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即《華嚴經》之「一真法界」,「及般若三昧者,」則須行深,直到徹底見自性。你不要把「法界」當成一種空間的概念,法法沒有界限,心量廣大有如虛空。「般若三昧」即是正受、正定。唯有見性,你才能受持、展現和應用般若智慧,這才對你有用,此「用」即是三昧,是一種境界。你「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若能解行相應,「即得見性。」你若不修般若行,就無法開發和印證你的般若三昧。
以廣義來講,每一本佛經都是般若智慧,都是因緣教化,此所謂初善、中善、後善。因為六祖是聞《金剛經》開悟的,五祖也常勸人持《金剛經》,故他向大眾推薦這一本經。每一本經都是第一,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因緣。不論是《圓覺經》,還是《無量壽經》,你讀什麼經都值得讚歎,你也不要用你修行的己見去否認別人。每一本經都能見性,關鍵在於你。
六祖叫你「持誦《金剛經》」,有的人看了,就誤以為每天誦《金剛經》即可見性,他忽略了「持」這一個字。「持」即心,「誦」即口,「持誦《金剛經》」乃「心口如一」,即依《金剛經》修行。讀誦並非不對,但你若沒有實踐、力行,你還是不能見性。每一本經都有它的理論和方法,你了解之後,就應按照其理論、方法去修行。你若讀經一輩子,或誦經好幾千遍,卻講不出其理論、方法,又不願意請教別人,那就是你自己辜負自己。
如果根器不好,你不要埋頭苦讀、苦誦。「解行並進」雖對,但對於你,往往是口頭禪,因為你並沒有「解行相應」。比如,你在修「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修「行一切善離一切相」,或者修「於法布施不執著」,但問題是,你有相應嗎?你有法喜嗎?你能清淨嗎?若不能相應,你就須趕快檢測、調整。你一定有哪一點做不到,不是理解有問題,則是修行不踏實。雖然說過去之事不必再談,應當從今往後用功修行,但是問題在於,你現在的障礙並沒有清除。比如,你精進禪定,也深入經藏,但問題是,你不持戒;比如,有的人很用功學佛法,但他卻對別人很刻薄、冷漠;比如,有的人很尊重、看重自己所學的東西,但無形之中,他貶低別人的法門;比如,有的人佛法學得很好,但問題是,他世間法做不好。若是如此,你的內在就無法徹底安穩。這並非佛法沒有用,而是你自己沒有做到。你讀《金剛經》,你當思維你是否能行「六波羅蜜」,或是行「八正道」。不要探討哪一個比較重要、哪個比較不重要,這些都是平等的,你都當做到。你先相應,之後就有機會見性。
聞後思維:你讀誦經典之後,能依其理論、方法去修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