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作麼長
同一個道理,我每次講都可以不一樣。如果每次講都一樣,你還會來聽嗎?其實最難的是講不一樣。「對境心數起」就是一種隨緣。但是,其中的境,六祖並非一語帶過。他是指:你遇到任何的境界,你應該用你的智慧來應用和處理。故,此境雖然虛幻不實,但是它已經緣起了,這個現象既然已經起來了,你應該如何處理呢?這個概念,一般的修行人做不到。他為什麼會被別人笑是空談?因為他就是沒辦法。他是生活白癡,只懂談佛法,一般的事都不懂。
你不能一天到晚打坐、念佛、談空,談有,而遇到事情不會處理。這樣,你就會被人笑話,被人瞧不起,還讓人誤會佛教。門內門外都懂,你才會處理事情。世間和出世間的事,你都要會處理,即是「對境心數起」。
為什麼會「菩提作麼長」?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不管學不學佛的人,都是如此。智慧來自哪裡?我從三個角度來說。六祖說「般若從自性而起」,這是第一種概念。智慧當然是從你清淨的內在產生的。我再跟你講幾個概念:一,是來自於你的知識。你先不要講知識障礙或意識,因為那是你不會用。你還是要讀書,知識有什麼問題呢?二,是來自於你的實物經驗。三,依據佛陀所教的理論和方法。這三者結合,才是真正的般若。你的般若不能產生,因為很多東西你不懂。雖然你修行上有一定的層次,但是你不懂的就是不懂。比如,你電腦不懂就是不懂;你建築不會就是不會。只是你的學習能力很強,你只要學,很快,一下子你就會。
你過去有你的知識、經驗,你不可以否認,說它是沒有用的。它不是沒有用,而是你不會用。你說:「我明明會用。」可是用的時候,你會生起煩惱。有智慧的人,是會用卻不生起煩惱。這就是真正的關鍵。歸納起來,即:知識、經驗,加上佛陀所教導的理論和方法。你的智慧一定要經過六波羅蜜的考驗,否則就不是真正的智慧,而只是知識。你透過這些歷練,當然能「菩提作麼長」。
如果你想要教《壇經》,你就需要先讀《壇經》。讀完之後,你就有了《壇經》的知識。但是,六祖說「不取不捨」,你還需要去歷練一下。經過一番歷練,你有了經驗,但是你不是六祖,所以透過這樣的知識、經驗,你要下去實地參究。參究之後,你有了心得,就可以開始教書了。這時候,我叫一個同學去考驗你。他一考驗,你被考倒,就生氣不想講了。
如果透過實踐,你覺得你已經會講了。在講的過程中,你透過歷練,你已經在行佈施了。你很認真地行佈施,同學很認真地打瞌睡,你已經在持戒了。結果,你在講,別人跟你唱反調,你就要修忍辱。不管是幾個人來聽,不管颳風下雨,不管你自己身體好不好,你當老師的不可以缺課,這就是精進。越講,學生越來越少,你的內心也是不取一相,如如不動,你就是修禪定,就是你的心不被別人影響了。等到有一天,縱使都沒有人了,你講到最後開悟,我就恭喜你,你自己也擁有了般若。歷練一下,你就會知道。所以,你如果說準備好了,我們去游泳池,一腳把你踹下去,接下來就看你了。修行就是如此,不模淩兩可。不過,有時候跟你講很多,你又有壓力。
聞後思惟:你能經得起現實的考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