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炳南老居士解答
問:參禪何解?(鄭敦)
答:禪是靜慮之義,須從參究入手,故曰參禪。此必有明師傳授,非可以己意為 之。
問:禪宗如何著手研讀?據何書典?(許再興)
答:初步看書,宜永嘉禪宗集、證道歌、小止觀,再進六祖壇經。
問:精神統一與禪定何異?(林柳淋)
答:凡專心一事,不問正邪,皆可曰精神統一。禪定華譯曰靜慮,乃放下萬緣, 不思善,不思惡,寂寂惺惺之一種境界。
問:坐禪與靜坐(因是子靜坐法續編,實行十年)有何不同,功效各如何?
答:坐禪即坐而參禪,實則參不一定限於坐,坐而不參不觀,亦不得謂之禪也。 至因是子之靜坐,前後不同處,前係執著身見,以延年益壽為目標,外道之 功也。後聞佛法,乃改斷妄證真為歸趣,佛家之功也。
問:坐禪是否無念無想為妙,或抑心中要思慮什麼情事?(李永茂)
答:禪雖可坐,卻不一定坐即是禪。以下所問籠統,「無念無想」居士作不到, 縱勉強作,亦是失念與頑空。「思慮計事」居士永不停,再加故作,益增掉 舉與散亂。區區與交有年,略測根器,必欲學禪,可以隨順與說。有一話頭 ,就是六字洪名,只許持念,不許看參,不起疑情,直下承當,二六時中, 一口咬定,悟與不悟,死不放鬆,不難冷灰爆豆,討個分曉。若遇人說,這 是淨不是禪,切莫信他,妄自更張!要知此人,是個擔板的徐六,既不會禪 ,也不會淨。
問:坐禪想佛會不會有著魔的危險?(信慧)
答:禪法入手,亦有多種,此須問自己所修何種,何種傳授,修與所授,境與所 修,若有背者,不論佛與不佛,俱能著魔發病。再者禪亦不止於坐也,此事 必須求知識指導較為妥善,不宜暗中摸索。
問:禪坐真難坐得久,可不可用其他方法代之,如坐在椅子上背靠牆,或睡著定 等?(楊天元)
答:坐是坐,禪是禪,坐禪是坐禪,必皆求名師指示,非可閉門造車,如自妄為 ,恐遭魔境。「睡著定」,睡便是魔一種,安得稱定。
問:參禪如未能了脫生死時,是否能生生增上?(鍾觀靖)
答:固為生生增上,但入胎便有隔陰之迷,遇緣方可生起夙慧再行起修。
問:參禪與靜坐是否兩樣不同?(黃涵)
答:參禪有時靜坐,然只靜坐並非是禪,況坐而不能靜耶?禪法古時注重觀心, 現在多取參話頭,此必名師指點,非可瞎煉盲修。
問:有云:禪淨原是一法,惟下手工夫不同,方便多門,歸元無二,但參禪係直 指心源,刳心見性,比念佛得到三昧為速,然否?(鍾觀靖)
答:禪昔觀心,今參話頭,已與淨法略似矣,其不同者,行持參與念之分。再則 一求斷惑明心見性,一願帶業往生證果。至云孰得三昧為速,仍屬功夫問題
問:天臺止觀及六妙門是否禪宗的修持法?各宗的修禪定與禪宗的坐禪是異是同 ?(黃槐庭)
答:一「天臺至持法」,禪法既有種種,豈能概以止觀六妙繩之,不過理有相通 處。二「各宗至是異是同」,開首是不同,同則何必分宗,歸結並無岐異, 異則不稱了義。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也。【附】時當末法,明師難 求,如自修習,尚是按諸次第,由淺而深,方有個入處。至教相明白大概, 自己根器如何,便能體驗矣,再向圓頓之門問津不遲。若躐等而進,恐無所 獲也,謹貢區區。
問:讀方倫居士著的禪話,知道「宗門禪」是「惟一心法,一徹百了」,不講什 麼「煉精化氣」,至於坐時身體上所現「輕安」,「氣血流動」,「脊背上 有一道熱氣,直沖頂門」「亦都不理」,但宗門禪是如此,不知有沒有其他 禪,專門是修氣脈的?(常魁生)
答:禪譯華文,為靜慮之意,旨在斷惑證真。雖有趺坐調息,不過使之輕安入定 耳,決無煉精煉氣等事。禪法雖多,其出世間禪,旨皆一如也。
問:方倫居士著禪話上說到如來禪,重在摒除俗務打坐觀心,「如調心調息」「呼吸長短等,皆有一定規矩」,不知這如來禪就是修煉氣脈的嗎?
答:若詳會前一答,此問亦解決矣。惟「摒除俗務,打坐觀心,」等語,非可望 文生義。居士如欲知之,有「永嘉禪宗集」及「小止觀」等書,宜先研讀, 方有些許認識。
問:禪宗大德所說:「佛之一字,我不喜聞」。此種說法,與頑空或「損滅執」 有何不同?即使說者原意並非頑空,但後學者不解其意而誤入頑空之途,豈 非極為危險嗎?(堯澤)
答:此對宗門行者之針砭,禪家注重單刀直入,指出心性,然此須悟須證,不能 言說。真如二字,亦是文字名相,如說火非火也。行者存一佛字,自是向名 相上亂碰,謬之毫釐,差以千里矣。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若將此語向 一般人說,是莽大夫錯用了藥也。
問:禪宗重疑,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修淨則要求深信切願,如 禪淨雙修時,要如何用心?(鍾鈞梁)
答:禪求開悟,悟賴參究,不疑何能參?淨求往生,生在念一,不信何肯念?若 夫禪兼淨者,心開惑斷,生必上品。知生則決定生,是用信處。但如何心開 ?則正東西碰壁,以求摸著鼻孔,此處便是用疑。各異其用,並不矛盾。
問:關於禪方面的頑空,著相,不落邊際(即不著有亦不無),這三項請賜示指 詳!(謝元甫)
答:真空之體,因眾緣而起有相,有相如幻,仍是體空,此空有不二之中諦也。 不達此義,謂一切皆無,如撥無因果無涅槃之類,即是冥頑之空見,若執著 一切實有,不了性空,即是著假相之有見,此二皆謂之落邊際,言雖如此, 不下一番功夫,不能領此境界也。
問:禪宗的修證是不經階次,直透如來地,為什麼坐禪還有四禪的階段?
(黃槐庭)
答:禪分世間禪與出世間禪,出世間禪,又分如來禪與祖師禪,有按次第者,有 不按次第者,緣眾生根機,有大小利鈍之別。故教有小大漸頓偏圓之殊,應 機說法,猶良醫應病與藥,藥不可亂投,法豈可亂授。居士所云「不從階次 直透如來地」者,是利根人頓超之事,並非人人學禪,便可一例如是也。
問:入禪定中初禪是離生喜樂定,二禪是定生喜樂定,三禪是離喜妙樂定,敢衝 擊離哪兒定生哪兒,求一詳解!(葉天護)
答:欲色空三界共二十八天,又將此二十八天分為九地。即欲界六天為一地,色 界四禪為四地,空界為四地。初禪離生喜樂定,離是離開欲界之苦,生係生 到初禪之地,喜樂係得到此二種受用。二禪定生喜樂,謂係由禪定生心識之 喜樂。三禪離喜妙樂,謂此地離開二禪之粗喜,而住於勝妙之樂受。
問:我佛教講「聞慧,思慧,修慧」。——請問一字不識(文盲)之行者,如由 老實修行(念佛、參禪等法門)得修慧後,亦能廣說要否?未曾讀過書的六 祖惠能大師,其開悟後之境界,究竟如何?按六祖壇經雖然悟性很高,但未 談及教典……名相……。他的文字般若如何?(真慚愧)
答:居士疑識字人與不識人,同開悟後,境界不同,此須視所覺程度如何。若程 度等矣,試問一斤棉花,與一斤鐵,孰重孰輕?禪家之法,乃直指人心,不 尚尋行數墨,非真不知文字也。若知六祖文字般若,壇經各偈,我輩能易其 一字否?
問:每讀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自序品第七頁,五祖傳付衣缽偈云:「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總覺茫無頭緒,諸多請問,所答 各自不同。素仰圓音普賜法雨,故特懇請諸希不棄下愚,賜予詳解以開茅塞 !(吳著)
答:這不是按字解釋之事,居士不會,我也不會,我若講解,定被祖師呵斥,即 便去問五祖,五祖定不我說,這等事不是呆板的高頭講章。請看菩提明鏡一 偈,五祖對神秀上座所作者,讚曰:依此偈修,免墮惡道,有大利益。對六 祖所作者,反曰:亦未見性。大眾皆以為然。這事只問會不會,決不是講的 問題。奉勸居士先物色一本「佛法導論」看,要學「禪」必求明師,不是自 己暗中摸索的。要看書先看永嘉禪宗集,證道歌等。要修「淨」無師亦可, 宜先看龍舒淨土文。登高自卑,行遠自邇,若躐等者,多是費力無功。
問:見到兩句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後又看到「看山仍是山,看 水仍是水」的話,查佛學辭典,也沒有見到,究竟怎麼講?(劉學忠)
答:此皆禪語,可參不可講,且貴隨機應變,不能拘執一端。茲為隨順,勉為解 釋「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即相離相,「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是不即不離,此不過如鄉塾訓蒙而已。居士如習此道,宜先參訪善知識 ,方有個入處,若暗中摸索,尋章摘句,恐怕無益有害。
問:頃讀蓬萊王澤泩先生所註金剛經句易知,他在序後附偈二首。第二首中間五 六兩句,不明奧義。今將全偈抄奉:「欲悟真如此最真,何煩別路出迷津, 三心除後無生滅,四相空時泯愛嗔,翠竹黃花參淨理,溪聲山色見禪身,須 知紙上皆糟粕,獨耀靈光始脫塵。」研究數時,這一聯終不得解。後翻辭源 ,在黃字條文下載有黃花翠竹一條註:指月錄華嚴座主問大珠和尚曰:禪師 何故不許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珠?曰:法身無象,應 翠竹以成形,般若無知,對黃花而顯相,非彼黃花翠竹,而有般若法身。但 「翠竹黃花」典故,載指月錄,而「溪聲山色」四字,找不到出處,不知此 四字有無典故?這是一疑。翠竹黃花,雖載明指月錄,而華嚴座主之所問, 大珠和尚之所答,意義均不明白。這是二疑。至於「翠竹黃花參淨理,溪聲 山色見禪身」,這十四字究竟是一個什麼講解?這是三疑。並請將參見兩字 特別指明!
答:蘇東坡有句云「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此第一疑之出處。般 若法身,即是真如,甚深微妙,只許自參方知,非可他人代講。翠竹黃花, 無非眼前一時舉喻,若泥之則去題萬里。大珠和尚不許此是般若法身,正是 解粘去縛,若再執著此語,又是麻纏紙裹。亦有人問大珠和尚,何處是般若 ?珠答云:何者不是般若?可見語無一定,居士若求明白,須從禪學上,下 一番功夫方得,不可於註解講章處求之,此答第二疑。至於第三疑之「參見 」二字,參乃用心去研究,見乃豁然有所發現。再者,學佛初步,不可驟看 金剛,躐等而進,恐難領悟,莫若先看蕅益所註三經,得一輪廊,再閱方等 般若,必進門登堂入室,依次第學,方不茫然。
問: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以此觀法觀五 蘊諸欲,心得解脫,吾人臨深淵,履薄冰時,未識應以何法觀之?
答:淵與冰,亦緣起假相,既無實體,自是虛妄。此是三觀中之空觀法。細玩此 問,似有含意未發,不明言故亦不懸測饒舌也。
問:定中看到五欲六塵,固不能謂正定,倘看到佛相,可稱正定乎?(許炎墩)
答:在淨家則可,是為相應;在禪家則不可,是為不相應。
問:學人之思想因傾向相宗及淨宗,所以過去在內地頗愛讀范古農、王恩洋等大 德之著作,而對於某一部分禪宗大德之言論,常覺格格不入,即如××等人學 人亦視之若魔。看了某一部分人的言論,反而使我退失信心,奈何奈何!尚 乞大德有以教我耶!(堯澤)
答:禪語有聲東擊西之類,學者亦有野狐口頭之徒,假若龍蛇不辨,自然臨歧徘 徊。尊意惡禪,亦是執著,要知禪與淨都是尋求一事。不過禪如燒燭尋路, 淨如乘車登程,惟末法鈍根真能尋出路者,究有幾人?多有大事未明,偏去 與人鬥嘴,錯搬出祖師臨時契眾之機鋒,硬向一般人身上亂戮,不會祖師意 ,也學呵罵,此等人斥其為魔,並不為過。若對禪學一律視之為魔,是魔已 先坐在自己心中。
問:靜坐時是否需要合眼後,即以眼觀鼻觀口觀心觀至丹田,而胸中默念佛號心 唯而耳聽?(潘思旭)
答:亦可如此。
問:靜坐時或四威儀時,間有小腹發熱,未悉正當否?(龐乾善)
答:靜坐有觀注丹田者,便有小腹發熱之象,行住臥如不注念,何能有之。恐此 而有他故,但敬奉一言,果學佛則按佛家之法,或禪或淨,採一而專。千萬 不可攙雜外道錯謬之說,若誤信之,不但定慧不成,即此假身,現時亦將出 毛病也。
問:佛法一切緣生,請問靜坐時靜中忽生一念,此生起之緣是從何而來?
答:第七識不斷恒思量,亂時不覺,靜則知耳。
問:上次郵呈問題十則,內有一問「靜坐時靜中忽然念起此是何緣」一節,想是 四緣中之親因緣未審妥否?(鍾觀靖)
答:親因緣係染種子起現行,當然念起,而外境入根時,亦起妄念也。
問:靜坐雙盤比單盤是否功德大一點,收攝妄念較易;與及身體健康效力大些, 兩式有何別處?乞示。(黃涵)
答:若論功德,只在定力如何,而與雙單盤腿無與焉。定能深入,而妄念自息, 妄念常息,則心神寧靜,身體因之亦健,定屬於內,盤屬於外也。若論生理 氣血,則雙盤較單盤勻停而已。
問:學人極好靜坐且甚感興趣,欲求精微之善法,但看書愈多愈覺難懂,如甚麼 「照顧話頭」甚麼「念佛是誰」?則如墮五里霧中,所謂夜長夢多,其焦點 不外收拾雜念,擬不管一切專向妄魔進攻,務達滅妄為止,如此一切難題料 必迎刃而解,是否有當乞示?(黃涵)
答:先生自有方法向妄魔進攻,滅妄為止耶?「照顧話頭」,「念佛是誰」?皆 是禪宗斷妄之法,無人指點,當墮五里霧中。如欲研究,希先揀佛學小冊看 之,略得門徑,再實用功,方有受用。
問:六祖壇經機緣品中載:「一僧問師云:黃梅意旨什麼人得?師云:會佛法人 得。僧云:和尚還得否?師云:我不會佛法」六祖為什麼說:「我不會佛法 呢?」(陳炳林)
答:宗門下教人,多重逗機,令其自悟,不予解釋。緣聞講有會不會之別,心悟 方是真自己者。故宗下語錄,不許註解。而其所言,皆是觀人觀事觀時,契 機而發。有一種問而多種答,有數種問而一種答,有問東而答西,有不答之 答,或棒或喝,種種奇特,無非善巧。所謂以心傳心,局外人未大悟者,自 是如聾如啞。今問「師云,我不會佛法」,便是一種啟示。當時六祖既不解 釋,今日如何叫我解釋?
問:雲門山志裏面說參明話頭是隨便提出,一個話頭使學人用心此種使其一念止 百念之法,與淨宗念佛使一心不亂之法同否?(許智純)
答:禪宗初本觀心,因其難行,後來演為參話頭,今人多行此法矣。其意與念佛 止妄,大體相同,惟一參一念,一起信求生,一起疑斷惑,是小異處,故古 德云,禪與淨如同—手,不過手掌與手背而已。
問:六祖壇經曰:「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 」下文並未再說辦法,請問西方人造罪,尚有何法?(翟生)
答:壇經為祖師教人單刀直入指心見性之訣,必須連其上下讀之,方明其語氣。 祖師宗門,教人見性,他偏念佛求生,是腳踏兩船,不如其法,故以方便語 呵斥,使學人依法專一。若真認極樂人造罪,則不免徐六擔板矣。如曰「吃 茶去」,你即真吃茶去,曰「驢年開悟」,你便真待驢年,那簡直是逼著祖 師去面壁。
問:禪宗開悟行者即證何果位,是否依發心大小而定?(李明揚)
答:一人一功夫,各有各境界,豈能一語而概之。
問:道鐘警明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何解釋 ?(陳燈逢)
答:此偈非初學所宜問,稍一誤會,則落頑空。尤其今日崇尚物質之時,若不會 圓解,益增他人斷見之邪也。
問:坐禪是否觀想,而入定是否由觀想而來,觀想而幻想有何不同?(蔡世芳)
答:禪曰靜慮,可坐可不坐,不是專坐即為禪也。觀想為另一法門,禪有時亦觀 ,然非觀想即禪也。至言定與觀之由來,更屬臆度,觀想之法,有借於定, 入定之功,亦借助觀,總是二法,有互助之用而已。觀想幻想,名辭不同, 實則皆出於「想」,不過一為方便,一為妄念;方便者依聖言量,有一定之 法則,名曰正觀,能由權而證實。妄念者出自希求,由業識之貪境,名曰邪 觀,能由惑而招魔。
問:禪家諸祖,多教人離心意識參,未見性人,如何能離心意識?能離心意識參 ,豈非已見性了?(潔園)
答:禪家單刀直入,並不尋枝摘葉,離心意識,乃是正途,參是用功,此是因地 。若覺是心,快快離去,覺是意識,亦復離去,畢到離無可離,亦是參無可 參,到此地步,還說甚麼?何嘗教人心意識離後,來學初參。
問:在壇經云「而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若不禪定不能解脫者,應該 佛教對禪宗,特別大獎勵的需要嗎?愚迷請釋疑,道在心悟豈在坐也,這也 是指使禪定需要否?(葉特華)
答:佛法大綱,由戒生定,由定開慧,此是三無漏學,解脫之道。禪譯靜慮,不 問禪淨律密,其修法皆是求定,統可名禪定。不定何由靜,不靜何由慧,不 定不慧,何由解脫。居士以禪當坐解,大是錯誤,然求靜固以坐為易入,並 非凡坐者,即是禪也。
問:金剛經云: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請煩註解。(葉特華)
答:請問居士口中說火,能燒物否?說水,能解渴否?若不能,則說火非火,說 水非水矣。且經文句,都有承前啟後,若註解得體,必說其連貫處,與金剛 無研究者,決非片言可喻。
問:見思惑,塵沙惑,根本無明與空假中三觀之關係,古言:「小疑則小悟,中 疑則中悟,大疑則大悟,若不疑則不悟」之道理相似嗎?(張瑞良)
答:空觀深可斷見思,假觀深可斷塵沙,中觀深可斷根本無明。有疑則參,起參 則悟,悟賴於參,參起於疑,故有是言。佛法原則,法法互通,為清晰計, 多各別立科。如人之身,外有五官四肢,內有五臟六腑,雖外內不相似,然 卻彼此有關。
問:妄念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此妄念是什麼?如起善念是否也是妄念。
答:妙明覺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如如不動。動即是妄,念皆是妄,不過惡 者為邪念,善者為正念而已。但善又分有漏無漏之別,以無漏正念,除代邪 念,久而邪去正存,便是藉善巧而進步,再能作到無念而明,即是寂照真心 矣。
問:坐禪「入定」在生理上是否先要打通陰陽二脈,即道家謂任督二脈,能「入 定」,是否為「初禪」境界?(王超一)
答:禪法靜慮觀心,今多改參話頭,然皆不有我,況乃色身。任督二脈,是色身 中物,若著相於此,求其打通,便是我人四相,禪不取此。能「入定」是修 因,「於禪」是修果。
問:關於六祖壇經云「惠能為逃避至四會與獵人同居一十五載,但是獵人所趕來 之獸類他盡放生」,獵人哪肯使六祖如此做法,住一十五年呢?(本如)
答:按壇經中云:「時與獵人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此段文 理,須善解之,張網捕獸,是以空網按於地上,待獸來投,守網是獵人外出 之時,此時正是空網,獵人去後,有獸觸網則放之,非獵人已得者,而與盡 放也。且時與獵人說法,獵人出而不獲獸,亦不深責六祖不盡心也。
作者/蔣維喬居士
一、靜坐的原理
1、靜字的意義
地球一刻不息在那裡轉動,我們人類在地球上面,比螞蟻還小得多,跟著地球去動,自己一點不知道,但自己無時無刻也在自由行動,即使睡眠時,心臟的跳動,也絕不能停止。這樣說來,宇宙間都是一種動力,那裡有靜的時候?所以靜與動,不過相對的名稱。我們自己身心有動作,與地球的動力相反,這就叫做動。我們自己沒有動作,與地球的動力適應,這就叫做靜。
人們在勞動以後,必須加以休息。譬如廠中勞動的工人,勞動多少時間,必有休息時間。在學校勞動腦力的教師,教學五十分鐘,也必休息十分鐘,這休息就是靜。不過這種的靜,不是身心一致的,有時身體雖然休息,心中卻在胡思亂想,所以不能收到靜字的真正效驗。
2、身心的矛盾
人們有身與心兩方面,不去反省,也就罷了,若一反省,那麼身與心,沒有一刻不在矛盾中間。例如作一件壞事,不論是好人,是壞人,在沒有作的時候,他們的良心第一念,總知道這事是不應該作的,然身體不服從,良心為慾望所逼迫,就去做了。作後追悔,也來不及了,這就是身心的矛盾。古人說「天理與人欲交戰」,若是比較好的人,在沒有作的時候,把身心制止人欲,就是良心戰勝人欲,也就是矛盾的調和。這矛盾究竟從那兒來的呢?因為宇宙間的事事物物,沒有一件不是相對的,既然相對,就必定相反,舉眼望空間,就有東西、南北、大小、高低、長短、方圓等等。再看時間,就有古今、去來、晝夜、寒暑等等。再看人事,就是苦樂、喜怒、愛憎、是非、善惡、邪正等等。可見我們所處的內外環境,一舉一動,沒有一處不是相對的,也就是沒有一件不是矛盾的。矛盾既是對待而有,也就能相反而成。所以素有修養的人,身心清靜,沒有一點私意夾在裡面,碰到矛盾,就能夠憑良心的指導,去把它調和,這是靜坐最初步的效驗。
二、靜坐與生理的關係
1、神經
靜坐能影響全部生理,外而五官四肢,內而五臟六腑,殆沒有一處沒有關係。然這裡不是講生理學,未便一一列舉,祗可就極有關係的神經、血液、呼吸、新陳代謝四種來說說:
向來我們總是把身與心看作兩樣的東西。自從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發明大腦皮膚統轄全身內在與外在環境的平衡而起種種反射作用。因外在環境的改變,刺激了感受器,又能影響大腦皮膚的活動,因此人類精神與肉體更不是兩樣的,而是一箇有秩序的現象,是統一的,不能分離的。
反射有「無條件反射」及「條件反射」兩種方式:「無條件反射」是先天性的,不學而能的,比較簡單的。例如物體接近眼睛的時候,眼瞼一定作急閉的反應;鼻孔受刺激引起打噴嚏;喉頭受刺激要咳嗽或嘔吐;手碰到熱湯一定要回縮,這都是無條件反射。
無條件反射決不夠應付生活上千變萬化的環境,但積聚許多無條件反射,由大腦皮膚作用,就能前後聯系起來成為「條件反射」。例如梅子味酸,吃了口中流涎,是無條件反射,後來看見梅子,不必入口,就能望梅止渴,這是「條件反射」。這樣我們對內外一切事物的反應範圍,就十分擴大了。
我們的思想日益發展,又有語言文字的第二信號,去代替實際事物的第一信號的刺激,這樣條件反射就可達到沒有止境的廣大範圍了。反射具有兩種作用:就是「抑制」或「興奮」作用。神經受刺激,大腦命令全身或局部發生興奮,興奮到相當程度,又能發生抑制作用。
那麼靜坐與神經有什麼關係呢?大腦反射,在我們習慣上說起來,就是妄念。妄念一生一滅,沒有停止的時候,容易擾亂,非但叫心理不能安靜,並且影響到身體。例如作一件秘密事體,偶然為人揭穿,必然面紅耳赤。又如遇到意外驚恐,顏面必現青白色,這就是情緒影響到血管,蓋慚愧時動脈管必舒張,驚恐時靜脈管必舒張的緣故。又如愉快時則食慾容易增進,悲哀時雖見食物也吃不進,這是情緒影響胃腸機能的緣故。這種例子很多,所以我們必須叫精神寧靜,反射作用正常,使植物性神經系統兩種功能對抗的平衡,庶幾身心容易達到一致。然妄念實是最難控制的,惟有從靜坐下手,反覆練習,久而久之,可以統一全體,聽我指揮。古人說:「天君泰然,百體從令」,就是此意。可見靜坐與神經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2、血液
血液是人們生活的根源,循環全身,沒有一刻停止。這箇循環系統,包括心臟與血管兩大部分:心臟是中心機關,身體各部分的紅色血液(動脈血)都從心臟輸出,同時各部分紫色血液(靜脈血)也都回歸到心臟。血管是輸送血液的管道,輸送血液到身體各部分的叫動脈管,輸送血液回歸心臟的叫靜脈管。這血液循環的工作,在保持全體血流的均衡,叫各部分的活動配合總體的要求而發展,所以循環的工作也隨時跟著全體活動而變異。當身體某一部分活動特別強烈時,這一部分的血液循環特別旺盛,以集中多量血液。如飽食時胃部血液比較的集中,運動後則四肢充血。反之,在活動較少部分,則血液的容積也就較少。這樣在一健康身體的各部分,於一定時間內所得到的血量,既不缺乏,也不過多,方能保持正常的循環工作。
血液所以能夠周流全身,繼續不停,固然是靠心臟與血管有舒張及收縮性,但必在一箇總的領導之下,方能沒有偏頗的弊病,擔負這箇領導的就是中樞神經,尤其是大腦皮膚。巴甫洛夫說:「從腦脊髓傳至心臟與血管的神經,一為興奮性,一為抑制性;前者令心動加速,血管口徑縮小,後者令心動變弱變慢,血管口徑弛張。這兩種作用維持著一定的交互關係,使循環系的活動能夠得到調節。」
血液循環一有停滯就會生病,所以不論中西醫生診病時,必先指按脈搏。血液停滯,有內在的原因及外來的原因。
內在的原因:(一)內臟雖統轄於中樞神經,受脊髓神經及植物性神經(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支配,與大腦是間接的,疾病潛伏時期,引起異常反射,血行也不正常。(二)常人全身血量,大半儲於腹部,腹部筋肉柔軟無力,有時不能把血儘量逼出去,以致多所鬱積,使其他各部失調。(三)內臟器官,我們不能隨意直接指揮它,血液如有遲滯,非但不知不覺,就是知道了,也祇有到疾病發作時請求醫生,自己別無辦法。(四)心臟跳動,對於動脈管的發血,接近而有力;至於靜脈管的血,從頭部四肢迴入心臟時候,距離心臟跳動較遠,力量較弱,比較容易停留在腹部。
外在的原因:是寒暑、感冒、外傷等物理和化學的刺激,使血液循環失調,更為顯而易見。
靜坐的功夫,把全身重心安在小腹。練習日久,小腹筋肉富有彈力,就能逼出局部鬱血,返歸心臟。並且內臟的感覺漸漸靈敏,偶有失調,可以預先知道,因此血液循環十分優良,自然不易生病。這種醫療預防法,比較在疾病發生後再去求治,其功效是不可以比擬的。
3、呼吸
呼吸對於人們的生活機能,關係十分重要。人們都知道飲食所以維持生命,不飲不食,就要飢渴以至死亡。殊不知呼吸比飲食更加重要,人們若斷食,可挨到七天尚不至死,倘一旦閉塞口鼻,斷了呼吸,恐怕不到半小時就要死的,這是呼吸比飲食重要的證據。人們要得飲食,必須金錢,要得金錢,必須靠勞動。至於呼吸,可在大氣中隨時取得,不費一些勞力及金錢。所以常人只知飲食的重要,不知呼吸的重要,原因就在這裡。
人體活動所需要的能量與熱量,主要來源是食物的氧化,胃臟好比機器的鍋爐,食物消化好比鍋爐的燃澆。物理學的公例,燃燒必須氧氣,燃燒以後必產生二氧化碳(舊稱炭酸氣),氧化過程所需要的氧氣與產生的二氧化碳,都是來自大氣中,回到空氣中的。這種身體內外氣體交換的過程,總稱為呼吸。氧氣吸入時係先到肺部,由肺部轉到心臟,使靜脈血變為動脈血,依動脈管的輸運而分布於身體各部,然後脫離血管而入於組織,以供細胞的利用。細胞所產生的是二氧化碳,這氣有毒,必須排除,就循相反的路徑,由靜脈管的輸運回到心臟,由肺達口鼻,向外呼出。氣體出入肺臟,主要依靠胸部肌肉及膈肌(橫膈膜)的運動,總稱為呼吸運動。這運動日夜不停,終生沒有休息(剋實說來,心臟一跳一停,呼吸的一出一入,中間也有極短的休息),所以能夠作到這一點,全由於中樞神經的指揮,而達到氣體出入的平衡。
呼吸運動:當吸氣時,空氣從鼻孔經咽喉而至氣管,然後由支氣管及小支氣管而入肺部;當呼氣時,肺泡中的氣仍由原路而出。肺分左右兩部,左肺兩葉,右肺三葉,生理學者估計人肺全部的肺泡數目為七‧五萬萬,其總面積在七○平方米左右,約有五五平方米的面積具有呼吸功能。這一面積,比起人們身體表面的總積來,約大三十餘倍。想不到一箇小小胸腔內,竟能容納那麼廣大的面積,可見肺的結構之精巧了。
呼吸時氣的出入,雖然也有氮氣及水蒸汽夾雜在內,但無關緊要,主要在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使靜脈管中的紫血變成紅血,再輸入動脈管。所以血液循環,全靠呼吸運動來幫助。這種循環,約二十四秒鐘全身一周,一晝夜三千六百周。人們呼吸次數,一晝夜二萬餘次,所吸清氣,共三百八十餘方尺。每人體中血液,平均二升五合計算,它所澄清的血液,有一萬五千餘斤。這種偉大的工作,人們通常竟不能覺知,真是奇妙!
一呼一吸叫「一息」,人們生命寄託在此,一口氣不來,便要死亡。靜坐功夫,正對這生命本源下手。古往今來,無論衛生家、宗教家,均要練習呼吸,初步入門是這箇,練到成功,也離不了這箇。
4、新陳代謝
新陳代謝是一切有生命的物體所共有的特性,乃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也是生物與非生物最重要區別的所在。造化到了人類,新陳代謝更是最基本的生理活動。只是人類的身體結構,已變得極端複雜,新陳代謝所需要的養料與氧氣,都必須經過一套極複雜的過程,方才到達於組織;而組織中的新陳代謝所產生的廢物,也必須經過極複雜的過程,方輸出於體外。人體排洩的廢物,也不外乎固體、液體、氣體三種:固體、液體從大小便及皮膚汗孔排出,氣體則由肺部及口鼻排出,而以氣體尤為重要。上文所舉的血液循環及呼吸,就是完成新陳代謝的輔助活動,而中樞神經系統更是保證新陳代謝作用在各種過程能夠順利進行所必需。
新陳代謝過程分為兩方面:一是組織代謝,包括身體組織的建設與修補及能量原料的儲藏,而未成年的人發育沒有完全,建設方面多;已成年的人發育完全,則修補方面多。二是分解代謝,包括組織的分解及能量原料的分解,無論那一種分解,都要產生動能、熱能。熱能產生後,一部分用來維持體溫,多餘的就迅速放散於體外。這樣說來,新陳代謝的過程,它包括兩種相連續而不可分的步驟:一是組織或養料的合作與分解;二是能量的產生與利用及放散。這新陳代謝,使我們全身的細胞,舊的時時刻刻在分解,新的時時刻刻在產生。據生理學者估計,一箇人的細胞,不斷的在那裡更換,經歷七箇年頭,實際上已經另換了一箇身體。我們祗要對鏡看看自己的面孔,青年與幼年不一樣,中年與青年又不一樣,至老年更不一樣,就可證明新陳代謝暗中在更換我們的身體,我們卻一點不知道,真是太呆了。
靜坐能使中樞神經寧靜,完成它的指揮功能,使血液循環優良,呼吸調整,幫助新陳代謝作用,這效力是極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