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二, 08 三月 2011 07:07

六祖壇經講記(49)

作者  釋達觀 / 講述  無念齋 / 整理

 

 

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親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   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   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   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   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   西方只在目前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這兩句話談的是處世的哲學。過去還沒有出家之前,我在講《易經》,便是為人處世的道理。事實上這兩句話古人也說過類似的話「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們跟別人在一起,長長久久,我們〔〕一下又何妨?我們不需要跟人家爭,如果你要爭的話,你自己跟自己比就好了。不過,我們進步的目的不是要打敗別人,而是要對得起自己的生命,是希望提昇自己的能力來幫助更多的人,而不是藉著更多的能力來耀武揚威。你要知道什麼叫悲心,什麼叫大悲心,不太一樣。悲心就是:「我有悲憫眾生的心,但我沒有能力幫助眾生。」大悲心就是:「我有這個心,也有這個能力。」我們在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時,稱「大悲觀世音菩薩」,你現在雖然沒有那個能力,但你要有悲心,沒有悲心的人就是自私的人。

當我們懂得退〔〕,懂得不跟眾生計較時,我們跟任何人在一起,無論是〔尊卑〕還是老少,自然就〔和睦〕相處了,人在一起最重要就是和。你會說做人很困難嗎?也不會很困難,幾個關鍵字真懂,你就這樣做。現在是怕你不這樣做。你會講:「為什麼要我讓你,為什麼你不讓我?」就像兩個人開車碰到一段窄路:「你為什麼要叫我後退,你卻不後退?」你看闖紅燈也是一樣,爭先恐後也是一樣。有時候我們對別人好,別人說實在的也不見得會對你好,因為這牽涉到甚深的因果。為什麼?你現在隨意在路上散步,就會看到有人雖然不認識你卻對你笑;你也會看到別人雖然不認識你,看到你就瞪你。你覺得真是莫名其妙,這個感覺很奇怪:「我們都不認識,為什麼會有這種反應?」他雖然不認識你,但是他看到你就生氣,這就是過去的因緣,很深很複雜的因緣,你不知道。你雖然很注意,很不跟別人計較,很退讓,但是有些人還是對你很不禮貌,有的人可能還是會講話來諷刺你,所以我們要〔〕辱。忍辱不要解釋成忍耐,而是我們懂得寬恕別人,這樣才能夠讓自己安〔〕,就是心安住了。這樣的話,你就不會跟別人吵架,跟別人發生爭執。不要小看這簡單的幾個字,你這一輩子能夠徹底做到,你真的是風平浪靜,海闊天空。六祖大師一開始就把為人處世的道理講完了。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為人處世都做到了,再來談修行。這句話就是你要精進的修行。就像古人〔鑽木〕取火一樣,雖然剛開始不會有火,但是你不斷地做,它必然就會〔出火〕。〔淤泥〕講的是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定生紅蓮〕就是說你能夠出三界,如果按照前面談的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會往生極樂,蓮花化生,這句話就是我們常講的「出污泥而不染」。很多人常常講這句話,以後你就問他:「如何出污泥而不染?」他說:「沒辦法,我掉到泥巴裡面就被染了。」就像最近前總統貪污的事件,因為有權有勢,他的因緣條件讓他貪,因為你無權無勢,你的因緣條件沒有機會讓你貪,假設有那個因緣條件,說不定你會貪更多。當我們在罵別人時,你要看看自己的內心,我們只能夠講,那個條件誘惑你,你自然會迷失。事實上,每個人都是貪瞋癡,貪婪之心是存在的,當我們拿石頭在丟罪人的時候,丟石頭的人本身的貪瞋癡還是沒有除。真正明理的人是明辨是非,也能夠去寬恕別人,但寬恕別人不等於放縱別人。你能夠這樣,才能夠心平,不然你會氣得要死。你能夠心平,你看事情就很容易釋懷,而且是平等的,對任何人都一樣。當你為人處世做好了,你談修行才能夠得力。什麼叫成佛?人格圓滿才是佛,這是建立在做人的基礎上的。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你現在決定要修行了,就要好好受教,別人跟你說的你就要聽。人家講你的缺點,雖然不好聽,但那是事實,你應該要去接受;不可以說,人家講你,你反而生起瞋恨的心,這是最不好的。另有一種人,就是人家跟你講,你還一直強辯,這是逃避自己;或是人家跟你講,你還不當一回事,這已經沒有羞恥之心了。六祖大師講東西都很平實,他跟你一項一項的講。你不要讀了經典,接著玩佛學的名相遊戲,說什麼初禪怎麼修,二禪、三禪怎麼修,什麼叫四禪八定,怎麼觀身、怎麼觀心…?很多人都在玩這個把戲。我常常講你要先建立正確的知見,有了正見,你要修行就很快,很容易懂。

改過必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這句在談修慧。你不是要有〔智慧〕嗎?六祖叫你要〔改過〕,知過〔改過〕就無過。不要人家講你的過失,你就護短,一直在為自己辯護。你為什麼要一直辯論呢?你有缺點或做錯事,你勇敢地認錯就好,有什麼好辯的?我們的內在就是一直逃避。縱使你沒有法律的責任,但是有道德的缺失,你還是有過。六祖大師點出我們的毛病,我們就是這樣的人。按照六祖大師的講法,要修智慧好像也沒有什麼很玄的竅門,你就改過,這樣才會有智慧。你不要一天到晚跪在觀世音菩薩面前,求她給你智慧;你求別人?你為什麼不求你自己呢?不要把智慧談得很高深,認為一定要修摩訶般若波羅蜜,一定要看完六百卷的《大般若經》,還要看《大智度論》,接著還要看《金剛經》。「曉得做人嗎?」「不曉得。」那你還是個佛呆子。面對自己就很容易修,不面對自己沒有辦法。

日用常行饒益  ,成道非由施錢。】這句在談修福。福慧雙修,除了修慧也要修福:「師父,您要不要建寺?我的錢全部捐出來。」你們學佛千萬要切記,不要迷信地捐錢,我的意思不是叫你不要捐,而是你真的要有智慧判斷。如果這個師父真的在做事情,錢要花在刀口上,或是急難救助,或是小朋友的營養午餐。你要布施,但是不要迷信或愚癡地布施。那個師父假設沒有在做事情,你反而害了他,害他墮落,難怪他要入地獄,你是助緣,你有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修福到處都可以修,所以六祖說〔日用常行饒益〕,在日常生活中隨緣幫助眾生,這就是修福,而不是說你走幾個道場,大力捐錢,然後就是大護法接受頒獎,這樣佛祖要掉眼淚。我們要布施,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完全都要用智慧來做,不然不做。

舉個例子,比丘看到比丘尼,戒律上是比丘尼要跟比丘頂禮,所以應該是比丘尼供養比丘。我只要知道附近的比丘或比丘尼沒有人供養,我就會拿錢給我們的學生請他去供養,但不要說是我供養的。那天聽學生說最近菜市場有個比丘尼出來賣東西,我告訴他:你明天去跟那個師父買,問她:「師父,您已經出家了,為什麼要出來賣東西?」你看她怎麼說,如果她跟你講說要建寺,那她就繼續賣;如果她說她一個人修行沒有人供養,你就跟她講:「您從今之後不要賣了,您的生活費由我們師父供養。」不要誤會我很有錢,而是說我願意護持她修行。無論你是比丘還是比丘尼,甚至你是在家人,我都願意護持你修行。因為我們是要弘揚佛法,讓大家好好修行,以佛法為主,而不是為了個人或某個單位。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修法,就是修行的方法。〔菩提〕就是覺悟,如果你想要覺悟的話,你就要從你的內心下手,無論你修什麼法門,修行一定不離開修心。修心的方式有很多種,你能夠反省也是修心,能夠知道你到底在想什麼也是修心,能夠知道你的內心世界、表意識、潛意識也是修心;你能夠更深入地去突破紛亂的心、貪愛的心、執著的心,都叫做修行。專門談〔〕,跟學不學佛沒有抵觸,就像社會上有那麼多心理諮商輔導,有生命線和張老師,學校有輔導室,醫院有心理醫生,哪個不是在談心?憂鬱症、躁鬱症,不也是心出了問題?你不要講得很高深,修心就是要瞭解自己的心,就是看到自己的心充滿貪瞋癡慢疑,就會覺得自己的心真的是亂七八糟。有時候又會看到自己有惻隱之心,又會看到自己有好的一面,看久之後就察覺到善惡雜染,時好時壞。先讓自己徹徹底底地看一遍,接著再去想:「我應該怎麼突破?」一直到完全突破,就叫做開悟。我這樣講不會讓你聽不懂,只怕你不去做。你本來心很亂,很苦,漸漸瞭解到自己的心,瞭解到「心在哪裡?心是什麼?有心嗎?」本來你被一顆心折磨,有一顆心在苦,等到有一天你越來越知道「無心可苦」,這個時候你的層次會更高。

〕從哪裡來?〔〕原是妄,只是緣起,就是這個樣子。如果要證明你是否真的有心也很簡單,如果你有心,你那顆是什麼心?「我那顆是生氣的心。」那我問你:「你能夠氣多久?」你現在生氣,等一下氣消了,奇怪,它消到哪裡去?現在哭,等一下又笑,你的心一直變,一直變,你就誤認為你有一顆心,這顆心在折磨你,把你折磨得苦不堪言。因為你不斷地接觸境界,所以它不斷地緣起、緣起,然後你錯認有一顆心。比如你現在看卡通影片頑皮豹,其實頑皮豹本身並不會動,是圖片一張一張一張…,透過快速的播放,你覺得頑皮豹在動。你的心的狀態也是這樣,你接觸一連串的境界,所以你的心就不斷地緣起、緣起、緣起…,你就產生有一顆心在折磨你。講這個部分就比較深了,就是你進入修行的時候,你要明白理論,而且真正去觀察到,你真正能夠打開了,才能夠印證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現在是「有一物」,那一物是一顆心,一顆被傷害的心,你這樣修很苦,你不明白生命的實相,不明白本來面目。不是把你所有的煩惱全部剷除,你不要這樣學,你的煩惱就像樹上的落葉,每天都會落葉飄零,你永遠都掃不完。那怎麼辦?「每天有落葉每天掃,但是從今以後落葉再也不會影響我了!」這樣就是開悟。而不是說:「怎麼掃不掉?乾脆請挖土機把它挖起來。」那你的生命也結束了。

為什麼叫煩惱即〔菩提〕?假設沒有煩惱,你能夠悟到〔菩提〕嗎?明白它,它就轉了;不明白它,它就障礙我,它就是我的痛苦、我的煩惱。不明白它,我的心都是妄;明白它,那一顆妄心就叫清淨心。所以〔何勞向外求玄〕,不要到處去求啦,不要到處去給人家摸頭啦!摸頭還要跪,還要包紅包,修行不是這樣修的。如果你有這樣的誠意,按照這樣的誠意對待眾生,你就開悟了。不要將這樣的誠意對待某個人,將它對待所有的眾生,你就是佛。你不要到處亂跑,如果你覺得哪個道場很適合,哪個師父很契合,你就安住吧,不要跑來跑去,很累,這叫勞心勞力。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你按照前面六祖大師所交待的〔修行〕,〔西方〕就在當下,西方就在你心裡,當下內心就清淨。

師復曰: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眾人且散,吾歸曹溪。眾若有疑,卻來相問。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

師復曰: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從因果的角度談,是先〔修行〕後〔見取自性〕;從理上來講,就是悟後起修,見性之後才是真正的〔修行〕。今天遇到佛法不容易,「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你不要錯過,這一生錯過了,下一輩子就不知道怎麼樣,所以你要把握,不要覺得你有很多的機會。你要知道一般人都容易掉入一個陷阱,老年人對無常的感覺比較強,年輕人比較弱,這完全是你們的錯覺,棺材是躺死人,不一定是躺老人。你要感覺到無常的逼迫,你才能夠把握時間、把握機緣修行。

眾人且散,吾歸曹溪。眾若有疑,卻來相問。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一定很多人受益。既然你覺得受益了,你就應該相信,這叫〔〕,相信了就應該接受,這就是〔〕,接著回去就好好地做吧,這叫〔奉行〕,每一本佛經最後都會跟你這麼講。你們每一節課聽完之後,一天的課已經夠你修一個月了,你不需要貪多,你要真的去落實。

 

閱讀 4318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三, 11 三月 2015 08:02
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