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佛所說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恐有疑,故云五語。今云菩薩應離一切相,是顯示真諦,故曰「真語」。又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顯示俗諦,故曰「實語」。云不應住色等生心,應生無所住心等,是顯示中道,故曰「如語」。並非誑彼初發心人,故曰「不誑語」。所說必驗,不異彼此,故曰「不異語」。如是而說,復何疑哉。佛說法契理契機,無益於眾生則不說。
一、佛以二諦說法(依據)
《中論》:「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不能正觀空,鈍根則自害,如不善呪術,不善捉毒蛇。」
二、佛四悉檀說法(次第)
佛之說法不出四悉檀也。「悉」,指普遍之意;「檀」,有布施之意,合譯為「成就」。謂以此四法成就眾生之佛道,故名。
《大智度論》:「佛欲說第一義悉檀相故,說是《般若波羅蜜經》。有四種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為人悉檀,三者、對治悉檀,四者、第一義悉檀。四悉檀中,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皆是實,無相違背。」
1、世界悉檀,又稱「樂欲悉檀」。佛先順凡情用人我等假名隨順眾生所樂而說世界之法,令聞者歡喜適悅。
2、各各為人悉檀,又稱「生善悉檀」。佛說法鑑眾生之機,隨機宜之大小,宿種之淺深,說各人所應之法,令彼發起正信,增長善根。
3、對治悉檀,又稱「斷惡悉檀」。貪欲多者教以慈心,愚痴多者教以因緣觀,如是施種種之法藥,除遣眾生之惡病。
4、第一義悉檀,又稱「入理悉檀」。佛見眾生之機緣既熟,說諸法實相,令彼入於真證。
三、佛以方便說法(目的)
1、破執著
《法華經》:「佛告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金剛經》:「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祖師:「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2、一佛乘
《法華經》:「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舍利弗!(過去、未來、)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四、佛以悲智說法(心態)
《法華經》:「若人說此經…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PDF 講義 金剛經實踐 59 2021.12.19 信佛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