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四, 02 三月 2023 19:31

暢談六祖壇經(1327)願意付出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六祖壇經》每一段幾乎都是在講修行,無論你從哪一節課開始聽,其實每一個觀念都是貫通的。並非只聽一節課的人就不能領悟,而是你真的聽懂而去實踐了嗎?若是,你才能夠真的受益。否則,你就會一天過一天,一年過一年,一生過一生,一劫過一劫。這並不是聽多少的問題。

  我們的心就像鏡子,你的煩惱就像鏡中的影子。頓悟法門之所以能夠成立,之所以不容你懷疑,是因為你的知見不透徹,所以你常常聽得有道理,回去之後你就開始動搖,或是被權威人士或知名人士一說,你就動搖。頓悟的角度即是知道這個影子不是真的。你看到佛像一直在磕頭,或你拿一串念珠一直念,或你每天都拜懺,你到底在做什麼呢?

  我要講的是,一個沒有正見的人,不管怎麼折騰都只是徒勞,只是可以有一些福報。我不是否認那些行為,而是指你沒有正見,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你要懺悔,到底是誦哪一部比較有用?懺悔,就是從今之後做個好人,沒有比這更快的了。你牛脾氣,你就是死不認錯,你卻甘願在菩薩面前跪一天,只是跪起來之後,還是死不認錯。修行最忌諱自己騙自己。你如果不做,就睡不著。如果做了,做得很累,晚上就睡得很好,還以為這就是修行。

  你應該去明白你在做什麼。頓悟的概念,其實很直接了當,可你就是信不過。你所有的煩惱、心事,沒有一項是真的,你卻不相信。知幻,就不會再執著了,即覺,就即刻開悟。談到最究竟的,真的不離開心。就像五蘊沒有一蘊離開心,色蘊也是無法單獨的。但是眾生根器有差異,就像四念處,有的則四個都破才能夠悟,但有的生念處破了就全部破了。六祖不強調你修行的行為,因為重點就擺在於此。

  你們怕自己做不到,就是一種內在的障礙。願不願意與有能力與否不太一樣。比如,我願意從今隨緣助人,不再傷害任何一個人,這叫做願不願意。凡是你遇到困難,我都有能力幫你,這叫做能力。先願意,再學能力。你只要願意,當下就開悟。我曾經聽過一首歌,叫做《我願意》,是黃國倫作曲的,很多人將之當作情歌。其實,他說這不是情歌,而是在他生命當中遇到不如意的時候,他覺得很難過、傷心。他是基督徒,在向上帝在禱告的那一剎那,從內心生起一個概念:「我願意」。當你願意、甘願的那一剎那,當下你會開悟。開悟之後,再來學習講法,學習應以何身得度即化何身,去幫助其他人。

  先願意,能力慢慢培養,很單純,就是如此。比如,你愛你的家人,所以你就是要願意。你會問我:「為什麼要我願意?為什麼不要他們願意?」如果你還是這種腦袋,你聽《壇經》就沒辦法相應。快樂是你在快樂,你對他好是我快樂,他對我不好是他痛苦,你願意對他付出是你內心踏實,他不願意對你付出,其實他內在也不舒服。我們都是在問誰欠我多少,卻沒有問自己付出多少。如果全天下的人都欠你,那你最好,那代表你是觀世音菩薩。如果你欠天下的人,那就要被欠債集團追殺,欠那麼多,你走到哪裡都不好過。能付出是一種幸福,能幫助別人是一種快樂。讀了《壇經》,你知道佛心不難。我們應該開佛知見,不應該開眾生知見。

聞後思惟:你願意馬上改變自己嗎?

 

閱讀 362 次數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