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一、對佛法的理解:心法、緣起法。
二、對實相的理解: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三、對空義的理解:龍樹菩薩的思想影響了大乘佛教的各大宗派,因而後世稱為「八宗共祖」(大乘佛教中主要的八個宗派:三論宗、法相宗、天臺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密宗、律宗)
依《佛光大辭典》解釋如下:
(一)業感緣起,如《俱舍論》所說。謂諸法之緣起係由於業力所感之故,即由善惡之業力可招感善惡果報,此果報亦為業,故亦必再招感次一之果報,如是則因果相依而循環不盡。
(二)賴耶緣起,為法相宗基於《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唯識論》等所說。謂業力係來自於眾生心識之阿賴耶識中所執持之種子,此種子遇緣則生起「現行」,復由現行熏染種子(稱新熏種子),其後再遇緣則更生現行,自現行又熏種子,如是輾轉依存、互為因果而無窮無盡,故知阿賴耶識乃一切萬法開發之本源。
(三)真如緣起,主要係依據《大乘起信論》而說者。謂眾生心識之阿賴耶識雖為發動宇宙一切現象之本源,然溯其根源,則為含藏真如之如來藏心;諸法係真如由無明之緣而起動,猶如海水本自湛然,然由風之緣而產生千波萬浪,翻騰不已。
(四)法界緣起,此係華嚴宗基於《華嚴經》所說。謂萬法相互融通,以一法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起一法,主伴具足,相入相即,並存無礙而重重無盡。
(五)六大緣起,此係密宗所說。謂一切諸法皆由地、水、火、風、空、識等六大遇緣而生起者。
除「性空緣起」外,餘者皆可作為「自性緣起」,存在著形上學的本體預設,「空」、「有」之間的紛爭或也在此。
1、有宗:本來是佛。《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圓覺經》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集註》「人人具足,個個圓成,本來是佛,與佛無異。」傅大士云:「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祇這語聲是。」
《傳燈錄》有一則公案,異見王(印度國王)素不信佛教,菩提達摩派弟子婆羅提尊者度化他,對話如下:異見王問曰:「何者是佛?」婆羅尊者答:「見性是佛。」異見王問曰:「師見性否?」婆羅尊者答:「我見佛性。」異見王問曰:「性在何處?」婆羅尊者答:「性在作用。」異見王又問:「是何作用,我今不見?」婆羅尊者曰:「今現作用,王自不見。」異見王再問:「於我有否?」婆羅尊者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異見王又問:「若當用時,幾處出現?」婆羅尊者答:「若出現時,當有其八。」異見王問曰:「其八出現,當為我說。」婆羅尊者偈曰:「在胎為身,出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提,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王聞偈已心即開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