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一, 05 十月 2020 15:03

暢談六祖壇經(236)通達無礙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聽吾頌曰:

  說通即心通 如日處虛空

  六祖請大眾「聽吾頌曰:」一個人若能「說通」,即辯才無礙,以「及心通」,便是自覺之人了。若你辯才不錯,當別人無法辯過你時,你要學習跟自己辯。也就是說,你能理解一個道理,那你看到任何東西都要能通達。以玄奘法師為例,他是外國來的留學生,他的學習態度也受到他老師的認可。風聲傳到了國王的耳朵,國王就宣玄奘大師進宮為之講佛法。講完,國王對他說:「你雖然講得很好,但應該證明你所講的道理是通達、無礙的。你敢不敢辦一次辯論?論主是你自己,你來提出一個理論。」玄奘大師答應了。他登壇時,在場有僧人三千和其他在家人,只要有人提出反駁他的論點,玄奘大師就把腦袋給他。由於他對唯識見解很深,整整五天,沒有一個人能推翻他的理論。一般人不敢這樣,因為強中自有強中手,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維摩詰經》中,每個人都很害怕維摩詰居士,只有文殊師利菩薩能與他抗衡。

  僧團中似乎沒有專門培養講經說法的法師的機構,以為深入讀經典就會講。開悟的人有這種可能。但有些對佛法博學多聞的人縱使講了都沒有人想聽,或一聽就打瞌睡,或越聽道心越退,就是因為他只知道理論,卻不懂變化,不會用譬喻和深入人心的方式講。

  大乘經典常勸人要「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為別人演說,從自利的角度是教學相長,從利他則是弘法利生。其實,每個人都是法師,因為你有家人、親人、朋友,你一定要開口。說法並沒有那麼狹隘,為孩子講如何孝順父母,為懈怠的人講如何努力用功做事,統稱說法。

  學習「說通」屬於技術性層面,但是還需要配合「心通」,要通達事理,否則你再怎麼展現、表達,你也無法真正講好。一般人大不了能鼓勵別人,卻啟發不了別人。鼓勵是給人信心或安慰,而啟發則能帶給別人智慧,此兩者層次不同。如果你沒有用心研究過,就代表你對人漠不關心,你並沒有付出你的愛心。人與人最直接的溝通表達莫過於開口。你當了解、傾聽別人,也讓別人了解你,從而達到彼此的共識。

  很會講的人,不見得是開悟之人。很多政客也很會講,但理正不正,你一聽就知道。哪怕你認為他「會講」,即他講的道理完全正確、通達無礙,但他也不見得已開悟。六祖希望你能心口如一,「說」即口,「行」即心,這樣你才是真正的修行人。法師與禪師不一樣,法師會說法,而禪師為開悟的人。從禪宗公案可見,法師遇到禪師就沒有辦法。比如,有一個法師講《維摩詰經》,禪師問他:「維摩詰在哪裡?」有一家寺院掛著一幅高僧的畫像,有個禪師見了,就問法師畫中是什麼人。法師說出畫中高僧的上下之後,禪師問道:「畫像在此,高僧在哪裡?」為什麼一般人聽到某些話會答不出來?因為那些話你從來沒有想過,你的腦袋也沒有這種認知。人家問:「高僧在哪裡?」你若說:「在這裡!」人家就會覺得你儒子可教。

  心通之人,能說法無礙,一切通達,自然就「如日處虛空」。「日」即見性,即般若智慧。他已破除一切障礙,撥雲見日,智慧如同太陽。你覺悟的目的,也是要幫助眾生覺悟,讓他們了解自己。這樣,他人生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問題、障礙了,心中的愛恨情仇一筆勾銷。

 

聞後思維:你能真正通達一個道理,並巧妙地將之表達出來嗎?

 

閱讀 666 次數
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