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五, 01 一月 2021 19:28

暢談六祖壇經(436)了解生命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從上以來,」遠至三世諸佛,近至釋迦牟尼佛,「先立無念為宗、」因無念最重要。無念就是應用,以你的心來應用,心量的運用不可執著。無念不是沒有念頭,而是沒有妄念,即正念、淨念。妄念是有念,有念就有分別對待。

  「無相為體、」你面對世界的一切叫相,你不可執著。無相為法體,一切皆為法,故稱一切法。一切用一個法來代表,法體本來無相。實相即無相,無相即實相:你眼睛看到的現象,無論一切人事時地物包括你自己,請你不要執著,否則人生就苦不堪言。

  「無住為本。」生命的本質本來就是不執著的。無住為本性,你的自性本來無住,它「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故六祖說自性是諸法空寂。何以證明?自性是諸法空相,把一隻筆往上拋,它一定會掉下來。自性就像你看得到的空一樣,是無住的。但你偏偏體悟不了,無論好的壞的,所有的概念全部往內心抓,全部放進去,越放越多,放到苦不堪言。

  無念、無相、無住歸納起來是一個「無」字,參透了,你就能大徹大悟。「無」就是不要執著。但是,你偏偏是執著的,因為你根深蒂固的觀念就錯了,而且不只這一輩子錯,你已經錯很久了。你這口鍋已經堆積了很多油污,不是用洗潔精可以洗乾淨的。如何洗呢?不是用洗的,也不是扔掉,而是誤會一場,這叫頓悟。慢慢洗叫漸修,頓悟即根本沒有那口鍋,這並非不承認它,而是沒有那些油垢,即本來清淨。你若斷定有油垢,便是妄想執著,有無明和煩惱。

  你們要用《壇經》修行,就要懂這三個重要的概念,因為這談的就是你生命的狀態。你要先明白理論,接著去實踐,否則不見得會成為作用。「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不夠徹底,知識要通過實踐才能成為力量。很多人聽我講過三遍《六祖壇經》卻不會修,這是個人根器的問題。你若是老參,你應該把佛學的名詞摒棄;你是初學,我就用你聽得懂的話來形容。佛法之所以有難跟易,在於你是否了解它的精髓所在。學佛法只有一個重點,就是了解你的生命。連學校好幾年前都在推廣生命教育,當然學校談的生命跟佛教的有很大的落差,他們講的是愛惜此生的生命,而我們講的生命是亙古以來的概念。無論是過去或未來,如果你了解生命,你就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佇立在宇宙中,而不會恐懼、擔心、害怕。

  人大概分三種人,你要看看自己屬於哪一種人。第一種人是屬於追求成功的人。比如:我這一輩子活著有什麼價值和意義?我為我的家庭做了什麼?我對社會有沒有貢獻?很多人都活在這種狀態,也常常這樣問自己。這種人已經算不錯了。第二種人追求的是生活的質量,他注意生活的樂趣,要活出生活的品味,活在當下。成功的人不一定快樂。他雖然很平凡,過得很平淡,但他覺得人生本來就應該過得快快樂樂的。這種人比第一種人的心靈品質更好。

  第三種人與前二者不同,因為前二者對生命不太了解,他們不知道誰在快樂、成功,也不管生命是什麼狀態。不過,也許每個人都想管,想知道生命是什麼,但偏偏都無能為力。而第三種人想知道自己對生命了解、認知多少。他或者全然無知,或者略知一二,或者已經放棄探討生命,因為沒有人告訴他答案,或者他好像有答案,但只是看書而來的知識,不是答案。你不要以為看佛學、哲學或西方探討靈性的書,你就了解你的生命。

 

聞後思惟:你願意了解你的生命嗎?

 

閱讀 594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五, 02 七月 2021 21:46
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