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一, 18 九月 2006 23:04

用大願力行佛所行

作者  星雲法師


我們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先訂定目標,有了目標才有努力的方向,有了方向,做事才能著力。訂定目標就是「立志」,在佛教稱為「發心立願」。在佛教裡,一個修行者的功行有多深,也看他的願力大小。根據佛經所載,所有佛菩薩都是靠願力而成就,沒有一位佛菩薩不是由發願所成。

發心立願是學佛的根本,發心立願可以堅定信心與毅力,可以增長菩提心、提昇信仰,使我們的道德、人格臻於至善。因此我們每日要不斷發願,把發願當成是一種修行的功課。能夠發願「行佛」,確實「行佛所行」,更是了不起。

談到「行佛」,曹仲植先生是臺灣「生命線」的創始人,她的夫人是個虔誠的佛教徒。有一次曹夫人拉著先生走到我面前,說道:「師父!請您度我的先生信仰佛教,教他拜佛。」

我說:「曹先生不必拜佛,行佛就好了。」曹居士一聽,高興極了,逢人便說:「星雲大師講的,我不必拜佛,我是行佛的。」此後,曹居士從事社會慈善公益活動,不遺餘力。當別人讚美他善名遠播時,他總是說:「念經不如聽經,聽經不如講經,講經不如實踐。我只是『行佛』而已。」

「行佛」就是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實踐奉行。平時我們稱呼學佛的人為「行者」,就是要去「修行」佛法,要如佛陀所說、所行去做,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是要「行佛」,而不只是「學佛」而已。

在佛教的經典裡,每部經都是以「如是我聞」為開頭,最後則以「信受奉行」作為結束;能夠信受奉行佛法,就是行佛。所以佛弟子應以「行佛」為修持的標準,例如:
1.慈悲喜捨是行佛,2.救苦救難是行佛,3.奉獻服務是行佛,4.義行仁道是行佛,5.端正身心是行佛,6.生活密行是行佛,7.尊重包容是行佛,8.與人為善是行佛,9.慚愧感恩是行佛,10.吃虧委屈是行佛,11.忍耐接受是行佛,12.四不壞信是行佛,13.與時俱進是行佛,14.胸懷法界是行佛,15.同體共生是行佛,16.佛化人間是行佛。

自覺是自我開發,覺他是行佛之行;能夠「自覺」與「行佛」,必然「心中有佛」,而時時與佛同在。如果一個人「心中有佛」,眼裡看到的必定都是佛的世界,耳朵聽到的必定都是佛的音聲,鼻中嗅到的必定都是佛的氣息,口裡所說的必定都是佛的語言,身體所做的必定都是佛的事情;如果人人如此,這就是一個佛的世界,家庭怎能不幸福安樂呢?治安怎能不安全良好呢?國家怎能不富強康樂呢?

所以,讓我們每一個人從今天開始,都自我期許「我是佛」吧!

 

閱讀 2884 次數
此分類更多內容: « 三八二十三 慈悲 »
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