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 相 頌 》
自證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
六祖已自證,故能說法無礙,心體無滯,智慧似日,遍照一切。
傳法
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故將見性之法,傳於後人,開佛知見,
破除眾生妄執、外道二乘、不了義之法。
平等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
法無高下,亦無頓漸,迷人妄起分別,故有遲疾之差。
法門
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直指本心,見性法門,愚人不知,亦不能解,故不能信受奉行。
心法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
佛說法四十餘年,總分三藏十二部,此千經萬論,總不離心,
只教人明心見性,故 「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
智慧
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
煩惱即菩提,覺知煩惱本無,親證菩提本有,一念覺醒,即是智慧。
心念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
不正即邪,故有煩惱;正來邪去,故煩惱除。
無念
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邪正是分別,自性無對待;邪念是妄,正念亦假,邪正本空,
何用對治,故「不除妄想,不求真。」自然清淨無礙。
本有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自性即佛性,佛性自覺性,何須離此覓菩提;
迷人不知,起妄心向外求佛,終不能悟。
妄除
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只要息妄,淨即現前;有此正見,自無煩惱障礙。
不礙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凡夫隨己好惡,故有障礙;修道之人,心無罣礙,故一切不妨。
觀心
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一切時處,常觀己心,念念不離心,念念不執著,及與道相應。
隨順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
眾生因緣不同,根器有異,故有程度的差別,不可以己之見解,來評論於人,
故應隨順一切,各不影響,方能安心修道、辦道、悟道。
明道
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道在自心,片刻不離;離心去覓道,何時能見道。
不修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
不知此理,處處尋覓,枉費尋道、修道,
只是徒增塵勞疲憊,妄心紛擾,可嘆迷人!
行正
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若真修行,當須心行,時時不離正道,念念不離本心,才能見道。
無道
自若無道心 ,闇行不見道。
不上求佛道,不下化眾生,不發此菩提心,即是無道心;
此愚人邪見,因心不正,故行必偏,豈能見道!
離相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若是見道之人,了知諸相虛妄不實,故見相離相,
並非是非不分,只是心不染著。
著相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
見人非即是著相,自迷不見己過,卻說人他是是非非。
自迷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他迷我不迷,我迷自墮落,各人生死各人了,有誰能代替。
除妄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因妄起煩惱,除妄煩惱破,自離妄虛心,即能見本性。
見性
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從今無瞋無貪,離迷離悟,無一切分別對待、妄想執著,故能長伸兩腳臥,
解脫自在,於夢幻世界,遊戲人間,假名菩薩,假名度眾,假名說法,假名一切。
度眾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
眾生根基不同,故說法當要善巧方便,隨方解縛。
破疑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凡夫因迷而疑,認假為真,故為其破疑,疑除迷消,自性顯現。
不二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佛法是不二之法,迷時有出有入,悟時本無差別。
有別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離心何能證菩提,離世何能度眾生。
正邪
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
正見即不染,故假名出世;邪見即染著,故假名世間。
兩忘
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一切法畢竟空,「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正見、邪見亦是緣起之假名,
故亦不可執,如此方能徹見本來面目。
頓教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
直探本源,不用迂迴,不經次第,不假方便,
指直人心,見性成佛,此乃諸佛之本懷,祖師西來之心意也。
迷悟
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不信此頓教,不堪此法門,則須多生累劫,始能回歸此心地;
若信六祖之實語,即可「前念迷即凡夫,後念覺即佛也。」
大師苦口勸大眾,是因不忍眾生,長夜受苦,故有緣佛子,善自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