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二, 27 十月 2020 15:09

暢談六祖壇經(288)實無功德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公曰:弟子聞達磨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磨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韋「公曰:弟子聞達磨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磨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祈「願和尚為」弟子解「說。」這個公案很多人都知道,不必多講,我們要講的是梁武帝這個人。很多人看到這個公案,都以為自己的境界比梁武帝高。梁武帝是誰?我將他的豐功偉業一一列出:一,名師出高徒,他封開悟的寶誌禪師為國師,與他同住宮中;第二,他的佛法造詣很好,曾經穿袈裟說法;第三,他有佛學的著作,還註解過《涅槃經》等經典;第四,他規定所有出家人素食。佛門的戒律之前一般都由佛制定,佛雖有談到素食,但不代表所有國家盡皆如此,梁武帝下令素食,這也是他的貢獻;第五,他為了超度皇后,遂請寶誌禪師與高僧等十人,撰集《梁皇寶懺》為夫人懺罪。一千多年來,很多人誦《梁皇寶懺》,功德非常之大。做完《梁皇寶懺》法會之後,彌勒菩薩還在夢中示現,為他講應該取什麼名。第六,所有出家人對佛教的護持沒有比梁武帝更大的,他造很多寺院,度很多人出家……以學佛的程度和對佛法的奉獻,我們遠不及梁武帝,這叫出世間法。至於世間法,我們也輸他,因為他是一國之君。

  梁武帝為佛教做那麼多的事情,達磨祖師卻說他沒有功德,是因為他問錯了。只要將「功德」改為「福德」,達磨大師就可答曰:「福德甚多。」達磨大師時年已經一百多歲了,而且從印度坐船三年來到中國。以一般的角度來講,梁武帝好不容易派人請這位高僧入宮來,見面後一開口就問這句話,他的動機只在於誇耀自己,他的心態是希望達磨祖師誇讚他。這不是修行人的心態,而是凡人,就是要別人誇獎。懂得人的內心世界的人,常會用兩種方式對待:第一種,知道他喜歡聽讚美,就順他的意鋪路,讓他很高興;第二種,你硬是這種心態,我就越要跟你潑冷水。達磨祖師不是這種心態,他是實話實說。但是,有很多話從你嘴中講出來就是很難聽,那叫造口業。能分清楚實話實說和造口業,就是智慧。你要化解所有的矛盾,就當在兩難中回答一個最適當的答案,這就是智慧。

  梁武帝的作為是「實無功德」,僅有福德。所謂功德,「功」即你內在的功夫,「德」為自得,是外在的德行,故曰功夫自得。你內在有修行的功夫,外在才能呈現出那一種德行。比如,你看到一個人,認為他修得很好,這是從外在而斷定的,德行要透過他的言行表現出來。而他要修得好,就要在內心下功夫。梁武帝所做的事情都是事相,統稱心外求法,所以叫做修福,就有福報,如是因如是果,故曰福德。你不要錯把修福當修道,此兩者不同。修道離不開修福,但修福不包括修道,就像天可以包地,但是地不包天。真正的修行人是福慧雙修,而專門修福的人則淪為信徒。

 

聞後思維:你有沒有做到福慧雙修呢?

閱讀 1565 次數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