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
父母對孩子的概念,到底是什麼概念?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概念:我們為孩子好。每個人都會把這句話掛在嘴上:「我做什麼事都是為你想、為你好。」你會讓你的孩子讀到哈佛或台大,讓他有好的工作,比如進金融體系。但是,你會答應他去打球,或去做一個你認為沒有出息、不能當飯吃的事嗎?你的孩子很優秀,他可能讀建中,讀清華,讀台大,或是已經讀到博士,但是他的興趣呢?
我們在談林書豪之前,首先應該讚歎他的父母。我們一般會說:「好了,你做什麼我不反對,我也支持你。」但你不見得願意付出行動陪他。你覺得自己已經很開明,但是你真的有支持孩子嗎?有時候你也抱著一種無可奈何的心態:「我阻止你,你也不快樂,那我就成全你。」你雖然成全他,但你也不見得能付出行動來支持他。林書豪的爸爸陪著他去練球,到球場去觀賽,去錄下所有的攝影,那是真正支持他的孩子,而非只是口中說:「我在精神上支持你。」以上種種,很多父母都做不到。因此,當你看事情時,你要懂得回歸回來,看自己到底有什麼體悟、領悟。同理,你要明白針對父母你應該怎麼講,針對孩子你又應該怎麼講,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依據他的條件來為他說法。
「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跟「慧」不盡相同,「智」乃明於事,「慧」為明於理。學佛法,一定要先從世間人的角度,對事情、現象很清楚,你才會處理事情。現在學佛的人就掉入一種陷阱,他對事相都不清楚。什麼叫對事相不清楚呢?孩子不聽話、跟另一半溝通不良、跟老闆相處不好、生意做不順、人際關係差……都是個事相,從這裡開始做。行出來都偏向於事相,你若是不懂這些事相,你也就不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
佛在《涅槃經》中曾講過:「世人只知文字,卻不知其理。」讀經典,要明白經典為什麼要這樣說,為什麼要這樣問。孔子的弟子樊遲問孔子何謂仁,孔子曰:「愛人」。按照白話文的翻譯,你會認為你懂了,但這樣有用嗎?你到底悟到了什麼?你要弄懂的是,孔子的弟子什麼都不問,就偏偏問子這個字,為什麼夫子會用這兩個字來回答他呢?為什麼夫子對其他學生的問題卻不這樣回答?它有很多的內涵,你讀經典時就是要去明白它更深的理。
假設你對佛法有一定的研究,你一定知道,佛剛教弟子時,都是教「無常、苦、空、無我」,懂了的人就可以開悟了。佛後來跟弟子這麼講:「你們學無常、苦、空、無我,卻不懂我的意思。你們是把常當成無常,把樂當成苦,把我當成無我。」即,佛說「無常、苦、空、無我」,你只知道它表面的意思,卻不知道佛之所以這麼教有更深的意思,就是要讓你悟到「常、樂、我、淨」。所以,你們不要只聽到表面的詞句,而是要去明白事、明白理,這樣才是有智慧。明白了事理,你事理都通達了,故能「智慧常明。」
聞後思惟:如何明白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