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學佛,不見得會成佛;想成功,不見得會成功;想有智慧,卻不見得會有智慧。因為你只會想,天底下哪個人不會想?我們一天到晚都在胡思亂想。該想的,沒有好好地想;不該想的,卻偏偏亂想。
我們太不老實了,從小到大常常欺騙自己。很多人跟我講,他每天要寫一篇日記,但買十幾本日記,從沒有一本日記寫完;也聽過許多人說,他每天早上要起來運動,講了老半天依舊躺在床上睡覺。人不要光說不練,執行比你想像還重要。
不是不能想,凡事應好好的思考,例如想要有錢,就應該去學習如何賺到錢。學習的管道很多,可去買相關的書籍來研讀,可去上相關的課程,可去向有錢的人請教,可透過自己的觀察等。正確學習了賺錢的道理,依此理去實踐;過程遇到各種問題,再克服決解。若能真正做到,便能累積財富。
學佛也是一樣,如何才能離苦得樂、解脫自在?我們平常可閱讀《六祖壇經》,還要聽善知識開導,聞後自己思惟法義,若不懂定要不恥下問,直到理解為止。於日常生活中,曆事練心,對境修行,不論逆境或順境,皆是你心的分別在作祟,所以四祖道信禪師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
一般人學習為什麼不能成就?因為將「學」和「習」分開。學是知,習是行;學習本是一體,知行本來合一。許多同學常這樣說:「我知道,可是做不到。」就等於是「知道了,也沒有用。」也等於「學習,也沒有用。」這樣有意義嗎?
王陽明先生說:「真知,必然真行。」不知,所以不去行。例如知道肚子餓,難道不會去吃東西,需要別人鼓勵,才會去行動嗎?知道爐中有火,難道手不會移開,需要別人規勸,才會縮手回來嗎?由此可知,知行一如,並非兩件事,所以稱之「學習」。
在大乘經典,佛常教弟子要「受持、讀誦、書寫、為人解說。」理解法義,才能真正領「受」,于日常生活,時時行「持」而不間斷,即是「受持」。但要經由「讀誦」的理解,「書寫」的修持,不斷熏習。溫故知新,可以為師,隨緣為人解說,亦可教學相長,不但可以自覺且可覺他。
不單單學習經典如此,任何的學問、技術都一樣,學習是有步驟的:
首先,學習的心態要正確。讀書是為了明理,學習是為了改變,並不是為了名聞利養,也不是想證明自己給別人看。
第二,學習的方法要清楚。課前要預習,課後要溫習,平常要練習,時時刻刻在熏習,而達到熟習。
最後,心有所悟,能觸類旁通,應用自如,不拘泥於文字、言語、概念等,而能善巧利益大眾,心無所住。這時,你就貫通了。
◎聞後思惟:謂何,知道做不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