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一, 31 八月 2020 11:34

暢談六祖壇經(108)不由文字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印宗延至上席,徵詰奧義。見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宗雲:行者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能曰:不敢!宗於是執弟子禮,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眾。

  「印宗」法師是一個內行人,一聽到六祖講「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三兩句話,就知道這個人有道。於是,他當下就「延」請六祖直「至上席,」並向他「徵詰」,請教佛法之深「奧」妙「義。」此時,印宗法師「見」到六祖惠「能」之回答「言」語「簡」潔「理當,」毫不囉嗦。六祖不但講出重點核心,而且「不由文字。」所講的不是從經典背出來的。

  很多人回答問題,不是連一句都答不出來,就是很囉嗦,講一大堆,卻講不出重點。有的人則話語中帶有批判,且呈現不屑、傲慢、輕忽及不重視的態度。更有甚者,很喜歡掉書袋。比如,你問:「什麼是佛性?」他答曰:「佛性就是自性啊!」「什麼是自性?」「就是空中妙有。」「什麼叫空中妙有?」「就是隨緣不變。」「什麼叫隨緣不變?」「就是性相一如。」他回答的都是辭典裡的話。這只是記憶中未消化的知識,是死記硬背的名相,而不是他自己體悟的。

  印「宗」法師一「聽」六祖這麼說,知他所言皆從心地而出,便問「雲:行者」一「定非」平「常人,」我很「久」以前就「聞」說「黃梅」的五祖已將衣缽傳給一位開悟的弟子,他攜「衣法」從北往「南」而「來,莫」非就是「行者否?」傳法之事發生在十五年前,印宗法師心中一直有這個人,故猜想眼前這位智者大概就是得衣法者。

  六祖惠「能」謙虛,「曰:不敢」當「!」學佛之人是大方的,而不是像我們的客氣,有時候是虛偽。六祖那時候尚未出家,而印宗法師是老和尚,而且身為一方高僧、一寺住持。但是,開悟見性者為大,印「宗」法師是真修行人,所以向六祖「執弟子禮,」以表自己的尊敬。

  這就是印宗法師不簡單之處。一般人有私心,有既得利益。從現象界來看,印宗法師也有既得利益:他好不容易從小沙彌修成大法師,建立一個大道場,能夠講經說法,在廣東這個地方有一席之地。今天只見到一位粗人匆匆而來,而且還是在家人,只聽對方講了兩三句話,就跟他頂禮,這實在是了不起呀!一般人能捨的沒有幾個,常常抓著信徒、道場不放。然而,虛雲老和尚卻可以建完道場就走了。這就是人的能力與心量不一樣之處。

  印「宗」法師相信六祖是五祖的傳人,但是其他人都著相,不一定相信,要有憑有據才會信服。所以他便「告請」六祖將「傳來」的「衣缽」作為證明「,」以「出示大眾。」

 

聞後思惟:你能不用名相,以自己的語言把體悟的道理講出來嗎?

 

 

閱讀 789 次數
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