的執著。

苦滅聖諦,即是苦的止息;止息一切貪、瞋、癡,滅除一切煩惱,即名「涅槃」。所以《涅槃經》說:「滅諸煩惱,名為涅槃。」《雜阿含經》說:「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即是涅槃。

一、涅槃的定義
對於涅槃的解釋,新舊譯家各有所解。像鳩摩羅什譯涅槃為「滅度」,即是滅煩惱障、度生死苦;玄奘大師譯涅槃為「圓寂」,圓滿諸德,寂滅諸惡。因此,涅槃不是死亡,更不是一個地方,涅槃是聖者解脫的境界,非語言能說明、文字能表達、意識能思量的,所以《法華經》說:「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

二、涅槃的境界
根據《涅槃經》所記載,涅槃有常、樂、我、淨四種境界,稱為涅槃四德。其略述如下:
1、常者,不遷不變之義。經云:「常者,是法身義。」法身常住,恆常不變,不生不滅。
2、樂者,安穩寂滅之義。經云:「樂者,是涅槃義。」離生死逼迫之苦,證涅槃寂滅之樂。
3、我者,自在無礙之義。經云:「我者,是佛義。」解脫自在,無障無礙,毫無束縛。
4、淨者,離垢無染之義。經云:「淨者,是法義。」涅槃法體,不染一塵,湛然清淨。

三、涅槃的種類
涅槃本來是覺悟者共同的悟境,然大、小乘對此認知卻有所差異,且各宗也提出不同的看法,其分類如下:
(一)、大小乘二種涅槃:依見性與否來分別。
1、什麼是涅槃?《涅槃經》說:「不見佛性而斷煩惱,是名涅槃,非大涅槃。」是指二乘人至十住菩薩,不識本心,不見本性,不悟佛之知見,所以《法華經》說:「佛說是人,未實滅度,斯人未得,無上道故。」

2、什麼是大涅槃?《涅槃經》說:「若見佛性能斷煩惱,是則名為大涅槃也。」即是明心見性,入佛知見,所以《法華經》說:「惟如來證大菩提,究竟圓滿一切智慧,是名大涅槃。」
表面上,眾生與佛,生死與涅槃,煩惱與菩提,雖有不同,但在迷悟之間,見性與否之區別。但眾生不見佛性,則涅槃為生死,菩提為煩惱;若眾生見佛性,則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所以才說:「見佛性,為大涅槃。」

涅槃與生死本無二致,道生大師說:「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其意思為,涅槃佛性即是眾生本性,眾生不應捨離生死另求解脫,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悉皆涅槃。所以,《圓覺經》說:「眾生本來成佛」。

(二)、天台宗三種涅槃:依體、相、用三者,來彰顯不生不滅之義。
1、性淨涅槃:以涅槃之體,法身而言,自性清淨,一塵不染,稱為性淨。智者大師說:「諸法實相,不可染不可淨;不染即不生,不淨即不滅,不生不滅即性淨涅槃。」

2、圓淨涅槃:以涅槃之相,報身而言,智極為圓,惑盡為淨,稱為圓淨。智者大師說:「修因契理,惑畢竟不生,智畢竟不滅,不生不滅名圓淨涅槃。」

3、方便淨涅槃:以涅槃之用,化身而言,隨緣方便,示現生滅,稱為方便淨。
智者大師說:「寂而常照,機感即生,此生非生,緣謝即滅,此滅非滅,不生不滅名方便淨涅槃。」

智者大師解釋,涅槃為不生不滅之義;不生不滅即是常,常故名樂,樂故名我,我故名淨。所以,涅槃便具常、樂、我、淨四德。

(三)、法相宗四種涅槃:
1、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一切法之實性,即為真如之理也。雖有客塵煩惱,而自性清淨,湛如虛空,離一切分別之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原為寂靜,故名涅槃。

2、有餘依涅槃:斷盡煩惱障,所顯之真如也。有餘依者,有漏之依身,對於所斷之煩惱而謂為餘。雖餘此有漏之依身,而煩惱之障,永為寂滅,故名涅槃。

3、無餘依涅槃:出生死之苦之真如也。是亦與有餘依涅槃共斷煩惱障所得之真理,而顯於生死苦果斷謝之時即後時也。故卻無苦果之依身,謂為無障依,眾苦永為寂滅,謂為涅槃。

4、無住處涅槃:是斷所知障所顯之真如也。所知障為智之障,二乘之人為有所知障,不了生死涅槃無差別之理,固執生死為可厭,涅槃為可欣。佛斷所知障得菩提之真智時,於生死涅槃離厭欣之情,但有大智,故住於生死,為有大悲,故不住於涅槃,以利樂盡未來際有情,故謂之為無住處。利樂之用雖常起,而亦常寂,故謂為涅槃。
 
舉例來說:眾生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即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經由修行斷盡煩惱,尚餘欲界五陰之身而為所依,此是「有餘依涅槃」;直到所餘五陰之身滅時,度盡一切苦厄,此名「無餘依涅槃」;證悟之人,始知《圓覺經》所云:『生死涅槃,猶如昨夢。』而能無住生心,隨緣度化,亦實無眾生可度,此為「無住處涅槃」。

一切有情的眾生皆具,「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二乘之人,已斷十結的煩惱,故具「有餘依、無餘依二種涅槃」;佛悉斷盡煩惱障、所知障,故具足四種涅槃。

四、此生可涅槃
涅槃是解脫的意思,心無三毒就無障礙。所以,此生、此處、此時,人人當下皆可止息痛苦,心得解脫;不必等到他方,不必等到未來,只要實踐八正道,就可當生成就。

五、不問涅槃後
涅槃既然是最終的結果,就不該問:「涅槃之後?」假設這問題成立,那涅槃就不是結果;既然不是最終,怎可以說是究竟涅槃?因此,這問題是不成立的。所以,有人問佛陀:「佛啊!您涅槃之後去哪裡?」佛是默然,不回答的。

涅槃是果地上的成就,因地上的凡夫當老實去聞法、思惟、修行,當三慧具足,自能證悟。更應勤修戒律、禪定、智慧,當三學具足,自能證果。切莫去揣測涅槃的境界,更勿思量佛的智慧?修道之人,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方能活在當下,安樂修行。

伍、苦滅道聖諦

既然已知、已解苦諦、集諦、滅諦之理,我們當依道諦來修。

一、沙門法,沙門,沙門義,沙門果。

沙門者,本來是出家人的稱謂,但亦可為修行者之義。佛於《雜阿含經》告諸比丘:「有沙門法,沙門,沙門義。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何等為沙門?謂成就此法者。何等為沙門義?謂貪欲永斷,瞋恚、癡永斷,一切煩惱永斷。」

何謂沙門法?每一位修行人都應“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但要依何法來修行?佛說:「沙門法?謂八聖道。」要依正見、正志(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八項通往聖道之路來修持。八聖道,亦稱為八正道;聖者正也,其道離偏邪,故名正道。

何謂沙門?沙門者,勤修息滅煩惱之義。佛說:「何等為沙門?謂成就此法者。」以證得八聖道之法的成就者。

何謂沙門義?佛說:「何等為沙門義?謂貪欲永斷,瞋恚、癡永斷,一切煩惱永斷。」謂貪瞋癡三毒,及一切煩惱永斷,不再生起之義。

佛又說:「何等為沙門果?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何等為須陀洹果?謂三結斷。何等為斯陀含果?謂三結斷,貪、恚、癡薄。何等為阿那含果?謂五下分結盡。何等為阿羅漢果?謂貪、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

何謂沙門果?謂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身見結、疑結、戒禁取見結,三結已斷,證須陀洹果;三結斷,加上貪欲、瞋恚、愚癡漸少,故證斯陀含果;已經解開身見結、疑結、戒禁取見結、欲愛結、恚結,這五結已斷,故證阿那含果;五下分結盡,更斷色愛結、無色愛結、慢結、掉舉結及無明結,此時十結已斷,一切煩惱永盡,故證阿羅漢果。結者,束縛之義。若無這十項的束縛,便是一位解脫的聖者。由此可知,修行之人應依止八正道而修,才能達到涅槃寂靜。

滅苦之道

二、八正道

修行不離戒、定、慧這三學,八正道亦不例外。正見、正志(正思惟)屬慧學,正語、正業、正命屬戒學,正方便(正精進)、正念、正定屬定學;也有將正精進,通於三無漏學。

(一)正見-正確的見解
正見者,見苦、集、滅、道四諦之理而明瞭;以無漏之慧為體,是八正道之主體。若無正見,即無正行、正覺,更無八正道可言,由此可知,正見之重要性!

佛於《雜阿含經》說:「何等為正見?謂說有施、有說、有齋,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眾生生,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1、有布施之功德:修行者,當利益一切眾生。包括財施、法施、無畏施,並供養三寶之功德,及受持齋戒,去除心中之不善,以增長善根之功德。

2、有善惡之行為:修行者,當謹慎日常言行。外在的行為,是由內在的心念所造成。心惡,所以行惡;心善,所以行善。一切行為不離身、口、意三業,修行應淨此三業,才能止惡行善,名為持戒。

3、有善惡之果報:修行者,當深信因果定律。所謂「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雖然諸法本性空寂,但是相續的因緣卻無所失。《涅槃經》說:「眾生業行不常、不斷而得果報,雖念念滅而無所失。」

既然因果不空,又誰在受報?不是諸法無我嗎?《涅槃經》解釋說:「雖無作者而有作業,雖無受者而有果報;受者雖滅果不敗亡,無有慮知和合而有。」的確無作者、受者,但是有作業、有果報,所以古德云:「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深信因果,才能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且更能確信,四聖諦之真理:苦諦是苦果,集諦是苦因,滅諦是樂果,道諦是樂因。所以苦因滅,則苦果滅;樂因生,則樂果生。這便是「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的因緣法則。

4、有三世之關係:有過去世,有現在世,有未來世。從過去世來說:是現在世的「因」,更是未來世的「因因」;從未來世來說:是現在世的「果」,更是過去世的「果果」。

於《涅槃經》中,有舉十二因緣,無明、行、識三支為例,說:「無明為因,諸行為果;行因,識果。以是義故,彼無明體亦『因』亦『因因』,識亦『果』亦『果果』。」

再舉,前念、今念、後念為例。前念是今念的「因」,是後念的「因因」;後念是今念的「果」,是前念的「果果」。所以《壇經》說:「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今念亦是後念的「因」,亦是前念的「果」,「因果」同有。故說:「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

因此,佛說緣起甚深,此因還有前因,此果還有前果,說因既是果,說果既是因。以差別現象來看,因果有異;以平等實相來觀,因果無別。因緣果報相互關係,實在深澳,非凡夫所能理解。

5、有父母之由來:一切眾生皆因父母的因緣,而有人類的存在,所以身為人子,首當孝養父母,更何況是修行者。《心地觀經》說:「若人至心供養佛,復有精勤修孝養,如是二人福無異。」供養父母,等同供養諸佛,修行當要發願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才是。

人子當如何孝敬父母?《長阿含經》說:「夫為人子,當以五事敬順父母。云何為五? 一者、供奉能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為,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不斷父母所為正業。」不但要供奉雙親日常生活,且要照顧其身體,更應恭順不逆,使他們得到尊重,心中常保歡喜;且因自己的孝心,讓父母能親近三寶,度生死苦海,才是大孝。

6、有眾生之差異:六道眾生,雖有身心五蘊之和合體,但其業報不同,所以果報也有差別。不論是自身的正報,或是所處環境的依報,皆隨每個人所造之善、惡業,而構成不同的生命形態,於六道中輪迴。

瞋心重者,墮地獄之報;貪心重者,墮惡鬼之報;癡心重者,墮畜生之報;嫉妒重者,受修羅之報;持五戒者,受人道之報;行十善者,受天上之報。《優婆塞戒經》說:「眾生行業,有輕有重,有遠有近,隨其因緣,先後受之。」行業果報,亦不可思議。

7、有聖凡之分別:這個世間有凡夫、有聖人。有人因修八正道而證得阿羅漢,還有人雖未達四果,但已朝向初果、二果、三果邁進,在不久的將來必會覺悟;更於未來,會迴小向大,修六波羅蜜,行菩薩道,直入佛知見,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

8、有三世之覺者:過去已有人覺悟,現在也會有人覺悟,未來亦會有人覺悟;三世皆有阿羅漢,三世皆有辟支佛,三世皆有諸佛、菩薩,這些聖者悉已從迷妄中覺醒,不再墮入生死輪迴之中;若是再來,亦是悲憫眾生,乘願而來。只要依教奉行,這人間不論是過去、現在、未來,必定有覺悟的聖人。因此,我們要護持佛法,讓法輪常轉,使正法流通,是每位佛弟子應承擔的使命。

(二)正思惟-正確的思惟
正思惟,既見四諦之理,應常思惟而使智慧增長,以無漏之心所為體。經云:「何等為正志(正思惟)?謂出要志、無恚志、不害志。」聽聞四聖諦之理,當常思惟其法義;並且心要志在遠離貪欲,因《法華經》說:「諸苦所因,貪欲為本。」更應時時思惟,有無瞋恚之心,害人之意,常保心中無貪欲、無瞋恚、無害意。

(三)正語-正確的言語
正語,以智慧修口業,不作一切非理之語,以無漏之戒為體。經云:「何等為正語?謂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綺語。」
1、離妄語:要離虛妄不實的謊言,應正直誠實的面對;縱使犯錯,皆應坦白承認,不可狡辯護短,《壇經》說:「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打妄語不但害己,亦是傷人,《正法念處經》云:「妄語不自利,亦不益於他;若自他不樂,云何妄語說?」

2、離兩舌:聽是非,說是非,傳是非,造是非,盡是破壞僧團及人們之間的和諧關係。為人切莫挑撥離間,分化別人的感情,造成彼此的對立及不信任。像《法句經》說:「加惡誣罔人,清白猶不污;愚殃反自及,如塵逆風坋。」傷人不成,反受其害。修行者,當分辨是非對錯,莫輕信謠言,錯怪於人。

3、離惡口:易怒沒有修養之人,常以惡劣的言語謾罵他人,不但不覺得自己做錯,還常怪罪於人,以致於難以相處,更無法溝通。所以,造成夫妻分離、父子疏離、兄弟不和、朋友背叛、事業失敗。修行之人,應常修忍辱,不論別人怎麼待我,切勿瞋念一起,而惡口罵人,古德云:「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4、離綺語:說話輕浮不正經,或是花言巧語影響人心,或是說沒有意義的話,這些都屬綺語。佛門中常有禁語之戒,就是不要讓人散心雜話,否則無法攝心一境,更擾亂其他人修行,所以《信心銘》說:「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四)正業-正當的行為
正業,以智慧除身之一切邪業,住於清淨之身業,以無漏之戒為體。經云:「何等為正業?謂離殺、盜、淫。」離殺生,免除身命被殺之恐懼;亦應聞聲救苦,來保護一切眾生。離偷盜,免除財物損害之得失;更應布施自己的錢財及能力,去幫助苦難的人們。離邪淫,在家人應離邪淫,出家人則應斷淫,《楞嚴經》說:「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淨戒律,永斷淫心,不餐酒肉。」更說:「是修行人,若不斷淫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修行當以戒為基,才有菩提可證之日。

(五)正命-正當的生活
正命,離不當謀生之方式,以無漏之戒為體。經云:「何等為正命?謂如法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非不如法。」出家人以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這四項為基本的生活需求,除此之外皆是障道因緣,容易使人增長貪欲,喪失道心。在家人應以正當的方式,來謀取生活,切勿以不正當的手段,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其實“人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只要能知足,便能常樂,這才是人生的重點。

《八大人覺經》說:「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知多欲苦,少欲為樂,便能離苦得樂。又說:「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常念知足,方能息緣靜慮,安心修道,故應以慧業為重。

(六)正精進-正確的努力
正精進,以智慧不懈邁向涅槃之道,以無漏之勤為體。經云:「何等為正方便(正精進)?謂欲精進,方便出離,勤競堪能,常行不退。」發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讓惡心永不起,令善心永增長。為離生死苦海,為自行化他,要勤修止觀,才有定慧可言。聖道之路雖然艱辛,但要難忍能忍、難行能行,努力不懈地修習正法而不退轉。若因正,果必正,故《寶積經》說:「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

(七)正念-正確的憶念
正念,以智慧憶念正道而無邪念,以無漏之念為體。經云:「何等為正念?謂念隨順,念不妄、不虛。」不堅持己念,才可隨順眾生;常保正念,則妄想不生、妄念不起。正念應怎樣修持?可依自身適合的法門來修行:
1、修四念處法:觀身不淨,則不執色身;觀受是苦,則不執苦樂;觀心無常,則不執妄念;觀法無我,則不執自我。若能如此,必能契入三法印。

2、修念佛法門:萬緣放下,一心稱名,憶佛念佛,必定見佛。八萬四千煩惱,總歸一句佛號,身心世界,幻化不實,只有佛號最親、最尊、最貴、最真、最為可靠。

3、修無念法門:禪宗,以無念為宗旨。無一切妄念,念念盡是正念;以無念為念,以無住為住,故《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念念無染,念念清淨,於一切法,不取不捨,便能自成佛道。

(八)正定-正確的禪定
正定,以智慧入於無漏清淨之禪定,以無漏之定為體。經云:「何等為正定?謂住心不亂、堅固、攝持、寂止、三昧、一心。」讓散亂的心,契於不亂;不穩定的心,趨於堅固;紛飛的心,能夠攝持;狂妄的心,寂靜止息;躁動的心,入於三昧;妄想的心,歸於一心。當一切妄念止息,則正定就現前。佛於《遺教經》教我們當「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陸、結論


佛陀最初成道時,曾三轉四聖諦,一、示轉:「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開示四聖法理,上根者一聞即能領悟。二、勸轉:「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勸勉弟子應修四聖諦,中根者二聞即能奉行。三、證轉:「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明示佛陀已證四諦之理,下根者三聞方能信受。

佛陀將涅槃時,交代弟子要依四聖諦來修行,所以《佛遺教經》說:「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佛法不論大、小乘,皆依四聖諦為根本,可見修行不離此教法。

「苦諦」,是五蘊身心的本身;「集諦」,是因對五蘊身心的不瞭解,而產生貪愛執取;「滅諦」,是滅除對五蘊身心的愛取,而獲得解脫;「道諦」,是藉由身、口、意,來勤修戒、定、慧,於日常生活中。

四聖諦以「苦」為主軸,「苦」是對於無明、貪愛,迷惑之人來說的;對於明白、離欲,覺悟之人來說,「苦」就像夢境般的不實在,所以佛陀說:「知苦,而實無所知;斷集,而實無所斷;證滅,而實無所滅;修道,而實無所修。」迷時,有苦可滅、樂可得;悟時,苦樂皆幻,無智亦無得。

 

閱讀 19085 次數
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