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頑石點頭的道生大師,講《涅槃經》。 |
道生大師出生於豪門世家,是縣太爺的公子,可是,從小卻對佛法有很濃厚的興趣。七歲時被父母送進佛門。受教於當代名僧竺法汰大師門下,十四歲時登壇講經,他因為學養很好,令當代學人讚歎不已。二十歲受具足戒後,便行腳至盧山,投入,淨土宗的初祖,廬山慧遠大師門下,日夜苦讀經典歷時七年。後來又入了長安,投於鳩摩羅什大師的譯經場,被譽為「什門四傑」之一。但是因為提出「頓悟成佛」等論點,而遭時人擯棄,大師堅持正知見,獨排眾議,潛心修行,終獲支持,重登說法台,圓滿了講經說法的誓願。 在當時的學佛環境中,道生大師提出「一闡提也能成佛」,也就是連善根斷盡之人也能夠成佛的道理,以及他的「頓悟成佛」等突破性的觀念,都不被一般佛學專家、僧眾等接受,認為他所提與經典所載不符,是自創新說。面對大眾的質疑,道生大師絲毫不畏懼、退縮,一再澄清眾人的誤解,反覆辯證自己的見解。堅持真理的道生大師,堅信知識的力量,在他不容於京師之後,就千里迢迢來到蘇州虎丘山上說法,而有「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傳奇故事流傳於世。
道生大師的一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其一,在士族階級明顯的社會中,出生於上層家庭的道生,勇於放棄優渥的物質環境,投入佛門專心修行,這是他一生追求智慧的精神表現。其二,在資料不詳的情形下,他以對佛信念的了解,分析佛法的真義,提出「一闡提皆有佛性」.「義不受報、頓悟成佛」的觀念,使犯過罪的人,或沒有受過教育,無法閱讀經典的老百姓,對成佛之道皆生出信心。這也是對眾生的慈悲。還有,受到不斷地反對、排斥、誤解,依然堅持正知正見,忍受了無數的壓力與孤獨,最後才證明了真理的價值。這是他的毅力與勇氣的表現。 據說這就是當年點頭的那塊石頭,和旁邊的蓮花池。道生大師講經感動了這塊石頭,所以這塊石頭點頭同意。另外上天顯現祥瑞,池裡面開滿了白色蓮花,證明了道生大師所言不虛。 末學來到此地,看到後人如此崇仰道生大師,在虎丘山上仍然留下了「生公講台」這幾個字,並且保存了完好的點頭石與白蓮花,遙想當年生公說法那種勇氣與意氣的風發,不禁讚嘆萬分。只是似乎在台灣崇仰這部「涅槃經」的人似乎已經不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