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一, 12 十月 2009 16:41

以「絕滲漏,無走作」為禪修的標準

作者  陳永成 出處︰香港佛教月刊537期


 禪的修行,無論是打坐或是參話頭,開始的時候都是以除妄想為主。妄念清淨,才有開悟見性的可能。是故禪修一般以妄念多寡作為衡量禪修進步的標準,有些修行人就追求斷絕思念,以為開悟後是不用想念,祇需要用直觀和直覺生活,並認為這就是禪宗所謂「無念」的意思。

  然而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卻說:「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祇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六祖很清楚的告訴我們,無念不是百物不思,而是有心和有念的。祇是心不會因為境界而產生污染的念頭,起心動念是不會受外境干擾而得自在的。在『六祖壇經』的一個偈子裡,六祖又說:「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鏡心數起,菩提作麼長。」所以可以肯定的說,六祖認為禪悟之後,不是沒有念頭,心念是可以因應境緣而活動,祇是不會受外境污染而恆常清淨的。

  既然開悟是包含有念頭的,我們就必須分辦清楚,甚麼是修行時要除卻的妄念,甚麼才是修行完成後清淨的念頭。其實眾生的心病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妄念相續不斷,二是誤認妄想為我。所謂妄想,實際是指心內不受控制,相續不斷的念頭的活動,這在開始打坐內觀的人最容易察覺得到。念頭受內境外緣發動,奔走天南地北,難以駕馭。這些含有我執和貪瞋痴等煩惱的混亂妄動,就是驅使我們時常身不由己,做出損人害己的行為的原因。一般人更以這些混亂的心念活動,看作是有一個「我」在背後思想這些妄動的心念。其實所謂「我」,不過是意識對心內的亂識,串聯起來作一個整合的推想解釋。一個虛構的「我」,自然就產生更多虛妄顛倒的行為,去滿足這個推想出來的「我」的欲求。要真正看出這個幻我的意思,就必須要去盡妄想後,前後做個比較才會明白。

  所謂清淨心,並不是沒有心識活動的念頭,而是念頭不受控制地自發不斷繁衍,不斷相續的活動力,得到止息,正如『楞嚴經』云:「狂心頓竭,竭即菩提」。此時若不是在思量事情的話,內心是完全沒有念頭的。若要停止心念,亦可隨意立刻停止。按曹洞宗默照禪的發明者宏智正覺禪師所提出的標準就叫做「絕滲漏,無走作」。宏智禪師說:「絕滲漏無走作,喚作了事衲僧。」又謂:「絕滲漏,喚作能成家業底漢。」可見絕滲漏是禪師認為修行的目標所在。

  宏智禪師引用清平禪師的公案去解釋甚麼叫有漏無漏:「示眾舉僧問清平,如何是有漏,平云笊籬。如何是無漏,平云木杓。」笊籬是會漏水的籃子,即是說修行未完成的心就像會漏水的容器,意謂帶煩惱的意念不停的在心識內漏泄,就是相續不斷的妄念。修行的過程就像把破漏的洞口補起來,讓水漏越滲越慢,到最後完全止息,一滴不漏。清平禪師把這個時候的心比喻為一條木匙,是完全不會滲漏任何水滴的。這個時候心裡自發不斷繁衍,不斷相續的念頭活動,便完全止息。身心會如釋重負,感到無限輕省,或喚作「身心脫落」,這時的心境就叫做「絕滲漏,無走作」。煩惱的心識活動止息後,內心是完全寂靜的,昔日看作為「我」的相續心念就不復存在,很容易就會發現「無我」的這個事實。修行到這個地步,會比從前輕鬆省力極多,但還需要繼續護持保任,確保修補過的漏洞能夠越來越堅固,不會再有滲漏。更要把絕滲漏無走作的心境延伸至所有的日常生活當中,才算是真正的受用。

  作為禪修的標準,絕滲漏無走作會比無妄想更為準確和可靠。因為無妄想難以分開妄念和淨念,而且容易偏向一種無念頭的修行主義,就是六祖惠能所嚴厲批評的錯誤的修行觀念。另外,妄想薄時有時很難判斷數量的多寡,尤其是挾帶著一些非妄想的念頭,例如調整修行姿態或方法的一些想法。絕滲漏卻是一個極為清楚的狀態,因為心一就是有漏,一就是無漏。心內祇要有一個再小的漏洞,都會把煩惱的心識漏泄出來。修行人還是會感到煩惱的心識走作,不得安寧。祇有把心裡的漏洞完全堵住,妄想流的活動才會終結,才會感到煩惱頓息。而絕滲漏無走作後所運作的念頭,都可以算做清淨的念頭,不用再懷疑念頭是不是妄想,所以可以把妄念和淨念驅分得很清楚。

  總的言之,絕滲漏無走作是一個更為清楚明確的禪修進度的指標。是通向發現無我,大徹大悟的門徑,應受到禪師和習禪者更廣泛的使用。

 

閱讀 4130 次數
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