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一, 17 八月 2020 17:32

暢談六祖壇經(056)自性本空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我們可以從真心、妄心的角度來「識自本心」。不要跟沒有學佛的人談真心、妄心,他聽不懂,因為他認為:「心就是心,分什麼真和妄!」「見自本性」之性是體,「心」即它的作用。不管是真心,還是妄心,皆有其作用。其分別在於:妄心是煩惱的心,是亂用 ;  而真心是清淨的心,是善用。

  曾經有人問過我類似的問題:慧星什麼時候撞地球?外星人甚麼時候來地球?這就是自尋煩惱,不該煩惱時亂煩惱,經常處於妄心的狀態。你若真的認識你的心,當下你就知道何為真心;若你不認識,就停留在妄心。

  《金剛經》曰:「如來說諸心(即大家所說的心),皆為非心(事實上沒有一顆永恆不變的心,只是緣起的作用而產生的),是名為心(假名為心)。」這段話就是形容真心和妄心的關係。「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此二句談真心,以真實的現象來說,此心無實無虛,這就是真心的真相。

  佛法講「一切由心生」,單獨談一個「心」時,即包括「性」和「心」。分開談,即是體和用:「性」是體,「心」就是它的作用。很多人讀不懂《金剛經》,因為它有時從法相的角度講,有時從法性的角度講。「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對自己的心,對其體、相、用徹底了解。

  六祖說:「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事實上沒有一顆真實的心,所謂的心只是作用而已。何謂作用呢?舉例來說,假設這是一個鏡子,你只要把一瓶花拿來它面前,它就呈現出一瓶花,叫緣生;若是挪開就沒有了,叫緣滅。鏡子裡本來無一物,照到外面的物相,它就呈現一個相,所以影象有生有滅,但鏡子本身不生不滅。作用是緣起而產生的,若無緣起就沒有作用,所以曰「物來則應,物去不留」。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這個鏡子即本性,就是你的自性。但你錯把鏡中的影相當成鏡子本身。煩惱就像鏡子中的相,你一直被這些相所困擾,一照到相,你就以為那是你的心,這叫做「不識本心」。

  若想察覺到真心,你就必須回歸到性,若真的見到本性,你的心就叫真心,它是不生不滅的。至於相是短暫、不實的,心念也是短暫、虛幻的,皆是有生有滅。我們常講「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不生不滅即無生,因為從來沒有生,豈有滅?你會問:「明明有生。本來就有花開、花謝,哪有不生?」以現象這樣講,你永遠講不通。花開是假,花謝亦是假,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幻」,因為根本就是一場夢。你不可以問「夢從何處來」,因為它本來就不是真實的。

  自性即「空」。《心經》曰「照見五蘊皆空」,即是觀照到:原來我的身體、外界的現象、內在的心念都是生滅的、不實的,都是空性。佛經常常以虛空代表自性。虛空中有太陽,日昇日落,是生滅;也有云,雲變化不定,也是生滅。但虛空本身不生不滅,不論現象怎麼變,甚至用墨水往它身上潑,也無法污染它,我們的自性亦復如是。你若不明此理,即是凡夫。不過,很多人表面上雖然明白,但也只是停留在概念上,潛意識根本無法活在「自性」中,而是習慣性的活在「現象」上,所以須「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勤修戒定慧,以息滅貪嗔癡。

 

◎聞後思惟:你知道心的真相嗎?

 

閱讀 2039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一, 17 八月 2020 20:29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