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心編著
妄本不生,無妄可息;知心無心,無心可止。若要了心,無心可了;無了之心,是名真了。唐代慧能大師在《六祖壇經》中指出: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知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
唐代牛頭山法融禪師在《龍藏、1602、145~146冊;五燈會元、卷四》中提到: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曲譚名相勞,直說無繁重;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今說無心處,不與有心殊。
一心不生,萬法無咎。煩惱因心有故,無心煩惱何居?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遶。汝但無事於心,無心於事,則虛而靈,空而妙。《傳心法要、卷上》中指出:佛說一切法,為除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萬境本閒,唯心自鬧;心若不生,境自如如。法從分別生,還從分別滅;滅是諸分別,是法非生滅。愚夫之所見,妄謂有生滅,智者如實觀,不生亦不滅。若能了生無生,知妄無妄,一念心寂,萬慮俱消。《占察業報經、卷下》中提到: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是生滅相,但有名字,實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