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三, 10 十一月 2004 16:48

禪心月刊/第十一期

作者  編輯部

  93/11/01

【心靈語錄】 

文/達觀    

流水若止,其味變臭;修行若止,其道將廢。

心不懷疑,才能老實;人不懈怠,才能成就。

不要害怕逆境,不要直想順境,應隨境而安。

生命總是短暫,人生總是無常,什麼才是永恆呢?

照顧好當下,如實的生活,便是行者的人生。

事要懂緣起,人要悟性空,一切皆緣起,無處不性空。                                                  

【人生哲學】

     《天下本無事》

文/達觀

出家要清閒,清閒即為貴,如何塵外人,卻入塵埃裏?
一向迷本心,終朝役名利,名利得到身,形容已憔悴。
況復不遂者,虛用平生志,可憐無事人,未能笑得爾。
拾得



心無罣礙,名為「清」;念無妄想,本自「閒」。有誰能出煩惱家,便是世間富貴人,故一語道破「出家要清閒,清閒即為貴。」若不知世事如幻,故有人我之爭,無事惹事,自找麻煩,如今怎會落得「如何塵外人,卻入塵埃裏?」

不明五蘊本空,六塵非有,故要“利”來滿足於我,“名”來炫耀於世,自迷不悟,為欲所牽,正是「一向迷本心,終朝役名利。」由於欲心不斷,為得名利權勢,故虛情假意,鞠躬作揖,送往迎來,片刻不閒;縱得短暫虛榮,也已精疲力盡,如同「名利得到身,形容已憔悴。」

日不可追,因追不到;空不可抓,因抓不著。一切夢幻,因緣假和,要及早覺醒,而知「況復不遂者,虛用平生志。」人因妄想,而盲目追求;但因執著,而戀戀不捨。所以感嘆!「可憐無事人,未能笑得爾。」若知三心不可得,則妄想自除;若悟無常不可求,則執著自破。

【佛法智慧】

      《三界火宅》

                                                                                文/心安
◎原文

譬如有人,因其飢故,食七枚煎餅。食六枚半已,便得飽滿。其人恚悔,已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飽足,由此半餅。然前六餅,唐自捐棄。設知半餅能充足者,應先食之。」

世間之人亦復如是,從本以來,常無有樂,然其癡倒,橫生樂想。如彼癡人,於半番餅生於飽想。世人無知,以富貴為樂。夫富貴者,求時甚苦,既獲得已,守護亦苦,後還失之,憂念復苦,於三時中,都無有樂。猶如衣食,遮故名樂,於辛苦中,橫生樂想。諸佛說言:「三界無安,皆是大苦。」凡夫倒惑,橫生樂想。

◎白話

有一個人,他肚子餓了,一口氣吃了七塊餅。最後一塊餅吃到一半,就覺得飽了。他不由得後悔、懊惱的自打耳光說:「我因為吃了這半塊餅而覺得飽,那先前吃的六塊餅不都是浪費了嗎?早知道吃這半塊餅就會飽,就應該先吃這半塊就好啦!」

世上的人也是這樣,從根本來說,其實沒有什麼快樂可言,然而因為愚癡、顛倒,無端生出追求快樂的念頭來。就像那個傻人,以為半塊餅就能吃飽一樣。

世人由於無明,以為得到富貴就能快樂。其實,追求富貴的過程是百般辛苦;得到了富貴,要用盡各種方法來維持、守護,還是很辛苦;人生無常、富貴也是無常,一旦失去富貴,那種憂傷、追悔、懊惱…更是令人痛苦萬分。不管是追求富貴、守護富貴、還是失去富貴,不管是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只有痛苦,那來的快樂?就像穿衣、吃飯,可以禦寒、充飢,世人就以飽、暖為樂,於辛苦的塵勞之中生出快樂的錯覺來。

三世諸佛都說:「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之中沒有什麼快樂可言,只有無盡的痛苦啊!」只是愚癡的眾生顛倒、妄想,憑空生出快樂的想法而已。

◎意涵

故事中的傻人,不明白先前吃的那六個餅是墊底、是築基,沒有之前的播種和耕耘,怎會有日後的收成?至於我們想要收成什麼呢? 

世上的人一生奔忙於塵勞之中,所得到的不外是精神和物質的滿足。以富貴來說,富有能讓你擁有更好看、更好聽、更好吃、更舒服…一切物質上最頂級的享受;尊貴更是大家想要得到的、別人對我的尊敬、讚歎、肯定…。這些慾望像無底的深淵、永無止境,所以痛苦也永無止境;得不到時苦,得到了怕失去、也苦,得到了再失去、更苦。

其實這些榮華富貴並不是追求來的,如果沒有累世積存的福報,不管如何孜孜營營,終是一場空。所以不要去想這一世能否收成,所有的一切都貯存在生命的黑盒子當中,只要盡心、認分,該提起就好好承擔,該放下就心甘情願放下,這樣子,功名利祿不求自來,心無罣礙、何等灑脫自在!

【故事啟示】
                          《鯤鵬之志》
                                    文/心安

◎原文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大意

在遙遠的北海有一條鯤魚,牠的身體有好幾千里那麼大。有一天,鯤魚突然變化成一隻大鵬鳥,牠的背也有好幾千里那麼寬。大鵬振奮起牠全身的力氣飛向高空,牠張開來的翅膀就像從空中垂下的兩片烏雲。大鵬乘著海氣要飛向南冥的天池。

有一本書叫做《齊諧》,專門記載怪異之事,書上寫著:「大鵬鳥要飛往南冥的時候,牠的翅膀從海面擊水而起,海水震盪三千里。牠在空中乘強風而起,直上九萬里的青天,一旦升空飛行,就一直飛個不停,要六個月後才會停下來休息。」

當大鵬鳥從九萬里的高空往下看,看到地面上的山川百物、動植飛潛,非常的微細渺小,就像陽光下空氣中飄浮的灰塵一般,這浮塵或聚或散,看似野馬奔騰,實際上是生物微弱之氣息相吹相噓。反之,從地面望向九萬里的高空,一片蒼茫、無窮無盡、目力所不能及;大鵬鳥在蒼茫的高空往下看,恐怕也是如此吧!若是在太虛遼闊之上,下視鵬鳥,恐怕鵬鳥亦如塵埃一般渺小啊!

◎意涵

憨山大師云:「學佛之徒,若不知老,則直管往虛空裡看將去,目前法法都是障礙,事事不得解脫。若不知孔子,單單將佛法去涉世,決不知世道人情,逢人便說玄妙。」三教聖人,不論是經世、忘世、出世,皆是以無我為體,利生、濟世之用皆同,只是止觀淺深層次不同而已。可惜後之學者各束於教,以至於「習儒者拘、習老者狂、學佛者隘。」

「老之有莊,如孔之有孟。」《莊子》一書,乃《老子》之註解,全書三十三篇,內七篇已盡其意。《逍遙遊》是首篇,開宗明義, 以鯤魚、鵬鳥托物寓意,直陳虛無自然為大道之鄉、逍遙之境;以此不知幾千里之大的胸襟、飛向九萬里天空的高度,來打開你我的視野,跳脫習慣性的思考,而以更寬廣的角度來觀照事物,來自我超越!

而世人最難超越的就是這個血肉之軀-我,因為愚痴、無明而生起貪愛、追逐,不是為功名、就是為利益,莫不是為了一己之私,但是為了障人耳目、說服自己,而為自己開脫,說我是為了服務人群、饒益眾生,以至於奔忙塵勞,枉度一生,那是因為沒有看到自己深層的慾望啊!

唯有大而化之的聖人,才能以虛懷遊世,寂然不動;用心如鏡,事來則應,事過便休;由無我方能經世,由利生方見無我;此乃無住生心,生心無住,如此才能超越自我、得廣大自在、逍遙解脫啊!

【文章分享】

《天堂的孩子》

文/何美蓮


  家裡有了比較不一樣的孩子,總是令為人父母的操著許多心,甚至於是心中從來不可能放下的一塊巨石。前些日子報上報導了一位年方二十歲的聽障兒母親,因為苦於付不出二十萬的治療孩子聽力障礙的巨額醫藥費,意欲帶著孩子一同自殺共赴黃泉,幸得為家人發現因而得以不釀成無可挽回之慘劇,令人欣喜的是隔不多日,又見得報載另位同為聽障兒的母親慷慨伸出援手。然而這樣一個事件的背後到底又傳達給我們了甚麼樣的訊息呢?二十歲正當青春年少卻背負著生下殘缺兒的生育罪惡感,這一份沉重豈是一個「小母親」所能擔得起的,想到這裡卻也不禁令人不得不開始有了許多的沉思。

  因著工作之故,多年來始終和身心有著障礙的孩子,以及他們的父母有著斷斷續續的接觸,近日因卻不過友人之託,答允了解看看,他的一位發展較遲緩的外甥女,學習上的徵結在那裡。乍一看之下,這孩子其實是非常可愛的,也非常地用心,首次見到她時這孩子正專注地埋首於功課,絲毫不曾意會得一旁正站了一個陌生人,但見她忽然一抬頭,一張小小臉蛋上掛了付大大的眼鏡,神似卡通影片裡的櫻桃小丸子,有著也僅有那童話故事裡永遠不會長大的孩子,才能有的樸拙和漫無機心。

  霎時禁不住心裡閃過一個念頭,那天堂裡面住的孩子或許就是這模樣吧,每一個帶給爸爸媽媽許許多多磨折的孩子,不也正是神祇派遣來的使者,身負著示現人間的使命,這般的孩子們考驗著父母親們的清淨心,考驗著父母親們的柔軟心。心地清淨了,方能無限無垠地承擔憂慮孩子的未來、現在、過去三世的苦痛生命,心地柔軟了,方能化護佑自家孩子的慈心為普及他家孩子的悲心。

  這人世間每一個生命應該都是一回回的緣起吧,緣起了生命即舒舒然展現,然則這每一回的緣起,卻並非都是全然地圓圓滿滿的,反而是經常有著或殘或缺。或者是身體的殘損,或者是聰明才智之欠缺,甚或可能是相貌端好才智絕倫,卻有著一顆不健康不快樂的心靈。每一分不完滿帶給周遭人們的可能是驚異可能是厭煩,也可能是悲憫是嘆息。但是面對這樣的一個生命最受磨折的應該還是孕育這生命的父母親吧。懷著因何孕育這有缺憾的生命的無限深沉的愧疚,憂慮著自家孩子如何平坦舒順地走過這較一般常人辛楚的生命旅程,痛楚著孩子每一剎那間的受苦,悲嘆著造化為何賜給了自己與孩子這樣的命運。

  面對了生命裡無法承受的欠缺,沉沉的重可以壓得人無喘息之地,深深的慮可以逼得人只能也只想逃遁,逃遁至那自認可以讓自己不再須要刻意堅強不再須要刻意坦然的幽暗空間裡,因為或許在那兒可以暫時喘一喘氣也歇一歇息。然則或者就因為一心執於此逃逸之念,自我了斷變成了是一種選擇,一條漫漫長長的不歸路。

  怎麼樣方能如實坦然而非刻意勉強面對生命中的殘缺,這應該是一個考驗滾滾紅塵裡每一個生命的功課吧?幸運些的生命面對這功課時可能可以有著許多的外援或助力,適時地幫助他們在困頓中維持住一分清明覺醒,維持住許多坦然堅定,但比較不幸些的生命面對功課時卻可能不僅是困難且艱楚,甚至偏又沒有足夠的外力相支援,幫助這些生命走過陰霾的絕望之谷,超越幽深的痛楚之淵。

  那每一個從天堂裡來的孩子,應該也就是一份又一份的生命的禮物吧,一份又一份神祇派來的啟示著我們的禮物,啟示我們生命中永遠存在著的不圓滿,啟示我們自性中那與生具有的悲心和慈心。它提醒著我們,適時地伸出自己的手,送給其他生命一份生命的禮物,其實也正是送給了自己一份生命的禮物。

【文學欣賞】

《真實》

文/李麗瑛


  清瘦的臉頰,佈滿歲月的痕跡。苦澀的笑容,難掩心中的無奈。終日矻矻、勞心耗神;為了孩子,把自己折騰得不成人形,落得這般滄桑!
                   意隨無事適
                   風逐自然清
  想當初,創業所為何來?為家人營造一個美好的環境,讓親蜜的伴侶,摯愛的兒女,遠離恐懼,不再擔心受怕。多年來累積的擁有,雖不算是物質優渥,至少也是衣食無缺。而這一路走來,是否仍然不失內願,無負初衷? 
  我明白,大部分的時間,你與孩子形影不離,生活上的照料確是無微不至。可形式只是表面,內涵才具意義。親子相處,不只說說話,還要談談心。清楚孩子做什麼?了解孩子想什麼?孩子知道你心裡裝著他,即使沒入淚河中,仍然會有深刻的幸褔感。這就是愛的力量。
                     *          *           *
  台灣的教育制度的確存在著許多問題,可這是歷史的沈痾,也是人為的造作。再怎麼殘缺不全,總是我們成長的地方。在這兒,有我們的長輩親人、多年的知音好友。把孩子送到國外,經濟負擔不在話下,夫妻至少有一方要當空中飛人。舟車勞頓的日子得延續多久?龐大的精神壓力何以承載?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
        朝如青絲暮成雪
  不要高估自己的體力與能耐。天會荒,地會老。多少小留學生的故事,血淚交織,斑斑可考,累了父母,也苦了孩子。到頭來,所得終究遠不及所失。可憐孩子,小小年紀,羽翼未豐,卻得跋山涉水,負笈他鄉。
        此地一為別  
              孤蓬萬里征
  你說選擇澳洲,是因為孩子喜歡無尾熊。這是個美麗的藉口,喜歡不表示絕對必要。父母在孩子心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分量。擁有父母的愛與關懷,孩子會勾勒出美麗的生命願景,長大以後,一定可以圓了自己的無尾熊夢。
  你可知,叮叮走了以後,我衷心企盼的是,再撫摸她一下下,結果連夢中一瞥,都不可得。愈是懷想往日的美好,愈是無法面對此刻的物是人非。今非昔比中,痛苦不斷的蔓延開來-失落中看清自己,原來還有那麼多的不能割捨,與數不清的放不下。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身邊的家人,就像空氣和水,存在時毫無所覺,一旦失去,卻如天崩地裂,一時之間,難以存活。晨昏共處,看日落月升,是最單純而可貴的幸褔。何苦拋棄垂手可得的天倫樂,去編織那渺不可及的銀河夢?人生無常,世事難料。每一次的離別,甚至無法確保下一次的相聚。
  孩子異國求學,生活遇到挫折,滿腹委屈何處傾訴?串串心語有誰堪寄?讓孩子漂洋過海,去國離鄉,舉目無親,於心何忍?
        飄飄何所似
              天地一沙鷗
  有媽媽在身邊,不會有什麼大問題是嗎? 試問,那一次孩子有事,不是父母共同商量解決的。別以為交通便捷,天涯若比鄰,越洋電話緩不濟急。那怕是風馳電掣,即刻飛回,恐怕也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威力點就在當下呀!幸褔存摺的內容,不可能存在著未來。
                    *           *          *
  一個念頭,一個慾望。慾望牽引了人的一生。我無意改變你的想法,也不想影響你的決定。可金須百煉,矢不輕發。茲事體大,宜審慎評估。一經決定,就得有勇氣去承擔,一切可能發生的結果。
                 禍兮褔所之
              褔兮禍所依
  天下事原是禍褔相連,人間沒有絕對的圓滿。是不是,可以減少一點慾求?多少時候,總是為了狀似十萬火急的雜務,忽略了最重要的人生功課。避免匆匆忙忙,不再追趕跑跳。別讓那些破銅爛鐵,遮蔽了鑽石的光芒。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停止攪動心中那一池春水,好好沉澱自己,當波平如鏡,看清湖底的垃圾。全然面對與誠心的接納,可以終止逃亡,不再掩飾。而後你會發現,袓國可愛、家園溫馨。否則縱然跑到海角天涯,困難與障礙頂多是換另一種方式呈現罷了。
              *            *            *
  捫心自問,你所做的一切,真的是為了孩子嗎?為人父母,往往掌控不了自己的心,卻想安排孩子的一生。憂心未來,是一種潛藏的恐懼,恐懼感使人失去安住的能力,錯失人生最寶貴的東西。愛,是要關心孩子的感受。你不懂孩子的詩,孩子又如何能解你的夢?有朝一日,希望落空,問蒼天,蒼天無言, 問風兒,風亦不語。
        進步處便思退步
              著手時先圖放手
  也許你認為此事已經過多年的籌備,不宜乍然喊停。人生的堅持,並不是目標的始終如一,而是在於永不卻失的內願。見好就收,急流勇退,是最寶貴的生活智慧。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深閨夢裡人
  葉落歸根,人生本是無言的結局。眾生看不穿表相,識不透本心。拘滯於根塵之中,無法照見五蘊皆空,因而深受生離死別的痛苦。豈知唯一能滿足內在企盼,帶來心靈喜悅的,只有真實。 


【公案解析】

《誰綁住了我》

有沙彌道信,年始十四,來禮師(僧璨)曰:「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
師曰:「誰縛汝?」
曰:「無人縛。」
師曰:「何更求解脫乎?」信於言下大悟。

今在坐禪,思索「誰綁住了我」?其事很多,其心一顆。
例如有協會、課程、道場…諸多事也,由於資質駑鈍,無法從心下手,故先由事相漸除。單舉課程一項來思維:
開課的目的,是要幫助學員解脫煩惱,而非變成自己的煩惱;
教學的宗旨,是要讓學員徹底的改變,而非為了求名聞利養。
現在所擔心的是:我可以教好嗎?教對嗎?我可以做得到嗎?
這不是罣礙,這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是課程,也非學員;則是自己的準備和決心而已。

【學習心得】

《何必問》

文/禪境

佛本無心,皆言心。  阿難有心,卻覓心。
徵心七處,無一心。  佛示阿難,無處心。
心本非有,非無心。  東尋西覓,難有心。
當下念起,是動心。  分別對待,起凡心。
喜歡難捨,是貪心。  慈悲喜捨,為愛心。
憤怒難忍,謂嗔心。  心平氣和,有個心。
沈迷不悟,是痴心。  見性心明,非有心。
真心是名,本無心。  妄心非真,眾生心。
真妄本如,同一心。  你我相爭,是多心。
本是無心,可談心。  言心談心,不知心。
佛如用心,眾生心。  眾生用心,生佛心。
閒來無事,何用心。  胡扯瞎編,是吾心。


閱讀 5449 次數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