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六, 29 八月 2020 14:44

暢談六祖壇經(097)本無善惡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良久,謂明曰:不思善,不思惡,

  六祖等惠明靜下心,「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後,才為他說法。惠明願意配合,六祖也很有耐性,等候「良久,」知道惠明已萬緣放下、妄心止息了,便「謂」惠「明曰:不思善,不思惡,」這不可以解釋為不執著善、也不執著惡。若不執著善惡,就變成是非不分了。比如,你告訴你兒子這一句話,他打你一巴掌,你罵他,他反問你:「你不是說不思善、不思惡嗎?」你便無言以對。這句話指的是,在生命中,並沒有善惡的對待,但生命的作用和觀察對善惡卻是很清楚、明白的。

  「不思善,不思惡」是針對本性而言的,是談「心」,而非談「事」。事則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要「斷惡行善,亦不執著此善」。你看經典時,須分別事與理、有與無、性或體。有人看佛經,看到經上時而說有、時而說沒有,時而說有來去、時而說無來無去,便茫然不解。佛教跟其他宗教的不同之處在於,佛教是闡揚真理,從真理下手,而其他宗教是叫人從行善下手。

  「不思善,不思惡」講的是你的心性,心性本質上並無善惡分別對待,所以你不要從中再產生善惡的概念。宋朝理學家王陽明講過四句很有名的話:第一句「無善無惡心之體」,即六祖之「不思善、不思惡」,即本體。這講的是頓悟,既然「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又何來的善與惡呢?

  本體中不但無善惡對待的概念,亦無一切概念,即《般若經》之所謂「般若無知」。縱使你抓的是一個正見,它還是會讓你開不了悟。那個概念只不過是隨方解縛,是個工具。《壇經》亦是工具,你不要抓著它不放,但你要會用它。該拿圓鍬,你就拿圓鍬,不要說:「我都修鐵鎚!」生命當中「無一法可得」,哪有你這些對待、錯綜複雜的概念呢?故稱之「大圓鏡智」,如一面鏡子,毫不染塵。你的知見皆是灰塵,你不該執著它。雖說「學佛首先要有正見」,也只是權巧方便,接引你學習。「眾生皆有佛性」是正見,眾生無佛性是邪見,但趙州禪師卻敢說狗子有佛性和無佛性皆為正見。很多人看不懂這則公案,因為不明白這些概念只不過是工具而已。禪師說「狗子有佛性」,對方開不了悟,則說「狗子無佛性」令對方開悟,就是這麼妙!當然,初學者應分清正見和邪見、善和惡。本體中並無這些概念,這些概念只會綁住你,猶如蔓澤蘭會傷害樹木。

  王陽明的第二句話為「有善有惡意之動」,講的是「意」,指作用。本體並無善惡,由於你的起心動念才產生了善惡。你有作用,所以內在產生了善惡、對錯、正邪、是非等對立的概念。有作用,以本質來講不是不對,但由於你不明白生命的本質,導致你的作用被你亂用。你不會用心,不懂「善用其心」,卻錯用其心。你不明白心之體,故不能明體達用、通達妙用。

  第三句為「知善知惡是良知」,良知即「良心」。有良心,才知道何為善、何為惡。

  第四句為「為善去惡是格物」,講的是修行,即漸修。儒家講「格物致知」:「格」即格除物慾,「知」即恢復良知。宋朝理學很多理論皆來源於佛法。

 

◎聞後思惟:你的內心是否常常被善惡、好壞、對錯等分別的概念影響呢?

 

閱讀 1513 次數
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