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四, 28 七月 2022 19:21

暢談六祖壇經(1181)迷悟深淺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聽一聽真理,你再觀照自己,你就會察覺到自己的想法相當不正常,故活得相當不正常。常言道:「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懂天理才能知人事,這是中國的哲理。天理與真理是息息相關的。懂天理即懂真理,懂真理後就應用於日常生活,對人、對事,故曰「明天理以推人事」。讀《壇經》亦如此,你懂了真理,就好好生活。否則,你學了滿腦子,都是蜘蛛網。你聽《壇經》,會覺得越聽越簡單,簡單到百姓日用而不知。即,你日常生活在用,但是你卻不知道那叫做什麼。那叫做心,差別在只于你有沒有智慧,是否用錯了。

  第七品題為「南頓北漸」,即是要談「頓悟與漸修」這一個自古以來學佛者爭論的話題。即,有的人認為沒有漸修是不可能頓悟的;有的人認為頓悟不見得要經過漸修。如果你學了佛法,你常常跟別人意見不同;或覺得你比較高,別人比較低;或是覺得你對,別人錯,那一定都是你的問題。

  學完佛之後,如果你的潛意識還是有這樣的心態,就代表你不如法,因為諸法平等,無有高下。你怎麼常常覺得別人學錯呢?你怎麼常常覺得別人學的是小乘、你是大乘?你是每天關在門中讀大乘經典,但是你的表現卻不相應。別人學小乘,每天都去度眾生,你卻說他是小乘。對道理不通的人,常常容易起爭論。你的心不平等,因為你的內心有差異。有差異,即是凡夫,即是迷。學對、學錯,看自己的內在就知道了。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要看你的人格、德行和心量,你無須問我。你為什麼這些方面還不夠呢?為什麼不能一下子就開了?為什麼心量要慢慢擴大?為什麼不能如同虛空一般呢?

  我們要來談頓悟和漸修最大的關鍵所在。法沒有問題,法就是真理,就是法則。真理沒有頓與漸的問題,談頓和漸,是針對人說的,而非針對法說的。比如,我講課,說深和淺,是針對人說的。如果我跟小學生講大學的課,對於他叫做深;我跟一個博士生講大學的課,對於他叫做淺。

  有的人聽了佛法,聽一輩子也不能領悟。但是,有的人聽一節課就有所領悟。問題出在哪裡呢?從緣起的角度,一個人一聽就懂,就代表他過去的因緣一直在接觸。緣起即因緣,鳩摩羅什翻作緣起,玄大師翻作因緣,只是譯法不一樣。就像六祖惠能,我們先不談他是不是菩薩轉世,但他過去一定聽過佛法,他已經薰陶很久,所以一聽到就契入。他到了客棧,一聽到客官誦《金剛經》,他就被觸動了。而很多人在五祖門下,聽五祖講經,卻仍是不懂。

  從因緣的角度來看是公平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每個人立足點也是公平的,佛性是平等的。若是論慧根,則沒有從立足點講。一個人根性比較利,因為他迷得比較淺;另一個人根性比較鈍,因為他迷得比較深。從原始的狀態是平等的,故大家是平等的。但問題是,在平等當中,就要問你,你過去的因緣是什麼,你接觸了什麼樣的因緣。比如,像音樂神童莫札特,只聽人家彈幾遍琴,他就會彈。從緣起的角度來談,他過去就有音樂的宿緣。六祖過去有修行的因緣,故一聽《壇經》就契入。而你聽《壇經》聽很久都聽不懂,因為你過去只有聽課的因緣,卻未進入修行。所以,從緣起的角度,這是無須爭論的。因緣成熟,什麼東西就成熟了。

聞後思惟:你為自己準備了什麼樣的因緣呢?

閱讀 483 次數
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