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最新文章

暢談六祖壇經(1460)皆不可得

暢談六祖壇經(1460)皆不可得

  開悟之後,你才有資格去讀佛經,因為你只是為了度眾生。你不要弄錯方向。我這麼講,不是每個人都會信的。書讀越多的越不信,叫他萬緣放下,他會認為:「萬緣放下只是止,止之後還要起觀。」或認為:「放下不對,放下即是提起,提起即是放下,放下提起是不二,不二才是佛法。」書讀得不多,中毒不深的人不會這麼講。中毒很深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翻他的資料,來否認你的說法:「那只是暫時伏住心而已,之後要走的路還很長。」 我所謂的不想,是百分之百不想,而非不想幾分,不是分期付款。你們不要再翻箱倒櫃,我已經證明給你看,陳惠明聽六祖講了之後,當下就見性了。你可能會說:「師父,我認為陳惠明還沒有開悟。」你不要想盡辦法把自己搞得很複雜。你為了反對而反對,那是沒有意義的。 不要再想是很單純的。不要再想是什麼意思?《金剛經》中,世尊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金剛經》講這麼明白,你不相信,你就耽誤自己了。有的人會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認同,那佛性是不是虛妄的?」你不要再想了。有一個人問世尊:「偉大的世尊,諸法是不是無常?」世尊說:「不對。」那個人又問:「那麼世尊,諸法是不是常?」世尊回答:「不對。」接著,那個人又講:「世尊,你能知一切,你為什麼不回答弟子呢?」世尊回答:「你以上所談的皆是戲論。」問佛性是真的假的,你很無聊。不要再想,你聽懂了嗎?你甘願了嗎?你會懷疑嗎?既然承認緣起如幻,你還想怎麼樣?你可以當下止息嗎? 你要把那個道理一再地透徹,這樣力量才能出來,而非一本書一本書地接著看。禪宗常教人,若要想,你這一輩子就想一個問題。但是,一般人做不到,因為他覺得很無聊,所以他一定會繼續胡思亂想。不是你們根器不好,也不是你們業障深重,只因為你們不聽話,那我就沒辦法。這樣的道理,如果你能夠刻骨銘心,突然之間,你會對佛法的方向很清楚。古德所講的,皆是刻骨銘心的話。但是,大家都看不到其刻骨銘心。 佛與祖師,他們告訴你的概念,其內涵皆是一致的。他們告訴你: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以想盡辦法要破你的妄想執著。《涅盤經》曰:「斷煩惱不名涅盤,不生煩惱方名涅盤。」不生煩惱,即是不要再想了。已經這麼清楚地告訴你們了,但每個人看經典都是按照他的心去看他喜歡看的,扯了一大堆,皆是他人珍寶,自家一文不值,連一分錢都沒有。 你越明白、清楚,佛法就很輕鬆。從今之後,你會心甘情願,乖乖地受持一本你喜歡的經典。但是,你不要影響別人,你受持你的,你不用叫別人跟你受持同一本。你受持那一本書,你就會深入再深入,理上,你會越來越清楚。你修行,一做下去就不太一樣。 你胡思亂想不知道怎麼辦,你坐下去念佛,或坐下去數息,你心中亂糟糟,你參念佛是誰,你修多久都沒有用。但是,你確認:「身心世界,過去現在未來,任何時間、任何空間,一切如夢幻泡影,連我的心,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覓心了不可得,一切心不可得,萬緣放下,阿彌陀佛!」你就進去了。這就是關鍵。不讀經典不會死。 聞後思惟:你還在不斷地讀經典嗎?  
暢談六祖壇經(1459)不要再想

暢談六祖壇經(1459)不要再想

  你要確認一個概念:每一本經都一樣。我證明給你看。開偈經曰:「願解如來真實意。」何為如來真實意?每一本經都在告訴你「如是」二字,如是即是實相。我現在不講如是,亦不講實相。每一本經就是告訴你一個內涵:不要再想了。你若能如此,當下就契入實相。三藏十二部經典,每一本就是要告訴你這個內涵。 你問一個問題,你希望我解釋給你聽,最好把整套的理論方法都告訴你,你就一直抄,但是你不會開悟,因為你會繼續想。我講給你聽,就是滿足你的想。我講完了之後,你又會想其它問題。一千七百則公案,三藏十二部經典,都只是教你不要再想了,只是手段不一樣而已。 公案中,沒有一個禪師為人解釋他的問題的,因為解釋是沒有用的。佛已經講得很多了,無須禪師再為你解釋了。有人問禪師一個問題,比如:「如何明心見性?」講完了,禪師就打他。打完他之後,就看他的反應。他頭摸一摸,回過神,又再問那個問題。第一次,禪師是讓你問完;第二次,你還沒問完,禪師就打。他之所以要打你,就是叫你不要再想了。 你沒有可能不再想,別人卻有可能。如《壇經》中的陳惠明,他是將軍,大概也沒有讀過幾本佛經。他去追六祖惠能,追到之後,他願意請法,六祖只講過一句話:「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其意即:不要再想了。當下,陳惠明做到了,他就放下了。你為什麼沒辦法呢?你們放不下,一直看書,或一直參禪,就是沒辦法開悟。 重點在於放下,而你們卻看著放不下的心在用功。你們讀、再修,我管你打佛七、禪七,你們繼續想,就是沒辦法開悟。我講破,就看你相信與否。佛很慈悲,所以才左講右講。而禪師很直接,他沒有很多時間跟你糾纏。有時候,我講課的某部份是知識,只是滿足你的求知欲,不是我要講,因為我知道有些知識只是騙孩子,而非真正的關鍵與核心。你如果懂,你就懂了。從今之後,你不要再想了,三年之後你就能開悟。如果你不走這個路線,而是一直想,那叫做背道而馳。 所謂「歇即菩提」,當你妄想執著止息的那一剎那,清淨心就現前了。你一直看,你不死心,因為你的心還是會追逐其它經書,你的內在就是隱隱約約,不能止息。從好的方面鼓勵你,就是你精進、廣學多聞;從不好的方面提醒你,就是你沒辦法開悟。   善星比丘,講三藏十二部經論,他不是學看,而是看完了講給別人聽,講到最後下地獄。為什麼?因為真正的內涵沒講出來。如此,就是魔在說法。你認同、相信了,佛祖說法,道理是一致的。憑什麼不要再想?憑我確認那個道理,我只確認那個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金剛經》曰:「為上乘者說,為最上乘者說。」你是上乘人,你看《金剛經》只能夠得上乘法;你是最上乘者,則能得最上乘法。是你程度的問題,不是那一本經。 你不要再問:「師父,我的兒子不聽我的話,我應該怎麼辦?」你的兒子,你都不應該再想了,何況是他不聽你的話這一件事呢?你學習枝枝葉葉,你是要學到什麼時候?不用講般若經,我講「無常」二字即可。你若確認身心世界皆是無常,你就沒有想的理由了。僅僅「無常」二字,你就想不起來,因為沒有什麼好想的,因為無常。我常以譬喻說:天上的雲抓不住,河中的水留不住,地上的風擋不住。你要想什麼呢?不要說一本經,一個四句偈,你就可以開悟。你只有不斷不斷去確認,從此處下功夫。 聞後思惟:你願意從此不再想了嗎?  
暢談六祖壇經(1458)降伏自心

暢談六祖壇經(1458)降伏自心

  讀書,不見得一定要讀到博士,你可以讀到大學或碩士。修行亦是如此,有的人要做佛,你不見得要做佛,你也可以做菩薩或阿羅漢,或者當個好人。如果你要做好人,第一個條件,就是要具足善良的心。你摸著良心看自己,如果善良的心你沒辦法達到百分之百,你就要先培養善良的心,什麼法門都莫管。你要當菩薩,你要有百分之百的菩提心,你才能夠行菩薩道。你要做佛,要具備清淨心。 菩提心和清淨心不太一樣。離菩提心的相,即是清淨心。故六祖曰:「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你當下就是佛。你的心不對,其它都不用談。研究學問不能解決你的問題,不能解決你的煩惱。否則,好好學習,你早就開悟了。 佛法就是心法,這是狹義的說法。廣泛地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你要當一個醫生、律師、生意人或家庭主婦,皆是心法,都沒有離開心法的問題。心法你懂,一切你皆懂。否則,你所學的皆是雕蟲小技,皆是枝枝葉葉。佛法讀這麼多,智慧還是開不起來,因為你的心不對。有一個學人去參文益禪師。寺院已經安板了,但學人很用功,仍在蚊帳中讀書。文益禪師覺得很奇怪:「怎麼還有燈光?」便走進寮房問:「你現在還不睡覺,你在幹嗎?」學人說:「我對佛法大義不明白,所以還要努力用功,精進研讀佛經。」文益禪師當場就對他破口大駡。 你們好好面對你們的內心世界,你們是用心在文字上,還是用心在你們個人的心上,你們要捫心自問。你們的心都擺在文字上,你們很用功去理解經律論,但是文益禪師卻斥駡學人:大家都在睡覺,你為什麼不睡?你可以降伏自己的心嗎?佛法是這樣看來的嗎? 我已經算是很明理了,我還會對你們說:「既然想看,那麼你就看一本。」但是有的同學還是不太甘願。我就再退一次,說:「既然想看,那我就介紹你幾本。」因為你不看,你會死,你不知道佛法到底應該怎麼學。蒙山和尚的開示錄講得很清楚:「只要你想跟我學,在你未開悟之前,不准你看書,不願意就不要跟我學。你只要聽我的話,三年之內不開悟,老僧下地獄。」然而,這對於你們卻沒有用。 你會跟我講:「師父,不一樣,《金剛經》和《楞嚴經》不一樣,《楞嚴經》和《法華經》不一樣。」每一本經皆說世間緣起如幻,你卻要亂看一通。你的內心不確認,你還在懷疑。你的內心就是不穩定,你的內心就是缺乏,你的內心沒有辦法具足一切,你的內心害怕,因為你的內心缺少很多東西,你一直要很多東西來讓你的內心穩定下來。你對你的法不確認,所以有時候你知道,但是你還是不太知道,因為你對你的概念還需要其它經來確認。 聞後思惟:你甘願息心了嗎?  
暢談六祖壇經(1457)話由心生

暢談六祖壇經(1457)話由心生

  學講話,如果你學的是技巧,你永遠不會講話。學佛法,如果你學的是修行,你永遠不懂佛法。講話不是技巧,佛法亦不是方法。什麼樣的人,就講什麼樣的話。道在心悟,豈是要用什麼方式來修行,那是不得已才那樣講的。比如,你想知道跟不同的人應該怎麼講,如果你的心意擺在這裡,你就擺錯了。但是,偏偏世間上有很多書都是為你分析方法。 講話有三個要素,與佛法一樣,有體相用,即:問、聽、說,此三者都有專門的學問在研究。比如,以前我去企業上教育訓練的課,專門教如何問話、如何傾聽及如何表達,即是三個議題。但是,我要講的是心法,而非方法。 這是一個茶壺,一般茶壺只有一個口,但是這個茶壺有三個孔。你裡面裝的是白開水,三個孔倒出來的一定就是白開水;你裡面裝的是可樂,倒出來的一定是可樂。你是個善良的人,你聽別人講話,你就不會以不善良的心來聽,你一定很容易善解人意。如果你是善良的人,你問話問出來,別人也不會覺得很討厭。你說話會很柔和、親切,而不會聽起來是在糟蹋別人。因為我善良,所以我不用刻意學習如何問你。因為我善良,所以講出來的話,語言就會柔和,表情就會慈祥。如此,我就不需要學技巧。而一個不善良的人,他講話的技巧是沒有用的,他是學起來傷害別人,如何傷害別人才會傷害得透徹,才會一針見血。只要一講起來,別人就會很受不了。 關鍵在於你是什麼人,而不是你學什麼。一個小人讀聖賢書,他依舊是小人。他不是沒有救,而是應該自己救他自己。他若沒有覺醒,他不可能從小人變君子。所以,佛沒辦法度眾生,而是眾生自度。你察覺了,就能自度。從這個概念,也可以談及你們學佛之事。你是什麼人,你來聽我的課,你就會聽出你自己的東西。我是那樣講,想是你自己想,我沒辦法改變你,因為你是什麼人,你聽我的課,就會變成什麼樣子。 有的人說:「佛法,我在家裡自己看就好了。」你以為你讀的是大乘佛經,你就是在學大乘佛法,這是誤會了。你若依文解義,就是三世佛冤。你在家看書,黑紙寫白字,字如何寫,你就如何看。若是這樣看,就糟糕了。公案中講到,如何明心見性?地上的磚塊。什麼是祖師西來意?庭前柏樹枝。你若依文解義,就會笑死人。有一個人問:「如何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禪師回答:「電風扇。」你文字拿來,就按照文字解釋,你不要這樣看,否則你就會誤會。我不是叫你不要看,而是叫你不要想。為什麼?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你們不要到處去學什麼方法,看看自己是什麼人就好了。不管你學什麼方法,如果你這個人不對,那些方法你會用錯,妨害可能會更大。一個觀念不正確而口才很好的人,更容易傷害到別人。如果你是一個善良的人,觀念很正確,教你的話,你就會弘法利生。方法是不得已最後才講的。 聞後思惟:你是用什麼心待人的呢?  
暢談六祖壇經(1456)著相修行

暢談六祖壇經(1456)著相修行

  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 「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你自己不懂就算了,你又誹佛謗經,或誹謗別人說法,你不知道如此有無量無邊的罪過。 「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這是行為。執著外面的境界,想透過外面的境界造作,想要去「求真」實的自性,這了不可得,這叫向外求法。之前的一段講的是執空,是錯誤的見解,而這一段講的則是錯誤的修行。「作」即是造作,「法」即有為法,「求真」即是求真佛。簡而言之,如果你執著現象,你不停地造作,在生滅打轉中,你要瞭解清淨法身佛,你是沒有機會的。 你為什麼容易著相?因為你還感到你在做什麼。比如,你打坐八個小時,或念佛十萬句,或誦一部經,你能感覺得到,你會覺得比較踏實。但是,如果你修「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或「於一切法不取不舍」,你很難感覺到你在做什麼,你不知道你到底有沒有修。你可能只是整天在重複這一句話,有時候想到就默念它,有時候想到就好像自我催眠。 你也可以從相上修,相上比空好修。只要是修行的人,絕大部份的人都是著相的,這總比沒有修好。日常生活之中,有時候你執著,你還不見得知道。善惡,你比較容易觀察到。有的人雖然是執相修行,但是你不要否認他,因為他的程度只能夠先這麼修,你應該理解他。 如何不著相修行?當你都不感覺是修行,而是一種生活,你才有機會。當有一天,你整天都在呼吸,但是你從來都沒有刻意去覺察你的呼吸,你才有點相應。在生活中,你如此地隨緣應份,你才會漸漸離相。你只要有個概念,即六祖所言之「起心即是妄」。你起個心在修行,就不是離相修行。 「或廣立道場,」若是為了名聞利養,到處批判別人,則是不對的。錯只錯在「說有無之過患,」這就是心不正,錯誤地為人說法。說有說無,無就是空,即:不是執著有,就是執著空。假如我們這個道場講「有」,比如講的是淨土,就會批評:「現在學禪的人都是狂妄自大的人,連文殊普賢的這些大菩薩都要往生極樂世界,你們學禪的這些人算什麼?」假設我們是禪宗的道場,就說:「什麼念佛?什麼往生極樂世界?《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一天到晚都在念,也不知道極樂世界就在我們的心中。」你不知道自己是在謗法。如果你錯了,你就當趕快回頭。 我們要僧贊僧,有人願意說法,我們要讚歎。縱使在家人說法,我們也不可以說不如法,而要看他講的內容,不要到處批評。否則,就是執著于行為與語言的展現。 「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這叫因果報應,因為他破壞正法,他自己是邪。錯誤的知見自誤,錯誤的說法誤人。不管學多久,都無法見性,除非破除這樣的邪見。身口意,你要修行,要從言行開始做起,最起碼先修身。懶惰,表面上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但卻可以讓你一事無成。我不怕你惡,而是怕你懶惰。惡人,一念轉過來就不一樣了,他內在轉動的能力有時候比別人強。很多看起來普通的人,卻是懶惰的人。 聞後思惟:如何不著相修行?    
暢談六祖壇經(1455)錯解佛意

暢談六祖壇經(1455)錯解佛意

  又雲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 「又雲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不用文字」跟「不立文字」有什麼區別?「不用文字」指的是不需要文字,所以有人會告訴你:「不需要誦經、不需要讀經。」「不立文字」則指不需要著作、寫書。我有一個親人,他看我寫了四本書,有一天來勸我不要寫書了,他意思是,寫也沒有用。我說:「好!但是,你去看大藏經,禪師寫很多著作。」文字礙到你嗎?它又不咬你。不碰它、不接觸它,就叫不執著嗎?「不立文字」,其實是不執著文字的意思。你講那個概念,本身就是文字。你內在有概念,就是你的障礙和執著。「直道」即是直指人心。六祖的邏輯很清楚,他也知道這些人在說什麼,他們從頭到尾都是誤會,所以才會產生錯用。 「見人所說,便即」誹「謗他」人,斷「言」他們執「著文字。」我去禪宗的道場講「阿彌陀佛」,沒有人理我,他們說:「我們這裡沒有那一套。」因為他們是禪宗的道場。我說:「你知道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嗎?」他不知道。我說:「阿彌陀佛就是:哈羅!你好嗎?吃飽了嗎?」縱使一個沒有學佛的人,你跟他講「阿彌陀佛」,他也知道你是在跟他打招呼。哪有學禪的不能講「阿彌陀佛」的?不然,要講什麼?他說:「應該講本師釋迦牟尼佛。」思想的鬥爭很可怕,所以才會引起可怕的宗教戰爭。不同教的,會產生屠殺。佛教徒慈悲為懷,有的只是拿無形的刀來殺。 有一次,有一個學禪的到講堂拜訪我。他坐下來就問我:「法師,坐在我前面的是誰?」我告訴他:「大德,你應該先去拜佛。」他說:「佛在心中坐。」我說:「那麼,我可以坐在你胸膛嗎?請你躺著,讓我坐一下吧。難道你不承認我是佛嗎?」 他沉默了一會兒,又說:「我們禪宗講的是離相。」我說:「不然,你一會兒衣服脫光走出去好不好?」佛像是相,你要離相,衣服也是相,你為何不脫光走出去?他這才不情不願地去跟釋迦牟尼佛像磕三個頭。後來,他的同參道友來告訴我,說他來這裡參訪只得到一個答案:「達觀法師太執著文字,因為他專門只講經典,所以他太執著經典了。」 我來上課,跟大家分享。學禪的看到我,可能會說:「法師,這樣講沒有用,這樣上課沒有意義,好好修行比較重要。」但是,若不如此,我們能聽聞到佛法嗎?人常常會互相批判。實修的人喜歡躲起來自己修,他對講經說法的法師就會批判道:「只是耍嘴皮子而已,又不會修。」難道不說就會修嗎?有時候我們的腦袋有著錯誤的知見,差一點點就差很多。 六祖大師要破除人們的偏見,告訴人們,禪並不是如此的,禪是該把經典放下的時候,就放下去出坡。為什麼呢?比如,有的人喜歡看書,有的人打開書就被書看,人都是偏一邊。有的人喜歡聽課,有的人喜歡唱誦法會,也是偏一邊。不能說要怎麼樣,該怎麼樣就怎麼樣,本來就很自然,才叫做隨順因緣。你不要排斥,就是不執著的意思。 聞後思惟:你是否也常常偏執一邊呢?    
暢談六祖壇經(1454)不離文字

暢談六祖壇經(1454)不離文字

  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雲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 「執」著「空」義,對般若及禪不瞭解「之人」,即是「有」誹「謗經」典「,」而不是在講經度眾生。你未開悟,你會有意無意誹謗佛法。你不要以為你一直很護持佛法,你只要看不懂,你就會輕易誹謗。尤其是執空的人,認為沒有天堂、地獄、凡夫、聖人,你這麼講,你的內在是有問題的。你所講的這些都是緣起的現象,只是要你不執著,但你不能否認這些因緣果報所呈現的種種事相。 「直言不用文字,」這是誤解。學禪的人認為只須直指人心,便無須文字。文字是方便,與不用文字的意思是不一樣的。比如,你穿衣服是方便,但是你來上課也要穿衣服。衣服是生滅的,叫你不要執著這一件衣服,而非叫你不要穿衣服;叫你不要執著經典,而非叫你不要讀經典;是叫你不要執著打坐,而非叫你不要打坐,只是打坐時你不一定要雙盤。 有的人「既」然「雲不用文字,」而六祖大師說他就不應該講話,因為語言其實就是文字相,只是它是動態的文字。很多人說學禪不需要文字,所以他們學禪不看經典,或者看到有人在誦經就要破他們,這皆是自誤誤人。 若是如此,「人亦不合語言,」即人也不應該講話,因為「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把你的話記錄下來就是文字。文字是無聲的語言,語言是有聲的文字。談到語言,有三個概念:一,人類發展的過程,最先不是文字,而是結繩記事,即是圖像,從圖像中產生了象形文字,接著慢慢發展出一套共同語言。學佛,有文字、語言及名相,皆可統稱為文字。 你一切的表達、溝通,做任何事,包括你的思想觀念,皆不離開語言、文字及名相。這些東西都是可以用的,只是你不要執著它。我寫一個「香」字,你沒有聞到味道,但是這個字會引發你的聯想。你很容易聯想,你會把所得到的知識、概念、語言、文字都聯想起來。比如,你在一百公尺看到一坨大便,你就會說:「好臭!」這句話是不對的,因為你並非真的聞到臭,那只是你靠聯想而產生的感覺。 你有時候不如實、不實在,而且自己常常搞不清楚。比如,我們《壇經》講完了之後,我們來教《聖經》好不好?你會說:「師父,你是不是發燒?你已經出家了,還要當神父或牧師嗎?」你為什麼這樣想呢?你為什麼把《聖經》當成基督宗教呢?你知道《聖經》在談什麼嗎?從這些概念中可知,你沒辦法察覺到你很盲目、無知、衝動、武斷。你永遠不知道,由於這些概念存在於你的內在,你既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這是針對執著的人而言的,他產生個人的偏見,所以勸他不要執著,並非指語言文字沒有用,因為萬物皆有用。 聞後思惟:你知道如何善用語言文字嗎?  
暢談六祖壇經(1453)不執空有

暢談六祖壇經(1453)不執空有

  若全著相,即是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 「若全著相,即是邪見;」執著所有的現象,當然是邪。著相修行,越修越偏離正道。一個人什麼東西都執著,就是他的主觀意識很強烈,認為一定要怎麼樣,那就是一種邪見。 「若全執空,」有的人口中說一切都不要執著,一切要隨緣,但他的內在不見得是這樣的人。他若不是消極,就是執空。如果有人問你:「靜坐在那裡做什麼?」你說:「我放空。」這樣是不對的,「即長無明。」。如果你口中不講,但你的內在還是放空,也是不對的。靜坐不是坐著不想。如果你坐著要開始想,那麼,你在想什麼呢?想法義、思維自己的障礙是可以的,離開這樣的知見,就是胡思亂想。 那麼,到底想還是不想?靜靜坐著觀察,就離開想與不想。「我有觀察,就代表我不是放空;我觀察我的起心動念,所以不是沒有運作,而是自然在運作。」很多人常講:「順其自然!」這些話你都會講,但你只是順其自然地坐著發呆,這是不對的。怕的是你講得都對,但你內在運作卻是不對的。不過,看你平常的表現、看你坐著的樣子,就知道對不對了。別人在打坐,他的內心在想什麼,其實不會很難觀察。你只要靜靜地看他展現出來的樣子就知道,如果他的表情是很詳和的,那才是對的。有的人坐得臉色很難看,他就騙不了人。因為他沒有辦法看到自己的表情,但這是內心世界所展現的。 學經教的人容易著相,學禪的人容易執空。若執著二者,寧可執著相,但也不能落入空。有的人雖然著相,也能夠結一個善緣。有的人執著行善,有的人執著修行,他會有果報,只是有漏的果報。你若完全不修,就連一點善根因緣都沒有。 空的內涵:一,是為了告訴你那個本體;二,是為了告訴你,既然本體亦無一法可得,所有現象亦無一法可得,你不應該執著。不執著,並不代表沒有那個現象,沒有那個事情。你明明有身體,但是你不要執著你的身體。有的人無法理解「諸法無我」的概念,要向他解釋:「你不要執著你自己。」這個內涵講下去是很深的。 身口意,我們最執著意,我們執著自己內在的想法、主觀、意識形態。你甚至會停留在一輩子的概念,比如,如果你沒有結婚,也沒有子女,你往生之後,什麼人能祭祀、送終?你的內在一輩子都是這種狀態。學佛亦如此,人們常常有一個概念:「現在是末法時代,如果沒有去西方,就沒有機會了。」我們的思想概念都是很可怕的。沒有學佛的人有很多可怕的思想概念,學佛的人亦如此。只要你的想法跟別人不一樣,你們就一邊一國。 你的內在,好聽叫做堅持,其實就是一種對邪見的執著。你講得都對,對別人不尊重,對別人沒有作用也沒有意義。有的人講的每一句話都對,就是態度不對。若是執空就完蛋了,世間都是假的,都是一場夢,都是一齣戲,無來無去。他這麼講,但他對此的理解完全是錯誤的。廣欽和尚講無來無去,他也是有來有去。他如果沒來,哪裡有承天禪寺?他如果沒去,哪裡有舍利子?人生都是假的,你去看電影如果不買票,看你走不走得進去?都是假的,其實你根本就不明白其內涵。連你明白的,你都做不到。演恐怖電影,你明明知道是假的,你也是被嚇得膽戰心驚。佛經所講的一切如夢幻泡影,你哪裡看得懂!你只是懂文字,你一定不懂內涵。所以,你講話不要太過,不要太快,不要太果斷,不要太輕率。 聞後思惟:你真的理解空真正的內涵嗎?  

最新影音

金剛經實踐 69-3 2023.08.13 午

金剛經實踐 69-3 2023.08.13 午

  一、降心離相→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二、得記離相→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 三、感報離相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註:法身有二義:凡夫有障,名在纏法身;諸佛離障,名出障法身,此二身不一不異。報身有二義:自報身,修因證果,自度已竟;他報身,法身現報得之相,原為利他,此二身不一不異。法身報身,亦是不一不異。性相有別,故不一;實是一身,故不異。 三身,大乘佛教理論中佛具有的三種身:「身」即聚集之義,聚集諸法而成身。 1、應身(變化身),是諸佛為度化眾生,實行四攝法而權現世間的色身,如釋迦牟尼佛之肉身。 2、報身(受用身),是諸佛所修功德感報之圓滿色身,一般來說,常居色界四禪天頂——色究竟天,為入初地以上菩薩現形說法。 3、法身(自性身):部派佛教以戒定慧及解脫、解脫知見為「五分法身」。《雜阿含638經》:佛言:「云何?阿難!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涅槃耶?」;大乘佛教稱聲聞、獨覺所證為「解脫身」,而以佛果所證最清淨法界、諸法實相、法性真如為「法身」。並謂此法身不生不滅,無二無別,常住湛然,名為如來藏,遍在諸眾生身。且主張觀諸法空,是為見佛法。 此三身之關係,如月之體、光、影,稱為一月三身。具體言之,法身之理體是唯一、常住不變,故以月之體為喻;報身之智慧由法身之理體所生,能照明一切,故以月光為喻;應身具變化之作用,從機緣而現,故以月影映現水面為喻。 六祖說:「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  (1)何名清淨法身?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雲。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復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 (2)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迴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3)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於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於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 善知識!從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 四、修因離相 《般若經》說:「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般若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 《大智度論》說:「未成就名空,已成就名般若。」 1、度生遣相…
金剛經實踐 69-2 2023.08.13 早

金剛經實踐 69-2 2023.08.13 早

  (1)、《百法明門論纂釋》:「佛本無法可說,亦無實法與人,但就眾生所執之情,隨宜而擊破之耳。且一切法者,乃世出世間一切聖凡之法也。以凡夫妄執五蘊身心假我為我;外道妄執神我等為我;小乘妄執所取涅槃偏見為我;菩薩妄見有生可度,有佛可求,非我不能,於所證真如,有證有得,亦未忘我。 斯則世間凡夫外道,出世三乘,皆是有我執者,故佛總以一個無字破之。曰一切法無我,謂一切法本來無我。故知一切法者乃眾生所執之法,非佛說也。以眾生妄執為有,佛但云無之而已,豈有法耶。此一無字,亦不得已而為破執之具耳。」 (2)、實無眾生得滅度者(3分)→實無有法(9分)→實無所行(9分)→實無所得(10分)→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25分)     PDF 講義  金剛經實踐 69 2023.08.13  
金剛經實踐 69-1 2023.08.13 早

金剛經實踐 69-1 2023.08.13 早

  一、降心離相→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二、得記離相→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 三、感報離相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註:法身有二義:凡夫有障,名在纏法身;諸佛離障,名出障法身,此二身不一不異。報身有二義:自報身,修因證果,自度已竟;他報身,法身現報得之相,原為利他,此二身不一不異。法身報身,亦是不一不異。性相有別,故不一;實是一身,故不異。 三身,大乘佛教理論中佛具有的三種身:「身」即聚集之義,聚集諸法而成身。 1、應身(變化身),是諸佛為度化眾生,實行四攝法而權現世間的色身,如釋迦牟尼佛之肉身。 2、報身(受用身),是諸佛所修功德感報之圓滿色身,一般來說,常居色界四禪天頂——色究竟天,為入初地以上菩薩現形說法。 3、法身(自性身):部派佛教以戒定慧及解脫、解脫知見為「五分法身」。《雜阿含638經》:佛言:「云何?阿難!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涅槃耶?」;大乘佛教稱聲聞、獨覺所證為「解脫身」,而以佛果所證最清淨法界、諸法實相、法性真如為「法身」。並謂此法身不生不滅,無二無別,常住湛然,名為如來藏,遍在諸眾生身。且主張觀諸法空,是為見佛法。 此三身之關係,如月之體、光、影,稱為一月三身。具體言之,法身之理體是唯一、常住不變,故以月之體為喻;報身之智慧由法身之理體所生,能照明一切,故以月光為喻;應身具變化之作用,從機緣而現,故以月影映現水面為喻。 六祖說:「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     PDF 講義  金剛經實踐 69 2023.08.13  
阿含學 03-2 增上善學+禪茶 2023.07.30

阿含學 03-2 增上善學+禪茶 2023.07.30

  阿含學/第03講 壹、增上善學:  諸佛說法次第:先說端正法,後說正法要。《中阿含經》:「如諸佛法,先說端正法,聞者歡悅,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世尊為我(給孤獨長者)說如是法已,佛知我有歡喜心、具足心、柔軟心、堪耐心、昇上心、一向心、無疑心、無蓋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謂如諸佛所說正要,世尊即為我說苦、習、滅、道。」 四、分別善惡 (一)、分別善惡。 雜阿含1052經(佛光本1040經) 世尊告諸比丘:「有惡法,有真實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1云何為惡法?謂殺生、不與取、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見,是名惡法。2云何為真實法?謂離殺生,乃至正見,是名真實法。」 *十惡十善詳細可參閱,雜阿含1039經(佛光本1027經) (二)、善惡業報。 雜阿含1047經(佛光本1035經) 世尊告諸比丘:「有惡業因、惡心因、惡見因,如是,眾生身壞命終必墮惡趣、泥犁中。 1云何為惡業?謂:殺生……乃至綺語,如上廣說,是名惡業。2云何惡心?謂:貪、恚心,如上廣說,是名惡心。3云何惡見?謂:邪顛倒,如上廣說,是名惡見。是名惡業因、惡心因、惡見因,身壞命終必生惡趣、泥犁中。     善業因、善心因、善見因,身壞命終必生善趣天上。婆羅門! 1云何為善業?謂:離殺生、不樂殺生……乃至不綺語,是名善業。2云何善心?謂:不貪、不恚,是名心善。3云何為善見?謂:正見,不顛倒:……乃至見不受後有,是名見善。是名業善因、心善因、見善因,身壞命終得生天上。」 (三)、善惡由來。 雜阿含1049經(佛光本1037經)  世尊告諸比丘:「殺生有三種,謂從貪生故、從恚生故、從癡生。乃至邪見亦三種,從貪生、從恚生、從癡生。離殺生亦有三種,不貪生、不恚生、不癡生。乃至離邪見亦三,不貪生、不恚生、不癡生。」 (四)、善惡結果。…
阿含學 03-1 增上善學 2023.07.30

阿含學 03-1 增上善學 2023.07.30

  阿含學/第03講 壹、增上善學:  諸佛說法次第:先說端正法,後說正法要。《中阿含經》:「如諸佛法,先說端正法,聞者歡悅,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世尊為我(給孤獨長者)說如是法已,佛知我有歡喜心、具足心、柔軟心、堪耐心、昇上心、一向心、無疑心、無蓋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謂如諸佛所說正要,世尊即為我說苦、習、滅、道。」 四、分別善惡 (一)、分別善惡。 雜阿含1052經(佛光本1040經) 世尊告諸比丘:「有惡法,有真實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1云何為惡法?謂殺生、不與取、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見,是名惡法。2云何為真實法?謂離殺生,乃至正見,是名真實法。」 *十惡十善詳細可參閱,雜阿含1039經(佛光本1027經) (二)、善惡業報。 雜阿含1047經(佛光本1035經) 世尊告諸比丘:「有惡業因、惡心因、惡見因,如是,眾生身壞命終必墮惡趣、泥犁中。 1云何為惡業?謂:殺生……乃至綺語,如上廣說,是名惡業。2云何惡心?謂:貪、恚心,如上廣說,是名惡心。3云何惡見?謂:邪顛倒,如上廣說,是名惡見。是名惡業因、惡心因、惡見因,身壞命終必生惡趣、泥犁中。     善業因、善心因、善見因,身壞命終必生善趣天上。婆羅門! 1云何為善業?謂:離殺生、不樂殺生……乃至不綺語,是名善業。2云何善心?謂:不貪、不恚,是名心善。3云何為善見?謂:正見,不顛倒:……乃至見不受後有,是名見善。是名業善因、心善因、見善因,身壞命終得生天上。」 (三)、善惡由來。 雜阿含1049經(佛光本1037經)  世尊告諸比丘:「殺生有三種,謂從貪生故、從恚生故、從癡生。乃至邪見亦三種,從貪生、從恚生、從癡生。離殺生亦有三種,不貪生、不恚生、不癡生。乃至離邪見亦三,不貪生、不恚生、不癡生。」 (四)、善惡結果。…
金剛經實踐 68-3 2023.07.16 午

金剛經實踐 68-3 2023.07.16 午

  學好!才能想好、說好、做好、過好。如何學好,依此五步驟:專、精、深、廣、通。  一、悟法授記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壇經:「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二、如來親證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清楚一切現象,名智;不執一切現象,名慧;善用一切現象,名智慧。 三、無實無虛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四、緣起性空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無業禪師,初參馬祖道一禪師時,由於容貌魁偉,聲如洪鐘,馬祖禪師一見即取笑他道:「巍巍佛堂,其中無佛。」 無業禪師隨即作禮,恭敬說道:「三乘文學,自信粗窮其旨;但禪門即心即佛,實未能了。」 馬祖禪師見他來意真誠,就開示道:「只未了底心即是,更無別物;不了時,即是迷,了即是悟;迷即眾生,悟即是佛。」 無業禪師問:「心、佛、眾生外,更有佛法否?」 馬祖禪師回答:「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豈別有佛法?如手作拳,拳空如手。」 無業禪師又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馬祖禪師答道:「祖師今何在?且去別時來!」 無業禪師不得已,告辭出門,馬祖禪師隨即叫一聲:「大德!」 無業禪師回首。…
金剛經實踐 68-2 2023.07.16 早

金剛經實踐 68-2 2023.07.16 早

  學好!才能想好、說好、做好、過好。如何學好,依此五步驟:專、精、深、廣、通。  一、悟法授記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壇經:「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二、如來親證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清楚一切現象,名智;不執一切現象,名慧;善用一切現象,名智慧。     PDF 講義  金剛經實踐 68 2023.07.16  
金剛經實踐 68-1 2023.07.16 早

金剛經實踐 68-1 2023.07.16 早

  學好!才能想好、說好、做好、過好。如何學好,依此五步驟:專、精、深、廣、通。     PDF 講義  金剛經實踐 68 2023.07.16  
醒來影片

醒來影片

從生到死有多遠 呼吸之間  從迷到悟有多遠 一念之間   從愛到恨有多遠 無常之間  從古到今有多遠 笑談之間   從你到我有多遠 善解之間從心到心有多遠 天地之間當歡場變成荒台當新歡笑著舊愛  當記憶飄落塵埃   當一切是不可得的空白人生是多麼無常的醒來  人生是無常的醒來人生是無常的醒來
六祖壇經 禪修 02

六祖壇經 禪修 02

司空山本淨禪師者絳州人也。姓張氏。幼歲披緇于曹谿之室受記。隸司空山無相寺。唐天寶三年玄宗遣中使楊光庭入山采常春藤。因造丈室禮問曰。弟子慕直斯久。願和尚慈悲略垂開示。師曰。天下禪宗碩學咸會京師。天使歸朝足可咨決。貧道隈山傍水無所用心。光庭泣拜。師曰。休禮貧道。天使為求佛邪問道邪。曰弟子智識昏昧。未審佛之與道其議云何。師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會道無心是道。曰云何即心是佛。師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無心佛亦不有。曰云何無心是道。師曰。道本無心無心名道。若了無心無心即道。光庭作禮信受。
法華經概論 02

法華經概論 02

你們今天看到我下山,就代表說山上很平安,有的同學打電話給我說,師父,你有沒有困在山上,我想說因為天氣的關係,今天來上課的人可能會比較少,想不到人還是這麼多,下雨天上《法華經》是最好了,因為蓮花需要水才會開啊,我想說我們今天上《法華經》。
金剛經實踐 01-1 2014.10.19 早

金剛經實踐 01-1 2014.10.19 早

金剛經實踐 01-1 2014.10.19 早 金剛 般若 波羅蜜 經
金剛經實踐 01-2 2014.10.19 午

金剛經實踐 01-2 2014.10.19 午

金剛經實踐 01-2 2014.10.19 午 金剛 般若 波羅蜜 經
金剛經實踐 01-3 2014.10.19 問答

金剛經實踐 01-3 2014.10.19 問答

金剛經實踐 01-3 2014.10.19 問答 金剛 般若 波羅蜜 經
六祖壇經_台北 02-1 2009.05.24 早

六祖壇經_台北 02-1 2009.05.24 早

  大師告曰:善知識!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大師良久,復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六祖壇經_台北 02-2 2009.05.24 早

六祖壇經_台北 02-2 2009.05.24 早

  大師告曰:善知識!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大師良久,復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六祖壇經 禪修 01

六祖壇經 禪修 01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法華經概論 01

法華經概論 01

今天是我們上《法華經》的第一節課,不知道昨天晚上各位有沒做一個夢,按照《法華經》裡面有記載,只要有法師在講《法華經》,佛就會派人來聽課,不知道你是否被佛派來聽課的呢?
傳心法要影音 01

傳心法要影音 01

  壹、心與自己有關 1、心與宗教無關。 2、心與興趣無關。 3、心與職業無關。 4、心與年齡無關。 5、心與道德無關。 6、心與學歷無關。 7、心與歷練無關。 8、心與地位無關。 9、心與金錢無關。 10、心與身體無關。 11、心與空間無關。 12、心與時間無關。 13、心與知識無關。 14、心與自己有關。 貳、為何傳心 不傳別法 1、心是人的核心。 2、心創造了世界。 …
傳心法要影音 02

傳心法要影音 02

  叁、傳心法源 【禪宗法脈圖】 一、乞師安心    時有僧神光者,曠達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覽群書,善談玄理。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乃往彼,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堅立不動,遲明積雪過膝。祖憫而問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光悲淚曰:「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祖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光聞祖誨勵,自斷左臂。祖知是法器,遂因與易名曰慧可。可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祖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祖曰:「將心來,與汝安。」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祖曰:「我與汝安心竟。」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