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曰:明喻智慧,暗喻煩惱;
薛「簡曰:明喻智慧,暗喻煩惱;」聽他這麼講,你會覺得是對的,因為你的思維模式亦是如此,幾乎所有人都用這種概念來學佛。讀經典要參與,你就是當事者,薛簡就代表你。薛簡的這種概念已經算很優秀了,因為這並非信仰、迷信。你不要把佛教當成信仰或寄託或行善。父母就會教你行善,不需要釋迦牟尼佛教。所有智者的教導,要告訴你的,不外乎宇宙人生的真相。不過,當有人有這樣的想法,你不要動不動就指出他是不對的。這是他的層次、因緣與認知,即他願意真正去探討問題及原因。
你遇到問題,需要找一個答案;你很痛苦,需要找快樂;你迷,需要找一個悟;你沒有路,需要找一個出口。我們的概念都是如此,我們的腦袋都是相對的、邏輯的概念,這是意識,而非般若。如果從唯識論的角度,就會講得很複雜,要要教你如何轉識成智。什麼叫做意識?相對的就是意識。什麼叫智慧?什麼叫般若?離開相對就叫般若。如何叫轉識成智?從相對之中去離開相對。你如果要好好研究,要研究七八年。若將之當成學問研究,則可以研究一輩子。什麼都可以研究,問題是你要實用的。
我講一個題外話,來說文解字。「明」為何代表智慧?中國人的智慧很高,讓我覺得世間真的有聖人。光是講「明」這個字,講一輩子都講不完。「日」代表陽,「月」代表陰:白天有日光,晚上有月光。光,即光明。故釋迦牟尼佛眉間放光,或腳底放光,或胸中放光。在佛教,光代表一種很高很高的智慧。為什麼你沒有智慧?只要加一個字就好,「無」,即是無明,無明即是無知。不知道、不明白,你當然沒有智慧。你就像一個無知的孩子,故曰童蒙。
又者,「日」代表晝,「月」代表夜,即陰陽晝夜,講的就是變化,一切現象的變化。一個人若能夠了知一切現象的變化,他一定是一個智者。所以,從天地、日月、陰陽,再來談人事時地物,及一切林林總總。古人以自然界變化的法則來教真理。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在菩提樹下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一定有觀察宇宙人生一切林林總總的現象。很多人一開始學佛法就要學空,或要求個真心,但是不可以用空洞哲學的概念來談佛法。世間最現實的,不是一般人情世故,而是佛法,是真理,是真相。
明的相反即是「暗」,即是無明。因為無明,你才會生煩惱。若沒有無明,你根本無須談煩惱。有智慧與煩惱這回事嗎?有明與暗這一回事嗎?既然沒有,那為什麼會出現明暗、智慧與煩惱呢?只是方便說:因明,而說暗;因暗,來顯明,此即相待而起,即緣起。緣起的概念,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沒有明的概念,暗的概念不能成立,此滅故彼滅。你所有的概念都不可能離開這個法則。你不要背公式,而是,佛所講的法義,你要去觀:世間所有的一切,沒有一事一物離開此法則,這個真理才能成立。若有一事一物與此不相干,真理就不能成立。
聞後思惟:你能觀察到你被對立的概念所障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