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二, 01 九月 2020 14:11

暢談六祖壇經(114)一真法界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

  「佛」曾有「言:」「善根有二:一者常,」對於一個罪大惡極的人,「常」就是不覺醒,就是不改變,就是保持現狀。「二者」,他過去雖然不堪,但他如今願意覺醒、改變,則叫「無常;」這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對於一般人而言,常就是保持原有的狀態。抓著你的個性不放。你總是滿足於自己的現狀,而不願意改變,覺得自己已經很好了。但是,你再好,也只不過是一個煩惱的好人罷了。

  孟子曰:「人性本善。」荀子曰:「人性本惡。」佛性卻是「至善」的,「至」即超越善惡,即不二。你一起心動念,就會有善、有惡。當你常保善的狀態時,善根就是常 ;  你一念無明起,善根就消失了,就是無常。但是「佛性非常非無常,」離開分別、對待。就「是」因為這個緣「故」,縱使罪大惡極的人,也「不」會「斷」掉佛性「,」所以才「名為」平等的「不二」之法「 ; 」迷、悟亦復如是:迷之人,佛性不增 ;  悟之人,佛性也不減。

  「一者」常保善根,即「善,」即常 ;「二者」生起無明,即「不善,」即無常。但是「佛性非善非不善,」即六祖所言之「不思善不思惡」,沒有分別、對待,「是名不二。」

  一個壞人如果願意改過向善,壞人這個名詞就消失了。所以,你一定要留機會給別人,給他一條路,不要對他徹底失望,因為他隨時會改變。罪大惡極的人只要生起善,就是覺醒。佛性是離開善惡對待、不生不滅的。

  「非」字有兩種解釋,一種為「不是」,一種為「離開」,離開常與無常、善與惡。只要有相對的概念就不是佛性,所以佛性也非男非女。你不要只看到經文,要以此類推,一直演變下去。比如,非是非非,非空非有 ……只要是你思想當中所創造的概念,都離開佛性的本質,都非佛性之本體。

  五「蘊之與」十八「界,凡夫」所「見」為「二;」五蘊即色受想行識:色為身,受想行識乃心,合稱身心。對未學佛者可只談「心」一字。修行的重點就在心,故禪宗也稱為佛心宗,即唯談一心。講五蘊,可以講身心、講心,也可以講「我」,即假名為我。這些名相若懂,則可交互使用,妙不可言。

  所謂十八界,即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與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之合稱。

  我們所處的環境和五蘊合稱身心世界。人的一生就是五蘊和十八界的交互作用,在這些現象的生滅當中,凡夫只看到變化的現象,看到自己和這個世界不一樣,從而把它拆開、分別、對立了。這個世界包括其他眾生及別人。別人的事也是你的事。別人做壞、做好,都會影響到你。比如,山上的水土保持不好,山下也會遭殃。現代人所表達的「地球村」的概念,談的就是整體。其實應該講「宇宙村」,即十法界。十法界為一整體,就是一真法界。而我們卻不知道,把它阻隔了,把它分「你」、「我」了。我們生命的狀態變得越來越狹隘,內在的障礙越來越多,看任何事情都是拆開的。

 

聞後思惟:你體悟得到身、心、世界是一體的嗎?

 

閱讀 812 次數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