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
「若」別人與你「實不相應」,則當「合掌令」他「歡喜」。君子有成人之美,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要成就別人,而非要別人來成就我們,這才是學大乘。不相應,是你的心中有病。學佛,就是要與世間人都能夠和氣,和萬物都能夠相應。因為能與空相應,就稱為一相三昧。這就是隨緣度眾,有的人因緣跟你不同,所以他的思想概念就跟你不一樣。你不要爭,人家跟你理念不一樣,不可以說他錯,只能說不相應,彼此尊重對方的法門。不是別人講錯而是讚歎別人,他再怎麼差勁,都有人格、有權、尊嚴,而是要尊重他。
「此宗本無諍」,所有一切皆如此,你只要是明理之人,不會輕易與人爭。有諍,不知人意;無諍,善解人意。有的人不是要與你爭,他雖然沒有講出來,但他的眼神只是叫你手下留情,請你尊重他。談事情,剛好就好,不一定要講下去。「諍」,會引起別人的瞋心,「即」會「失」去學「道」的本「意」。
你只要開口跟人家爭,就是自己執迷不悟。有時候跟人家談法義,兩三句你就知道他的知見,這樣就好了。比如,你在讀大乘經典,大乘就是中國的漢傳佛教,但有人覺得大乘非佛說,你不要爭,也不要緊張,因為事實勝於雄辯,已經有很多人開悟給你看了。
「執逆諍法門」,我們常聽到很多人這麼講,他的法門最殊勝,或是現在末法時代,只有修這個法門能夠得救,其他的法門不能,你就靜靜地,不要爭。如果你執逆諍辯,就已經誹謗了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佛說的,你到中藥房去,如果中藥房裡只賣一種藥,那叫中藥房嗎?中藥房假設賣一千種藥,哪一種藥能治病呢?合適的就是好藥,看你是什麼病,我就開什麼藥給你吃。你要清楚你是什麼病。明明是感冒,你卻吃腹瀉的藥;明明睡不著,你卻吃酸痛的藥,你的病怎麼會好?
「自性入生死」。大家在爭執何為實相,堅持己見,談到最後,什麼是實相?你所談的,不是真實相,而是口頭實相。懂得實相的目的,只是要破妄想執著而已。有一個信徒曾經跟我講:「師父,我去道場只有兩種情形:第一種,都在講是非;第二種,都在爭辯。」意思是,不講法的都在講是非,講法的都在爭辯。我就跟他講:「你實在有夠倒楣的,你眼睛業障重。我今天實在有夠倒楣,我耳朵業障重。」
當「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能「體」悟六祖大「師」的心「意,」因為他們非常人。他們之前是傷心,傷心之後,心就會散亂,故要「各各攝心,」因為修行離不開心。假設離開心,叫心外求法,是外道。
聞後思惟:與人交談,你能夠明白別人的因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