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不敢諍。乃知大師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
師曰: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抄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然據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
弟子聽聞之後,「更不敢諍」,即不敢強留六祖,請求他住世。「乃知大師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 」既然六祖留不住了,就要交待最重要的事情。六祖並沒有針對這個問題明說,因為在他座下開悟的人很多,總共有四十三個人。要在得法之人講出誰,六祖怕引發不悟之人的爭議、紛爭,故只傳法而不傳衣。
六祖大「師曰: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抄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六祖大師二十四歲得法,十五年在獵人隊,從三十九歲說法,一直到七十六歲圓寂,共說法三十七年。這期間,六祖談法應該很多,而《六祖壇經》是精華之中的精華。加上有一些人向他請法,便成了那些公案。
「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六祖大師敢於承擔,他講的是正法,按照此法修行,他用自己修行的成就跟你擔保這是正法,也留下全身舍利來證明。《壇經》包括很多思想,而六祖最大的思想就在於般若,他把心發揮得很徹底。
大家都在學佛法,大家接觸不同的道場、法師或是上師,但是你學的是不是正法,沒有人知道。有時候你聽出家人講,聽在家人講,有時候你聽顯教講,聽密教的講,你不要以為你聽到的都是正法。你應該多用功,多看看佛經,才知道對方講得正不正確,否則你根本沒有依據來證明誰是正。六祖說的正法,即他所說的,沒有一法不符合佛意。你可以通過你的努力用功去印證。
「今為汝等說法,」只是把法留下來,「不付其衣,」不再傳衣。講法所傳的是「以心印心」的心法,領悟的你就拿去用,不能領悟的,講太多反而不得力。有的人不蒙其利,先受其害,就是因為不堪承受。佛很慈悲,用你的程度講你受用的法。你應該因材施教,你身邊有很多朋友或同參道友,你不需要將你所學的全盤灌輸給他,而是要先知道他的程度、層次或好惡。喜歡儒家思想的,你可以用儒家思想來幫助他。只要你的知見正確,任何一本經讓你講都是圓滿的,圓人法法皆圓。如果你是個明心見性的人,法法都能夠直指人心,因為你已經深入法義,能夠用別人最能夠明白的概念來為其說法,內不內行就看你怎麼說。很多人會掉入陷阱,開口閉口都講佛法。所以,我常講:「不要講一句佛法,用你的話講給我聽。」但是,有些人聽我這樣講反而嚇一跳,他不敢講。
「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佛法大海,以信能入。學經教的,要遵循信解行證;學淨土的,也要遵循信願行。除了相信三寶之外,一定要信自心是佛,這個概念很重要,是禪宗一個很清楚的特色。為了談這個概念,我才會權巧地說。否則,叫你信自心是佛,我怕你信心不夠。這些弟子,六祖大師都為之印證過,他們信根成熟都沒問題,縱使六祖往生,他們也不再有所疑惑。
「堪任大事。」證悟才是最大的承擔。你若不開悟,如何荷擔如來家業?佛弟子就要負擔起如來家業,就像你是家庭裡的長子,當父親不在了,長子為父,你就要承擔。你覺得如來的法很好,大家應該共襄盛舉。
「然」而根「據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衣不再傳下去了。
聞後思惟:你知道什麼是正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