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四, 08 十一月 2007 23:34

生公說法,頑石點頭

作者  佛網


 

令頑石點頭的道生大師,講《涅槃經》。


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道生大師講涅槃經的地點與那顆頑石

魏晉南北朝,可說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黑暗時代: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永嘉之亂、肥水之戰… …,說不完的戰爭故事,數不盡的悲歡離合。大部份的人連一餐溫飽,都很難求的時候,卻有一位大師,以畢生的心力去追尋真理,弘揚佛法,那就是世人尊稱為「涅槃聖」的道生大師。

道生大師出生於豪門世家,是縣太爺的公子,可是,從小卻對佛法有很濃厚的興趣。七歲時被父母送進佛門。受教於當代名僧竺法汰大師門下,十四歲時登壇講經,他因為學養很好,令當代學人讚歎不已。二十歲受具足戒後,便行腳至盧山,投入,淨土宗的初祖,廬山慧遠大師門下,日夜苦讀經典歷時七年。後來又入了長安,投於鳩摩羅什大師的譯經場,被譽為「什門四傑」之一。但是因為提出「頓悟成佛」等論點,而遭時人擯棄,大師堅持正知見,獨排眾議,潛心修行,終獲支持,重登說法台,圓滿了講經說法的誓願。

在當時的學佛環境中,道生大師提出「一闡提也能成佛」,也就是連善根斷盡之人也能夠成佛的道理,以及他的「頓悟成佛」等突破性的觀念,都不被一般佛學專家、僧眾等接受,認為他所提與經典所載不符,是自創新說。面對大眾的質疑,道生大師絲毫不畏懼、退縮,一再澄清眾人的誤解,反覆辯證自己的見解。堅持真理的道生大師,堅信知識的力量,在他不容於京師之後,就千里迢迢來到蘇州虎丘山上說法,而有「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傳奇故事流傳於世。


道生大師離開了長安來到了蘇州虎丘山,準備就在這裏講經,老百姓聽說道生大師講經非常高深又容易懂,結果虎丘山這裡聚集了人山人海,聽經的人來了一千多個人都圍坐在這塊石頭上,每個人都拿了一顆石頭當作座位。(後來的人就在在石頭旁邊鐫刻了「千人坐」。這三字是明代吳纘宗所書。)可是因為生公太有名氣了!北方佛學家不敢同意他的觀點,同樣也遭到南方士大夫的排擠,於是當地官員在不敢得罪當時的高層人士下,故意刁難人民,不僅把這些聽經人全部趕走,並且施壓,不准他們再來聽經了。但是大師對此並不灰心,對著聽經人留下的塊塊墊坐石講經,他講了三天三夜,口乾舌燥,當他講到一切惡人皆能成佛時,天空祥雲升起,百鳥聚集,其中有一塊石頭突然之間向他微微點頭示意,意思仿佛是說我懂了,這塊石頭到現在還在,就是在池中所看到的點頭石。當時正值嚴冬,但池中的白蓮花卻都競相開放了,池水也盈滿了,所以後來便有「生來池水滿,生去池水空」,並有「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白蓮花開」的說法。從此道生大師的涅槃經便開始宏揚起來,後來也成為天台宗依止的經典之ㄧ。

然而在獅子座上講經說法直到往生,這是道生大師發的大願。有一日,在說完整本《大涅槃經》後,大師突然佛塵落地,雙目低垂入滅,就這樣安詳地離開人世。世人於是尊稱他為「涅槃聖」,道生大師果然圓滿了他的誓願。

道生大師的一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其一,在士族階級明顯的社會中,出生於上層家庭的道生,勇於放棄優渥的物質環境,投入佛門專心修行,這是他一生追求智慧的精神表現。其二,在資料不詳的情形下,他以對佛信念的了解,分析佛法的真義,提出「一闡提皆有佛性」.「義不受報、頓悟成佛」的觀念,使犯過罪的人,或沒有受過教育,無法閱讀經典的老百姓,對成佛之道皆生出信心。這也是對眾生的慈悲。還有,受到不斷地反對、排斥、誤解,依然堅持正知正見,忍受了無數的壓力與孤獨,最後才證明了真理的價值。這是他的毅力與勇氣的表現。

據說這就是當年點頭的那塊石頭,和旁邊的蓮花池。道生大師講經感動了這塊石頭,所以這塊石頭點頭同意。另外上天顯現祥瑞,池裡面開滿了白色蓮花,證明了道生大師所言不虛。

末學來到此地,看到後人如此崇仰道生大師,在虎丘山上仍然留下了「生公講台」這幾個字,並且保存了完好的點頭石與白蓮花,遙想當年生公說法那種勇氣與意氣的風發,不禁讚嘆萬分。只是似乎在台灣崇仰這部「涅槃經」的人似乎已經不多了。

 

閱讀 5883 次數
此分類更多內容: « 誠信 三根樹枝 »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