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一, 20 十一月 2006 09:32

負面的存在感

作者  曾昭旭


曾昭旭 / 文

但是,生命經常不在完整的狀態。於是我們同樣對生命有一種察知,察覺我們的生命處在一種不好的狀態——殘缺的狀態、矛盾衝突的狀態、混亂不和諧的狀態、生病受傷的狀態。這時候,我們也能通過我們的心靈而有一種察覺,我們統稱為「負面的存在感」,即感受到生命存在於一種不好的狀態之中。我們用儒家的話來講,這叫作「不安」。

「不安」是一種輕微的生病狀態,輕微的動盪、不和諧的狀態,我們的心靈立刻就會反映,就覺得不安。我們作了一件問心有愧的事,也就是其實自己不願意的事,便會形成一種「自我否定」。不論任何的理由,那件事是該作不該作、合理或者不合理,只要那是我不願意作而去作了,生命就會產生一種受傷。

譬如說,雖然我明知該去念書,因為明天要考試,可是我不願意;就算是被理智逼迫,自我策勉去念,都是不舒服的。所以說,如果可能,我們不這樣勉強自己,我們不如慢慢地調整。我們對於教育我們的孩子、兒女、學生也應該如此,儘可能不要硬扭,儘可能循循善誘,儘可能用鼓勵的方式,等到他的心轉過來。並非放任,而是想盡辦法讓他慢慢調整自己。

用循循善誘的方法,讓你自己願意去作,作什麼事情都是好的;若是不願意,就算是很偉大、很合理、很道德的事,都會有後遺症。比如說,念書本來是很合理的,可是扭曲我們的意願硬去唸,都會有內傷。所以每個小孩在五、六歲的時候都非常熱愛知識,為什麼上了國中、高中之後,就越來越討厭?不是念書不合理,而是在念書的過程中太急了;用逼的、壓的、罰的,違背他的感情、他的意願,所以到後來沒有力量去念,他不願意念。

這種「不安」,嚴重一點的,用《論語》的話來講,有憂慮、有恐懼、有矛盾,叫「憂、懼、惑」。《論語》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智、仁、勇」就是生命中完整狀態的名稱。因此,反過來,不智、不仁、不勇的人,就會有憂、有懼、有惑。或者稱其為「怨尤」:「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不管任何的原因,只要你事實上在埋怨、抱怨,就知道你的生命在受傷。生命處在一種不好的狀態中所表露出的症狀,都可以自我診斷;若你在抱怨,那就是一種負面的存在感。

在道家來說,把它稱為「負累」——就是倦怠。這「倦怠」不是身體的倦怠,而是心理的倦怠。譬如說,這個暑假快過完了,「唉呀!又要開學了!」才過了一個大連假,每天睡還睡不飽嗎?「又要上班了,還好累!」這個絕對不是身體累,而是心理累,所以有「星期一症候群」。為什麼累呢?因為所做的工作常常是不得已的,被逼的;逼久了以後,心裏頭會抗拒,就有矛盾:理智上覺得應該做的,但感情上不想做,就造成生命的衝突,不和諧。這叫作倦怠,沒有力氣。佛家稱之為「煩惱」、「業障」,或者叫作「苦」、「苦悶」。基督教稱其為「罪惡」。所以,當我們有罪惡感、煩悶感、倦怠感、不安感、恐懼感、矛盾感,都表示我們的生命在生病。

那我們憑什麼知道我們的生命在生病呢?不是生理的問題,而是心理的問題。當然,心理跟生理會互相影響。最近,醫學上也逐漸瞭解,因此有新的名稱,甚至成為新的科別,叫「身心症」:就是其病因在心理,而結果表現在生理上。最普通的如頭痛、腰痠背痛、胃痛、猛拉肚子,這些都是典型的「身心症」。甚至連癌症,都有醫生認為純然是心理造成的,所以用心理輔導就可以治好癌症。這麼說也許有點太過極端,但至少癌症的發生跟心靈的確有很大的關係,因為你的心靈在憂苦、煩悶的時候,自然會影響人的自體免疫系統,降低其功能,馬上病毒就趁虛而入。

 

閱讀 2633 次數
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