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三, 07 二月 2007 04:06

福慧雙修


  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福慧雙修」。現在人只著重修福,不著重修慧,要知道不修慧決定沒有福,福是從智慧中而來。沒有慧的福是假的,不是真的,那個福享不長久,而有智慧的福報是永遠享不盡的。佛的說法決定正確,福慧要雙修、要並重;雖是並重,還是有賓主之分,修慧是主,修福是賓。你有智慧、有德行,就有能力幫助一切眾生,尤其是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你想幫助別人,要有福;你有慧,才知道如何修福、培福,福報才會增長。

  修福完全在布施,財布施得財富,你的財富永遠享不盡;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修因一定會得果報,得果報就是證果,證實修因一定有果回饋給你。可是果報現前不能享受,一享受,你得的果報就沒有了;不享受,果報永遠保存著,愈存愈多。

  佛教我們「捨得」,捨得有兩層意義:第一,捨是因,得是果,你捨財就得財;第二層意義更深,你得到的財還要捨掉,把所得的都捨掉,就是佛菩薩,就是真實智慧,有無盡的福報。我們讚美佛陀「二足尊」,「二」就是智慧、福德,「足」是滿足、圓滿的意思。佛是一位智慧、福報圓滿的人,我們要向他學習。修福的機會現前,我們要認識,認識要靠智慧,我們要掌握住機會,不能錯過,否則就太可惜了。每個人一切時、一切處都有修福的機會,問題是自己是否會掌握,是否肯認真去修學,為自己創造幸福美滿的前途。

 

發佈於 淨空法師
週三, 16 三月 2005 06:26

用心生活

修佛必須具備深心與菩提心。簡單地說,深心就是專心一志,菩提心就是智慧明徹而無錯謬之心。修行要以深心深願,從初始的一念心直到最後都能精進不退,方能成就功德。同樣的,在社會上無論從事什麼行業,只要有心做,則千秋百世之業,也是源於現在的這一善念。

19世紀初,英國有位社會工作者,發心為貧困者謀福利,他看到許多人受貧窮、疾病所苦,於是很用心地跑遍全國探究原因。經過深入走訪、收集資料與分析評估,他發現疾病多由貧窮地區的傳染病開始,因貧民區經常滿街垃圾,飲水衛生也成問題,而貧病和髒亂幾乎是相連不離。

他將研究結果寫成論文,向英國國會提出報告,引起社會醫療機構的注意,到貧民區取水化驗,證實水中的確含有傳染病菌。從那時開始,政府才將用水集中於乾淨處,經過清潔消毒,再排放給居民使用,後來慢慢發展出現在的自來水。

這是那位社會工作者用心於衛生和社會福利,所做出的貢獻,也是深心、菩提心的表現。無論從事哪個行業,只要用心注意,凡是對社會有貢獻的都不忽視,必能發揮良能,以智慧利益人群,自利利他。

現代社會普遍面臨嚴重的垃圾問題。從前的垃圾多半是自然、有機的,只要加以分類,使其回歸自然,就能變成肥料,讓大地資源更豐碩。隨著時代的進步,生活便利,垃圾也相形增加。

此外,人們常為了享受,許多東西還沒有壞就扔了,卻沒有想到垃圾也會反過來汙染自己,降低生活品質。倘若人人只知享受,而不懂得關心別人,一定帶來很多困擾。

垃圾不論是掩埋還是焚化都有問題,要解決垃圾問題應該從基本的生活習慣做起。

首先,不使用不能燃燒的東西。譬如不能分解的塑膠袋,無法化成有機肥的物品,都盡量少用。

第二,要惜物。還可以用的東西,不要隨意丟棄;即使物品損壞了,也要善盡廢物再利用的價值,這樣就可減少很多垃圾。以前的人用大灶燒火,用壞的桌椅、木櫃,還能劈了燒水煮飯。現在舊房子拆了,舊木料沒有人要用,馬上就成為一堆垃圾。

其實,大家都很重視環保、資源回收、垃圾減量。只要每個人在生活中多用心,養成節約習慣,再做好自家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就不會發生那麼多的問題,這也是在修學佛法中落實了深心與菩提心。

發佈於 證嚴法師
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