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3/01
【心靈語錄】
文/達觀
*人因有欲望,而生貪念;不能滿足,故起瞋恨;不知此理,便癡心追求。
*欲望的陷阱,常使人不知不覺得掉入,所以要知欲離欲。
*知道無常,故不貪;知道無我,故不瞋;知道如幻,故不癡。
*老實面對自己,誠實面對別人,真實面對世界,如實面對一切。
【文學欣賞】
文/李麗瑛
怎麼? 孩子不聽話,老人家依賴又煩人。雜務繁瑣,俗事拘身。原本躊躇滿志,以為可以叱吒風雲、一展長才。如今卻是困苦顛連、躓礙難行------
伏久者飛必高
開先者謝獨早
淚水成串滴落,我知妳心中淒苦,愁腸百結,因而抱怨連連-----可安忍的功夫,就是要降伏急躁匆忙的心啊!
這只是冰山一角,狹隘的視野,見樹不見林,容易以偏蓋全。兼具深度與廣度,以慧眼洞悉事理。由蛛絲馬跡中,即可窺見事情的全貌。潛藏在海平面下不為人知的一切,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資訊發達、交通便捷,人心的距離何以如此遙遠? 朝夕共處的人,竟然咫尺天涯,無法穿透彼此的單獨? 感同身受的同理心,是多少人終其一生,無法習得的功課。
言者多不顧行
談者未必真知
理論只是教導別人,行動才是教育自己。能說不一定能做,做了也未必能悟。唯有在歡喜承受中,深觀緣起,看清人生苦的真相。當下的一切,即是最好的試煉。
* * *
人生有些事是不容延宕的,孩子的成長不能等待,陪伴父母走過風燭殘年,尤其需要積極面對。孩子小的時候,可曾用心跟他們相處? 還是不時以物質賄賂,或只是不著邊際的談東說西? 易於雕琢的可塑期,費過心去做點事了嗎? 又真正改變孩子多少?
汲汲營營中,曾否安排與父母噓寒問暖的時段? 工作塞滿每一個空隙,終日置身喧嘩的人群中。忙碌, 是最冠冕堂皇的藉口。
百般依賴,嘮叨煩人的外表,寫著老人家內在的寂寞與不安。缺乏細膩的心,無法解讀。不能同理所感,難以耐心對待。還沒到那把年紀,是否會步入後塵,答案恐怕是個未知數。當日薄西山時,鬢髮如霜,風采不再,是否真能不疾不徐、氣定神閒地怡然自處,那就留給時間去說明吧! 別以為擁有自己的舞台,在職場上如眾星拱月、水漲船高。君不見落日會西沉,海水也退潮?
人生本無常
盛衰何可恃
菩提資糧永遠在當下取得,錯失了這個威力點,修行就走偏了。不能善待眼前人、接受當下事,無異踩碎眼前的玫瑰,卻冀望摘下天邊的彩霞。
以耐心為經,勇氣作緯,編織生命的織錦。一心一意,用情用愛,足以在人生舞台上,演一齣精彩好戲。生活, 是最偉大的宗教。人生的智慧, 就在家裡。
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養而親不待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退了,有一天後浪也會退。小心自己所作所為,孩子會模仿複製,來日重新包裝,一股腦兒回報到自己身上來。嫌老人家累贅,那天自己在孩子心中,恐怕也會變成多餘的。
關心老人家,就是關心自己的未來,戒之! 慎之!
* * *
內心需索無度,腳步紛亂雜沓; 一路收拾殘局,許多事情該做而未做; 滿坑滿谷的慾望,能量消耗怠盡。不能降伏自己,最後淪為自我的心囚。到頭來,得到的,竟是比失去的多--------
一句讚美的話,不會輕易採信; 可當頂著美麗的光環,就不再質疑它的真實性。一旦迷失在掌聲之中,也就遺忘了最初的內願-慈、悲、喜、捨。
歡樂極兮哀情多
興味濃後感索然
人的一生,台下的機會遠比台上多。繁華落盡以後的幾許淒涼,走過哀樂中年,自當逐漸體悟。一旦油盡燈枯,離官去職的無奈----美人遲暮的悲涼----無語問蒼天啊!
* * *
「痛」是身體的感覺,「苦」是心的作用。一切苦樂乃是心所造作。人在紅塵之中,固然無法免於環境的折磨,可思考方式、看待事情的態度,卻可以左右一個人的情緒,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幸褔,是很主觀的感受。
與自己來一段真誠對話,勇敢碰觸內在最大的痛點。敞開心扉,坦然接受所有的發生! 否則繼續矇混下去,這道生活方程式,永遠無解。
懷抱似水柔情,學習流雲般的智慧。隨順包容,年邁父母根深蒂固的觀念;停止指責,老人家不可改變的習性。一個人的心啊! 唯其寬廣,所以慈悲; 唯其慈悲,所以柔軟。
事有大小鉅細,應知輕重緩急。太多的慾求,承載不了的負荷。弱水三千,只能取一瓢飲。提得起,放不下,不能割捨啊! 結果拋開的,竟是如此重大的人生功課。
水清明月現
心靜思自明
該是深刻自省的時候了,到底追求什麼? 想要擁有多少? 務必要念念分明,單純明確之中,所有的苦難終將遠離。
不需要讀很多書,也不必懂得許多道理。生活即是「 實作 」,下手處就在「面對 」。
想想任運逍遙的布袋和尚,看那燦爛和煦的笑容-
拿也布袋,放也布袋;
放下布袋,何等自在!
【智慧故事】
《神龍變化莫測》
文/心安
◎原文
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
弟子問曰:「夫子見老聃,亦得將何規哉?」
孔子曰:「吾乃今於是乎見龍!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乎雲氣而養乎陰陽。予口張而不能嗋,予又何規老聃哉?」
◎意涵
在春秋時期這樣一個紛亂的年代,孔子周遊列國推行「仁道」,確實遭遇了很多困難。老子非不仁不義,而是他的「自然之道」已超越了世俗的仁義。
按憨山大師註: 「孔子專於經世,老子專於忘世,佛專於出世,然究竟雖不同,其實最初一步,皆以破我執為主,工夫皆由止觀而入。」
孔子觀察世人病根,故教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然此四病尚屬粗執,老子更進一步,要人絕聖棄智、離欲清淨,方能遣情破執。
由於二聖止觀淺深不同,故孔子問禮於老子,也只能瞠目結舌了。
【禪心對話】
文/達觀
生:如何修行?
師:在生活中行。
生:怎麼行?
師:自然生活,無為而為;隨緣度日,莫去攀緣;
有事當做,無事靜心;知足常樂,享受當下!
生:做得到嗎?
師:那你想做什麼?
生:???????
文/達觀
生:師父您快樂嗎?
師:隔壁在生小孩。
生:這是什麼意思?
師:干您何事。您快樂嗎?
生:不快樂!
師:那麼趕快去尋找您的快樂,不要管別人如何?
生:怎麼找?
師:眼前就是,感恩就是,體諒就是,知足就 是,活著真好!
【修行筆記】
文/心如
弟弟忍不住大聲的吆喝他們,玩鬧中,
他們根本聽不進大人的吆喝,一時屋
裡屋外鬧哄哄的,我看弟弟就要起來,
拿那枝藏在門後的藤條,我於是對
弟弟說:何不欣賞他們呢?
我們以前也是這樣玩,
而且還爬到樹上呢!
弟弟似乎有所領會,淡淡的笑了,坐下來繼
續泡茶。面對生活一切人事物,如果能用欣賞的心情面
對,時時都有戲看,處處皆有景賞。而內心世界何嘗不是呢?
文/禪悅
「人」到底追求的是什麼呢?
聲名、地位、財富、學問、榮耀、愛人、被愛....
聰明、智慧、覺悟、明心見性....
到最後總是不離開「活的快樂、自在」。
那為何人不直接追求快樂呢?
因為
沒有眾人的喝采,不能滿足榮耀
沒有物質的富裕,不能滿足需求
沒有精神的寄託,不能滿足內心
沒有喜歡的環境,不能滿足欲望
沒有健康的身體,不能滿足感受
沒有聰明的頭腦,不能滿足一切
總歸一句
無依靠的順境,不足以建立內在的喜悅。
想要的太多,達到的太少,而升起苦受。
真如國父所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有人說,想一二;吾認為,亦是顛倒。
這時有智慧的人會跳出來說:
看破、放下、布施、隨緣、自在
時觀 緣起、無常、苦、無我 則能解脫
想想還真是不容易,修行果非易事。
曾聽師父說:
「不要將你的情緒當做是自己」
思維如「無聊」生起「不樂」而想「求樂」這一內在的感受,
雖是感受,但事出必有因,探討其原因:
1.沒有目標、理想
2.沒有正確的知見
3.不明白自己的心
自己的問題,必須靠自己勇敢的面對,無所逃避,才有可能改變。
剛開始時總是痛苦的,堅持下去,必會得到豐碩的果實。
文/禪境
對與錯包容它
好與壞面對它
順與逆接受它
愛與恨平衡它
喜歡與討厭淡化它
平和與衝突消弭它
太多對立、爭執、貪戀、慾望
太多不滿、怨恨、憂愁、苦惱
是自己與自己
是別人對自己
皆無聲的歸大地
皆無息的投入心海
人和運能興
心平本無事
【人生哲學】
文/達觀
正確的觀念即是-面對一切順境而「不貪戀」;面對一切逆境而
「不逃避」,便達到不取不捨之境。
生:正確的觀念如何界定?
師:內心是平等、清淨、自在、積極、慈悲、利他…,簡單的說:「自己快樂、
別人高興、一切圓滿」。這些皆由正確的觀念,所帶來的喜悅!
生:不取不捨又為何義?
師:人皆有分別的心態及概念,所以,常有愛與恨、喜歡與討厭。譬如:
一、遇到順境-合我意為「順境」。故起貪愛,心想擁有,想盡辦法來取得!因
愛,故貪戀不捨,沉溺其境,但順境終因無常而消失,心便痛苦!
二、遇到逆境-不合我意為「逆境」。故起厭惡,心想遠離,一心想要捨去!因
惡,故時時刻刻,想要逃避,雖逆境終會變化,但又會遇到其他不如意,因
此,心常痛苦!
生:要如何達到此心境?
師:應以「平等心」面對一切境界。簡言之,將分別之概念轉成「一視同仁」的
心來看待。可從六個角度來解析:
一、我-我有苦樂的感受。合我為「樂」、不合為「苦」,何樂何苦,皆為個人
認知所產生的,應破除此概念。
二、人-人有善惡的概念。好人為「善」、壞人為「惡」,其實善非善,惡也非
惡;好人值得「學習」,壞人引以「借鏡」,所謂「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
省」。故兩者皆可為師。
三、事-事有好壞的兩面。順利為「好」、不順為「壞」;好事「不得意」,壞
事「不在意」,好 比「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盡力就好!
四、時-時有先後順序。已到為「先」、未到為後」;時機未到「可準備」,時
機已到「好發揮」。要先潛龍勿用,方可飛龍在天。
五、地-地有動靜的環境。吵雜為「動」、安寧為「靜」;靜處「養心性」,動
處「練功夫」。汝 心不動,外境又耐您何?
六、物-物有美醜的形態。欣賞為「美」、厭惡為「醜」;物美「不迷惑」,物
醜「不排斥」。如 同「情人眼中出西施」見人見智。
成功者面對一切,接受一切,即不去取一事,亦不貪求一物也。
自我省思
1、什麼是正確的人生觀?
2、您會應用不取不捨嗎?
3、人如何常保持平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