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識!一行三昧者,
「善知識!一行三昧者,」以一般佛教經典解釋,「一行」是專心一意,「三昧」就是「定」。要得定,就要一心一意修行。但六祖的解釋比較特殊:「一行」即一切的言行,講的就是你日常生活展現的一切的言行。而「一行」要從「三昧」來展現。「三昧」不是只有定,而是「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即定慧等持之意。
如果你只懂得解釋「一行三昧」這一個佛學名詞,卻不會用,那就很可惜,因為你沒有解行相應。你活著時用不到的,我都不講。解釋這個名詞不重要,重點在於你要悟它。很多禪宗公案讓人開悟是不講話的,你們很喜歡聽課就不太容易悟。人類最初沒有文字,只有形象符號,叫八卦,它有無限的內涵和想像空間,宇宙一切的道理就在那個符號當中。
在此,我要講兩個公案,第一個叫一指禪。我要講的不是那個手指被剁掉的小和尚,而是他的師父,即宋朝的俱胝禪師,他整天在道場打坐修行。有一天傍晚,外面下著毛毛雨,有一個比丘尼,叫實際,戴著斗笠,也沒有打招呼就走進禪堂。她看到俱胝禪師在坐禪,就在禪師的身旁繞三圈,之後便站在禪師面前。禪師問她:「你進禪堂為什麼不把斗笠脫下?」實際比丘尼說:「你講得有道理,我就脫下。」俱胝禪師不知道怎麼回答。實際比丘尼連續講三次:「你講得有道理,我就脫下斗笠。」他答不出來。比丘尼回頭就要走了。俱胝禪師很有禮貌,跟她說:「天色已晚,如果要走的話,何不留下來住一個晚上再走。」那位比丘尼又說:「你講得有道理,我就留下來。」他答不出來,比丘尼就走了。俱胝禪師就從蒲團上起來了,他覺得很慚愧,因為他答不出來。他把這個問題放在心中,醞釀很久,但是就是想不出來。
有一天,已開悟的天龍禪師來到他那裡。俱胝禪師便將與實際比丘尼與他對話的情形告訴了天龍禪師,請教他。天龍禪師聽完之後,就豎起一指,俱胝禪師當下開悟。當他開悟之後,從此凡是有人向他請法,他都豎起一指,別人真的有所領悟,就向他頂禮。這叫一指禪,沒有講話,就使人開悟了。你不要研究他為什麼會開悟,那沒有意義,那只是猜,只有當事者和當事者才能夠相應,其他人都不懂。
第二個公案叫一圓相,即六祖的弟子慧忠國師的故事。只要有人向慧忠國師請法,他就會在地上畫個圓圈,你要問的東西就在這個圓圈中。這有很深的意思,你看得懂就拿去用,看不懂就哈哈大笑,不知道他在幹什麼。
我畫一條線,你看它是「直」的,難怪六祖說「直心」;它是「平」的,所以你要「平常心」、「心平何勞持戒」;它可以無限地延伸,故「能生萬法」 ……這可以有無限的解釋。這樣,你悟道了嗎?你不悟,怎麼說也沒有意義;若悟了,你也不用跟我說,你就下台一鞠躬。你們不習慣不講話,難怪悟不了道。你們就是喜歡一直聽,一直解釋。
我再講一則公案:有一天,稽山章禪師到投子禪師的寺院掛單。出坡後,投子禪師很客氣地倒一杯水,跟章禪師說:「辛苦你了,喝一杯茶。」章禪師還沒喝,投子禪師便跟他說:「這是一杯茶。」章禪師回答:「這一杯茶森羅萬象。不要小看這一杯茶,什麼都有。」投子禪師說:「既然是森羅萬象,這一杯茶可不得了。要喝這一杯茶不是一般人。」章禪師聽了,馬上就把茶潑掉。投子禪師便說:「可惜!可惜!一杯茶!」章禪師說:「只是一杯茶而已。」投子禪師回答說:「但它卻森羅萬象!」倒一杯茶給你,是要讓你喝得下去,不是讓你猜測或戲論的。
聞後思惟:你能看到萬物皆在為你說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