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六, 28 十二月 2019 22:48

傳心法要講記-209

作者  釋達觀/講述 無念齋/整理

397978E7C044w640h361

 

  但去二六時中看箇無字,晝參夜參,行住坐臥,著衣吃飯處,阿屎放尿處,心心相顧,猛著精彩,守箇無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頓發,悟佛祖之機,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頭瞞。便會開大口:達磨西來,無風起浪;世尊拈花,一場敗缺。到這裏說甚麼閻羅老子,千聖尚不柰爾何。不信道,直有遮般奇特,為甚如此。此事怕有心人。

  「但去二六時中看箇無字,晝參夜參,行住坐臥,著衣吃飯處,阿屎放尿處,心心相顧,猛著精彩,守箇無字。」我們上個課程,談到參一個「無」字,你們會參個「無」字了嗎?你們講的也是真話。我們說參公案或是參禪,我們禪宗入手的方式就是參禪。因爲參公案,一般公案文字都比較多,所以後來宋朝的禪師改作參禪,就是參一個話頭。

  我們現在來談一下,其實現在很多人不會參禪,參是什麼意思?其實參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找的意思,譬如說我們常參「念佛是誰」,所以他就是參「念佛是誰」,就是去找是誰;第二個意思,就是悟的意思,你要去參透它,就是悟的意思。現在很多人對參禪之所以不能夠理解,是因爲不知道整個參禪的目的,跟整個參禪的過程。

  我們先這麼講,爲什麼要去參禪?我們簡單這麼說,因爲我們人就是活在一種狀態,什麼狀態?所有的人都是一直活在一直想,一直想,一直想。從他還沒出生之前,他就開始一直想。包括一個嬰兒要出生之前,那個嬰兒都還在一直想。他甚至認爲,他的母親都是他選的;其實說他選的,也不可以說是錯,其實就是因緣。他從他還沒出生之前,他就一直想,他一直在母體裏面一直想。

  我們現在已經離開母體了,我們一出生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也是一直想;到你們現在這裏也是一直想。我們現在是生,但是我們現在卻想到死;然後我們現在也一直想,你現在一直活着,你想要過什麼樣的人生?你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你想要怎麼樣?原則上你都還是一直想,所以你根本沒有看到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不是你看到的,你是活在你想的世界,你並不是活在你看到的世界。

  我講一句話,你好好參考一下,所謂存在就是不存在,爲什麼存在?因爲你活在想象當中,其實它不存在。但是我們今天就是所有人就是一再想,然後一直在想,我們修行的障礙也是活在這裏(一直想)。你現在是活在想象的世界,你不是活在所謂我們所講的實相的世界,這個實相不是想的。所以你今天要見到實相,第一個,你一定要止息你的妄想。你從來都沒有止息妄想,所以修行的第一個動作,就是要去止息自己的妄想。如果妄想不止息,你根本沒辦法契入,你也沒辦法看到真相。

  所以開悟一定不是想的,開悟沒辦法用想的,反而你的想,障礙你的開悟,這樣你了解嗎?所以你想要開悟,首先一定要去止息你的妄想,才能夠去看到真實的實相。所以參禪只有一個目的,止息妄想,這是很重要。你爲什麼要念佛?也是止息妄想,所以念佛也好、參禪也好,它都是以妄治妄,你念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個念也是妄,你現在在參「念佛是誰」,這一個話頭也是妄。

  但是現在很多人在研究,我們現在都在參話尾,我們說話頭,那麼現在的人研究說我們都在參話尾。現在的理論是這麼說,比如說你參「念佛是誰」,這句話已經講完了,這叫話尾。他們的理論是說「什麼叫話頭?」就是你還沒有起這種念之前,叫做話頭。但是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這叫做戲論。要注意!我這樣講,你在研究說「當那個念頭還沒起之前的那個,叫做話頭;念頭起完了之後那個,叫做話尾。」其實參禪不論頭尾,因爲參禪本來就無始亦無終,要注意這句話,所以來果禪師,就批評說這樣叫做戲論。

  因爲參禪的目的,最主要就是要你止息妄想。它不論話頭,也不論話尾。你只要能夠止息妄想,才是它真正的重點,其它都不是它的重點。你現在參禪,既然它的方法是以妄治妄,你念一句阿彌陀佛,我們以佛法來講,你念一句阿彌陀佛跟念一句觀音菩薩,一樣還是不一樣?但是如果你有加上你的願力,那就不太一樣,這樣懂我的意思嗎?但是有的人的目的是不太一樣的,有的人念佛的目的,是要往生極樂世界;但有的人念佛的目的,還是想要置心一處。還是要看你的起心動念,你的結果就不一樣。

  禪宗的目的,就是要讓你明心見性。我們能夠知道「歇即菩提」,曾經有一個同學,這樣問我一個問題,他說「師父,怎麼樣才能夠開悟?」我說「你從今之後,不要起煩惱就可以了。」我講這句話,什麼意思?我沒有講錯,但是他有這個能耐嗎?就像同學問我「師父,如何才能夠幸福?」我說「從今之後,不要想說『你不幸福就好了』。」我們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因爲你就是會一直想嘛,叫你不想,可能嗎?你什麼東西都要想,你從頭到尾你都要想。所以你的憂悲苦惱,都是你自己想出來的;你的生死輪迴,都是你自己想出來的。接着,我再講一個更直接,天堂地獄,凡聖之間,還是你想出來的。你就是會想,你明明知道你就是會想,所以現在就是告訴你一個參禪,透過參禪的這個手段,它叫你止息妄想。但是你有體會到嗎?有體會到的同學舉手,因爲很簡單嘛,因爲你根本沒在參,你怎麼能體會到。

  「師父,請問一下,有一個禪師開示錄,他說參禪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明師在旁邊指導,如果參到忘我會很危險。」如果說你參到忘我而往生,我也恭喜你,寧可這樣往生,也不要白活過一生。等到你很危險的時候,我們再出現好不好?現在是怕你沒辦法參到那個程度。開悟的人,要有很大的勇氣跟正見,我們現在的人沒有勇氣、也沒有正見,「寧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錯路」。我們現在都希望趕快悟,就是因爲你希望趕快悟,所以你很容易走錯路。就好像說,我一直想要趕快成功,所以你實在是很容易走錯路,你一定很容易走偏,你一定走在邪魔外道。

  這裏面的正見是多麼重要,我已經講過一句話,只要你懂正見,你一定會接續這個因緣,直到你開悟爲止;但是假設你沒有這個正見,其實現在不怕你不悟,現在就怕你不信。你相信參禪能開悟嗎?你相信,你什麼東西都沒有做過,你就說相信,你也沒去參過,然後你也不知道個中滋味。說你念佛,念過嗎?有的同學說「師父,我念過」,我可能還相信,確實有同學曾經有念過一段時間,或是說有繼續在念。但是我們這班同學,沒有一個人參禪,我看就知道,沒有一個人參禪。爲什麼沒有一個人參禪呢?「因爲怕犯錯誤」。

  因爲你對參禪的概念,你真的是不明白。很多的東西講求次第,比如說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參禪不講求次第,然後參禪是很索然無味的。你們在念佛,可能都有一個感覺,什麼感覺?念佛好處很多,第一、我在念佛的時候不會造惡,第二、若是我專心念佛,說不定有機會去極樂世界,第三、說不定有更好的狀態,我也能開悟。所以雖然好像沒有第一順位,也有第二順位;沒有第二順位,也有第三順位。但是參禪呢?好像是落空,好像是什麼都沒有。

  我現在舉個例子,你只要生起這個念頭,那其它的念頭都進不來,你有這樣的情形嗎?我們在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不是說如母遇子嗎?母親時時刻刻都想到孩子,她不用刻意想,她就會想到孩子,你參禪可以做到這種程度嗎?你時時刻刻都只有停留在一句話頭,什麼話頭?比如說念佛是誰,當你生起這個話頭的時候,任何的外面的想法也進不來,內在的妄想也生不起,這個參禪才開始算入門,不然你沒辦法進入。

  你一定會問我「參禪怎麼參?」你會不會這樣問我,比如說念佛怎麼念?要不要專門教你怎麼念佛,不用,爲什麼不用?因爲念佛比較簡單,你只要一直念,你只要願意念,你就會念。同理可證,你只要願意參,你就會參。記住這四個字-「久參成禪」。你剛開始在參禪,好像瘋子一樣,也就是說你不知道你到底是在參「念佛是誰」,還是你在念「念佛是誰」,剛開始不知道。比如說,你剛開始坐在那邊,然後一直念「念佛是誰」,念久了,你也覺得自己像瘋子一樣,然後你覺得你會繼續這樣練下去嗎?你會不會覺得你會這樣繼續練下去?「如果你相信的話就會」。

  你會一直抓「念佛是誰」嗎?你念到最後,你會不會不這樣念?比如說「念佛是誰」,是誰?突然之間又停了,然後接着,又忽然之間念佛是誰,誰?這個中的滋味,我沒辦法教你,你嚼過口香糖嗎?口香糖要嚼幾分鐘,才可以吐掉?我是吃那個口香糖,差不多三分鐘,就要吐掉了。就是吃下去甜甜的、涼涼的。但是有人就是是吃口香糖,他有辦法三個小時還在嚼。你知道我在說什麼嗎?參禪就像嚼那個口香糖一樣,我覺得我沒味就吐了,怎麼還在咬?我告訴你,就是沒有滋味,他還咬得很有味道,他就有可能要開悟,這樣你了解嗎?

  就是沒有滋味,又能夠繼續在那種狀態。

  簡單這麼講,其實你修行就是從不習慣變成習慣,然後習慣變成不習慣。我們習慣妄想,你透過參禪,就讓它產生不習慣妄想,變成習慣止息。這個中的滋味,這個你不要一直去問人家,你千萬切記,不要去問,好像有人可以告訴你一個好的方法讓你參。就好像說「是怎麼念佛,可以念到阿彌陀佛看到你」,你不可以這樣問。它沒有方法,如果要跟你說方法,唯一的方式就是只怕你不信。坦白說你不信,你問我這個方法也沒意義;如果你信,你就不用問人家了,你自然會久參成禪。開悟是大丈夫的事情,一般不是大丈夫的人沒有能力。我跟你講真話,所以說試試看的人,我就勸你不要試了,它不是試試看,這樣你了解嗎?

  我告訴你,就像你讀那麼多經典一樣,你讀了那麼多經典,當你坐在蒲團上,哪一句話用得出來?比如說你坐在蒲團上,坐着說「《金剛經》說,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就一句話,你有辦法「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嗎?沒辦法,你坐在蒲團上做什麼?你讀了《金剛經》,坐在蒲團上,你也知道要「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你也沒能力;你坐在蒲團上,你也知道「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你拿《楞嚴經》那句話,你也沒有能力;你拿《六祖壇經》那一句話來「屏息諸緣,勿生一念」,你也沒有那個能力;你拿《信心銘》那一句話也沒有能力,「一念不生,萬法無咎」,你也沒有那個能力。

  你看那麼多書,你都沒有這個能力,我有說錯嗎?你們書越看,但是問題沒有一句話你做得到的。但是我告訴你,其實那一些話,其實都是一句話,你的妄想有能力止息嗎?沒有辦法,難道你不知道「你沒有辦法」嗎?你知道「你沒有辦法」,你爲什麼不參禪?因爲你對參禪也沒有信心,然後你也不明白什麼叫參禪。然後參禪,好像也沒有人可以救你,好像念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還有機會來救你。我這麼說,其實參禪的人很少,也就是說當今參禪的人很少,而且參禪沒有什麼感覺,要注意我這句話,參禪沒有什麼感覺。

  如果你修其它的法門,感覺不斷,譬如說你觀呼吸,你稍微用功一下,你的身心就有感覺,感覺很快。你參禪,一般都沒什麼感覺,有的人參了三個月,他像個傻瓜一樣,坐在那邊。他參了三個月,還像一個傻瓜一樣,然後他自己也感覺「我這樣參是對,還是錯?」我告訴你,它不是對跟錯,它是說你有沒有信心?你透過這一句話頭,把你的妄想打死,你才有機會見法身,息妄你才有機會顯真,那妄不息,真不現。

  所以參禪,它就是一個,讓你止息妄想的方法,怎麼參呢?我剛才已經講過了,你要參「念佛是誰」,念一句,停一下,那沒你的事;還是你要去想,但是我建議你也不要想,因爲它就是要你止息妄想。所以,參禪不是叫你去想,要注意這個概念,參禪不是叫你去想,它是要你止息妄想。你要想,只能夠在聞思,在思維,那時候才好想;當你進入修,不可以想。聞思修,參禪進入修的時候,不想。但是你參下去之後,個中的滋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自己去體會。

  那要參到什麼時候?我用一段話來形容給各位聽,「上不知天,下不知地,中不知人,外不知物,內不知心」,就會契入「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然後參到一念不生,那麼全體就會現前;但是六根一動,就會烏雲密佈,聽不懂?我有一次在念《心經》,然後我只要念第一個字,念「觀」,結果忽然就念不下去了,差不多十分鐘之後,才開始念得下去;還有一次就在我老家,我們《六祖壇經》讀書會,然後念的時候,我們都會迴向,然後念迴向的時候,就念一句,然後念完之後,就停在那邊,就念不下去。

  我的意思不是說要參,我的意思是說你透過參禪,忽然之間,你的妄想生不起來。如果說,你參禪得力,你的妄想就會越來越少,越不容易生起。當你參到進入狀況的時候,外行人看你,你有一點像傻子一樣;但是內行人看你就會知道,你已經進入一種疑情的狀態。疑情的狀態,就是說你已經不知道現在是什麼回事;直到那個疑團開了,你才會反應過來。所以參禪是要有絕大信心的人,他才願意這樣去參,然後要耐得住寂寞的人,才有可能這樣做,不然它是很索然無味的。

  你們上班,好好上吧!你們下班,先參參看,看有辦法參嗎?下班,看有辦法這樣參。你不是集中注意在念這句話,這樣變成念佛,你只是藉助這一句話,來止息你自己的妄想。當你提起這一句話的時候,不是叫你一直在念這一句話。我這麼形容給你聽,比如說「念佛是誰」,然後自己稍微停一下,沒有妄想的時候,就保持這種狀態,妄想不明顯的時候,就保持這種狀態;妄想很明顯的時候,再提起「念佛是誰」。有時候我們的妄想並沒有很明顯,但是有時候你們的妄想有沒有很明顯?你已經跑出去,那個時候,你再提起這句話就可以了。或是說「念佛是誰」、是誰、是誰、誰、誰,然後就慢慢止息,這個要個中去體悟,這樣了解嗎?是你自己個中要去體悟,當你提起來的時候,那個時候妄想不容易產生。但是你提起完了之後,妄想就很容易產生了。但是你提起久了,妄想它會從粗的妄想,一直變成細的妄想。所以這個東西是你要去參的,你要去練習的。我們上課到現在,講的法門也夠多了,你們對哪個法門比較有信心,你就當然專攻這個法門。

  黃蘗禪師提到這個,所以我再借這個機會講參禪,說怎麼去參禪。那麼你們對參禪有興趣嗎?你們沒有興趣,我就少講一點。參禪跟內觀不一樣。簡單這麼講,我們一般在觀注重在因緣,觀因緣。比如說,觀無常、觀呼吸,都是注重在觀因緣。參禪,它重點是找那個誰。這樣你了解嗎?觀,是觀察它整個的變化,它怎麼進行的;參,他不在能所。只在那一句話頭,但不是念那一句話頭;是透過這一句話,來阻斷你的妄想。所以爲什麼叫做教外別傳?在那個時代,並沒有這個方法,而且本身來講,你看後面這兩句話,你就會知道。他一開始透過參禪,就要去找到他的本來面目,所以他不是透過觀因緣的變化。

  「師父,那個疑情產生的話,就是我們講的禪定的那種狀態」,應該有接近定,但不可以用禪定,也就是說妄想漸漸生不起來,你念佛的時候,也會這個樣子。如果你念過佛的人,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有時候,念一念,也很多的想法不容易生起來。就是說你對這個方法,既然是八萬四千法門,當然是每一個方法,你都要有信心。

  但是這樣的方法,一般對社會大衆,是不容易說的。我一般,對初學佛法,或是社會大衆,我一般都不會說這個方法。爲什麼一般不會說這個方法?因爲這個方法,一般太難理解。爲什麼念佛容易接受?因爲念佛,我們腦袋容易理解,理解有一句佛號可以念;然後你好好地,念這一句佛號,然後讓自己的心靜下來。

  但是參禪,一般人,是完全不能夠理解它的內涵。甚麼比較容易理解?他好像感覺知道他在做什麼,所以原則上,他的重點不是在參「我是誰」,他的重點是知道「他在做什麼」。我們一般人的修行,是你知道「你在做什麼」。但是參禪的重點,他要去問「那個是誰」,不管說「念佛是誰」或者說「祖師是誰」,「父母未生之前是誰」,他的重點就是「誰」。

  但是,我們一般修行的方式,不是這樣子的。比如說,我觀無常,我是不是觀察無常的變化?有沒有直接了當去找「我是誰」?沒有。所以參禪對一般人來講,尤其是剛學佛的人,一般我都不說。有的東西可以做,他又知道他在做什麼,一般人做起來比較有味道,這樣你能夠理解嗎?比如說,如果我叫你好好地呼吸,是不是比較清楚?而且好好地呼吸,如果你真的是果然好好地呼吸,你是不是容易得到一種心安的狀態,應該是很容易吧!

  所以一般的初學者,我會叫他們好好地呼吸,活在好好地呼吸,你就只有好好呼吸就可以。因爲他能夠感受得到,因爲很簡單,你的生命呼吸最重要。從你一出生,一直到死亡,你都在呼吸。所以你要了解你的生命,從呼吸開始了解,所以你好好地呼吸,一般人容易懂。你們要選哪一個方法,自己想清楚。

  剛才你們在談真相,我先這麼說,我們剛才不是講一句話-「不怕千年不悟,只怕一日錯路」,就是只怕你一天着魔,但是我們最怕着的就是歡喜魔。如果說你現在網路很多,Youtube網是不是有很多短片,有時候你看了Youtube,想說他開悟的境界,你會看了啼笑皆非;或是動不動說打開第三只眼,講那些,你會覺得實在是羣魔亂語。有一些修行是很容易有感覺的。比如有人問我說:「師父,誦經可不可以怎麼樣?」像那天同學說:「師父,誦《金剛經》可以消業障、開智慧,你怎麼不早跟我說。」我就說你誦得有沒有效?他說:「有,我誦了都能夠消業障。」我說:「有,《金剛經》有說能夠消業障」,我就順他的意講。這個有時候,是因爲看什麼時候有說,我們怎麼方便去引度;但是方便去引度當中,不要讓人家走錯路。你修行的目的是爲了什麼?

  我們修行的目的,不是爲了讓自己舒服。比如說,我們修行的目的,是自己要能夠明心見性。但是也不可以活在順境、逆境當中,如果你活在順跟逆當中,你是很難突破的。 也就是你在觀呼吸的目的,這個是跟一開始的起心動念是有關係,有的人一開始起心動念的目的,也就是他想要進入入定,很多人是有這種狀態,想要入定。比如說入定還有初禪、二禪、三禪,你那個連定都沒有,你那個只是叫做你的呼吸是從粗變細,只是這樣子而已。你還是有呼吸,如果你再下去的時候,你就感覺到你的呼吸至少是有在呼吸,這個離定還有很大的距離,所以你也不是爲這個目的而來的。

  我觀呼吸的目的,跟你的目的是不太一樣。我觀呼吸的目的是「我在觀察緣起」;我觀呼吸的目的是「在觀察沒有一個我在呼吸」,我不用起心動念,它就會呼吸。由此可以證明,是因緣合和在呼吸,不是「我」在呼吸,是所有的因緣才可以呼吸。我觀呼吸的目的,就是要去看到緣起,看到是因緣合和「我在呼吸」,而不是爲了去求那一種感受。

  我們的動機不一樣,我們觀察的東西,會得到不一樣的答案。所以這個要問你們自己,你們到底以什麼爲正見。也就是你要見到緣起,從見緣起當中,你要體悟到空性。所以我觀呼吸的目的,也不是要入禪定。但是沒有入定的人,是沒辦法有神通,這個我也順便跟你講;不要如果這樣講,你又想要入定才會有神通,只是說你都要知道這個理論。但是那個東西不是我的目的,但是有一天,你到達某個的程度,有一些的東西,它會互爲引發,所以你剛開始要有很清楚的正見。

  現在的問題是,你對哪一個法門比較相應,你依據這個正見,然後朝這個方向來做。我比較偏向於般若這一條路,我都是依《般若經》的路線來走;我比較偏向於透過文字般若起觀照,這樣才有機會去證實相。所以三個般若,它是個整體,亦可以說是次第,所以原則上你要清楚。沒有錯,你是可以學任何的法門,但是你要有正見。是整體的東西,可以分三個次第來說;那麼三個次第,迴歸起來,也是一個整體,那就看你怎麼去體悟。

  我這樣回答,同學有沒有了解?跟你的正見有關係,我可以請問你嗎?你觀呼吸的目的是爲了什麼?觀呼吸,南傳的觀呼吸有分十六觀,十六個層次,但是我觀呼吸的目的不是爲了這個,我只是爲了親證緣起,所以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就好了。我們修一樣的方法,其實是不一樣的內涵,因爲緣起的概念,讓我解開很多的迷失。我們現代的科技,一直往地球外面的太空去尋找;但是反而很少從地心下去,往地心裏面去探索。我們現在的科技是這個樣子,一直向外太空,但是我們對地心可以說一點都無知。跟我們人一樣,我們現在眼睛,都一直看着外面;但是很少人,從自己的內心世界去探索,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但是我現在所看到的是一個整體的東西,它是一個整體的東西。你可以看得到一個概念,在科學裏面有個概念,比如說一度空間是一點,然後變成點線面開始,然後一直到迴歸十度空間,但是十度空間又迴歸一點,這個概念就是《華嚴經》所講的「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又繞回來。當然這個概念,你聽懂多少就聽懂多少,沒關係。一樣的概念,你看到這個宇宙無限的緣起,但是說生實無生,說它有,實在是無生,這個概念是你要透過你自己下去體悟的,所以我是透過觀緣起的角度來體悟,來體悟實相。

  我舉個例子,其實修行人跟科學家有一點類似,什麼類似?科學家他也是要透過求證去印證,其實你修行也是要透過你去印證,印證你所認知的真理是什麼?你所認知的實相是什麼?我所認知的實相就是緣起性空,這個不可以理論,這個是你要去證明。就好像科學當中,你要去實驗,這一條路你要自己走過。所以我透過修行的方式,是要來印證這個道理。

  我們迴歸《傳心法要》,現在黃蘗禪師叫我們參一個「無」字也好,或是參一個話頭也好,或是你念佛也好,或是你修止觀也好。你透過各種的方式,假設你能夠二六時中,心都在那邊,那麼你自然會有所成就的。不要放過你在上班的時候,不要放過你跟人在互動的時候。你可以觀察,你一個人的時候是什麼狀態?你跟一羣人的時候是什麼狀態?你在逆境的時候是什麼狀態?你在順境的時候是什麼狀態?你在痛苦的時候,你在歡樂的時候,你在恐懼的時候,其實你都不要放過。我個人的方法就是不要放過,到最後都要殊途同歸。

  但是現在問題是,你自己會這個法門嗎?這個比較重要,你講的心地法門跟你講的參禪法門,你不見得懂這個法門。你現在去找一個你真的懂的法門,就是說時時刻刻都是修行,比如說,我一個人的時候也是緣起,我跟一羣人在一起的時候也是緣起,我遇到任何的境界,它只不過是緣起的現象而已。如果我時時刻刻能夠看到緣起,我就能夠清楚地明白,什麼叫緣起性空的道理。很多的方法,如果自己走過來的路,別人不知道你要怎麼走。

  我有一個很大的經驗,我很會推銷,但是我身邊的人都學不來,這是我最大的挫敗感,所以代表說我的方式一般人是不適用的。如果我今天學佛,我也學一個只有我能體悟,然後一般人都學不來,那我也是覺得這個佛法,也是很難傳承。這是我從做業務當中,最大的感受。也就是說我應該去學一個大家都能懂的概念,這樣比較好傳承,不然很難傳承。比如說,信手拈來,就可以把這個東西推銷出去;跟說有次第,有步驟的,應該怎麼談、怎麼談,一般人還是比較喜歡學有次第、有步驟的,他比較會談。不然,你跟他談得那個概念,只有你能懂,其它的概念不能懂。我認爲緣起的概念,大家是容易懂的,而且是你在生活當中,二六時中,你處處都可以應用的。而且本身來講,世間法、出世間法都很好用。如果跟你談一個太那個,一般人是不容易懂,這個是我個人小小的心得。

  「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就是你有沒有辦法,把那個心截斷,不是透過慢慢地這樣去觀察,去了解它們中間的因緣,中間的變化,然後更細膩的一層一層,更深入地去觀察。所以我就跟你講,有一些心法的東西,一般人不容易教。我現在意思是,不是說我教你那麼多方法,而是因爲我課講到那裏,我就會順這個課來講。但是講完了之後,我們《傳心法要》下個禮拜就講完了。所以下個禮拜講完了之後,我就要去大陸一個月了,接下來,你們自己要真的要靠自己。

  當然我要去之前,我會告訴你們,你們怎麼靠自己。依一本經,依一個法門,這樣修就好了。然後你怎麼自悟、自修、自證、自成佛道,那就靠你了。不可以純在聽課,聽課進步很慢,換你們來講課,進步會比較快,爲什麼?因爲你不得不用功一點,聽課需要用功嗎?聽課不用用功,聽課你只要來就好。你講課給我們聽,你需要用功,不然怎麼講?

  「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頓發,悟佛祖之機,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頭瞞。」「日久月深」,這四個字劃起來,這四個字,不是久參成禪嗎?這四個字,不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嗎?所以有沒有投機取巧的?真的不要問,沒有什麼投機取巧。「打成一片」,以參禪的角度就是「一團疑情」;以念佛的角度,就是從事一心,到達理一心;以你止觀數息的角度,你自然就會得定,這叫「打成一片」。

  等到因緣成熟,你會「忽然」,這個忽然,不是指忽然,這個忽然是因緣成熟。其實是因緣成熟,然後自然就會打破你的迷團,你自己就會見性,你就會真正地去明白諸佛歷代祖師,他們所悟的道理。簡單這麼講,你也見到了空性,你也知道怎麼回事,接着你就不會被人家騙,不會被人家瞞,也就是說這些老和尚在講什麼話,你都已經知道了。他講「即心即佛」,你也知道他的意思;他講「非心非佛」,你也知道他的意思;他怎麼講,你都已經知道了,你不會被他騙了,這樣你懂嗎?

  就像知識分子讀《法華經》,是看不下去,知識分子比較喜歡讀《楞嚴經》。知識分子讀《法華經》,感覺天方夜譚。但是坦白說,我是很喜歡看《法華經》,爲什麼我很喜歡看《法華經》,因爲我在看《法華經》,就好像在看一些天文科學,講的都一樣,其實講的都是一樣的。就像人類是怎麼來的,人類有可能是猴子變的嗎?那不是笑死人。根據經典,地球的人類是從我們天上的一個地方而來的,這個跟科學講的道理很像,原來我們是外星人的子孫。這樣你去讀《法華經》,你會覺得實在是很有意思。這個就要看看你會不會讀,這些經典在講什麼,你都會知道?

  「便會開大口:達磨西來,無風起浪;世尊拈花,一場敗缺。」這句話劃起來,開悟的人才能夠講這個話,你沒有開悟的人,你講這個話,以後可能會死得很難看,我只能夠跟你這樣講。實相當中,無佛無衆生,但是你現在不是那種程度,你現在依舊是有佛有衆生,你本身就是衆生。但是當有一天,你親見到本來面目,你就會知道,「達磨西來,無風起浪」,他根本是無事惹事,你說有什麼事情嗎?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世尊拈花這個公案,不是很有名嗎?然後「一場敗缺」,我用臺語來形容最貼切,奧戲拖棚(歹戲拖棚:不好看的戲總是怎也演不完的意思),演這一齣爛片,這樣懂嗎?也就是說根本沒有這些事情,你了解嗎?根本都沒有這些事情,你說有什麼事嗎?我告訴你一句話,從來沒發生。聽不懂,「無生」兩個字,你想不想生?你想生就生吧!妄想執着就生了,花花世界就生了,森羅萬象就生了,六道輪迴,四凡六道全部生,你想怎麼生就生。其實本來就無生,一個人能夠悟到這種程度,我坦白說,說什麼天堂地獄。

  「到這裏說甚麼閻羅老子,千聖尚不奈爾何。」,現在不要講說閻羅王能抓到你,怎麼抓到你?你又是什麼?現在「千聖」,這些諸佛菩薩、祖師大德,也沒辦法改變這個事實。真理就是真理,實相就是實相。「三世諸佛皆從此經出」,要注意這句話,他們也改變不了真理實相,誰能夠奈何得了你呢?

  「不信道,直有遮般奇特,為甚如此,此事怕有心人。」劃起來「此事怕有心人」,這一句話國小老師就教我了,這句話需要黃蘗禪師教我嗎?我告訴你,因爲我們就是不堅定,我們就是不相信,我們就是不用功,所以任何人都可以欺負我們;只要你真的是有這個心,一般人奈何不了你。不相信我們來打賭一下,你敢跟我打賭嗎?我先賭話題,只要你有心,天下人都沒辦法欺負你。我們就是不肯,都是我們在欺負我們自己的,我們不尊重自己,我們傷害自己,我們不給自己信心,所以都是我們在欺負自己,這個真是沒辦法。所以最後這首偈頌,留待下個禮拜,跟裴休相國的偈頌一起講,後面還有裴休相國的一首偈頌,到時候我們再來講。

 

閱讀 1259 次數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