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的第二種概念是: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即它不是同時的。這所涉及的是因與果的關係,故:「此」指的是因,「彼」指的是果。因果並非同時。當然,你講到最究竟則是同時,但是我們現在講的是緣起的現象。此生故彼生,因為有父母才有我,這不是同時的關係。
因緣的前三種概念,你自己要分清楚:它是從因果的角度來談的,還是從主客彼此的關係來談,還是談這個東西是如何組成的。因緣還有第四種概念:這一盆蘭花會影響到我們,這個冷氣會影響到蘭花,這個冷氣會影響到會館,會館會影響到館長,館長會影響到他的家人……這樣講下去,根本就講不完。這就是每一個因緣與每一個因緣的關係,即每一個事物與每一個事物的關係,彼此重重無盡的因緣,稱為無盡的緣起。
《華嚴經》就專門談這個概念,談四個境界: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何謂事事無礙?代表彼此相互依存的關係。比如,我們開車,車子中有四個人,其中一個同學講:「師父,我的身與心都不可以融合。」我說:「你這樣講其實也沒有錯,以凡夫界的角度,是不可以融合,是把身心分離的。」我們車上有四個人,你和我們三個人分割;我們四個人和外面的人分割;臺灣的人也和世界的人分割;有情的眾生與無情的眾生分割;地與天分割……這都是迷失的狀態。但是,以真理的實相並非如此,而是:你和我沒辦法分,因為我們互相依存。我跟任何人都有關係,我與法界都有關係。如果你能如此懂很深入的緣起,你看佛經,不管是什麼系統,除了名相不懂需要查,你會看到法義都是圍繞著這種概念在談的。
我們之所以迷失,有迷失的緣起;要開悟,也有開悟的緣起。你不懂緣起,你如何開悟?你要開悟之前,一定要先懂你是如何迷失的。要治好你的病之前,一定要知道病因。你不可以說:「師父,我莫名其妙就迷失了。」或:「師父,我一投胎就變凡夫了。」請你講清楚。如果你沒有時間,比如,下課你送我到捷運去坐火車,我沒時間和你講話,我只有五分鐘,我就會跟你講:「你是因為無明而迷失的。」但是,我們有五個小時相處的時間,我這麼講,你就會說:「廢話,我也懂。」我就不會跟你談這麼簡單的,因為我有的是時間,我會慢慢講給你聽。
你要問你自己,你會好好跟自己說嗎?先教自己,以後你就懂得教別人。所以,一開始是教自己,不是教別人;一開始是管好自己,不是管別人。你既是學生,也是老師,你要跟你自己教學相長。有人說:「打破砂鍋問到底。」我說:「這樣不究竟。因為沒有打者,也沒有鍋,也沒有破它的工具。」法看你如何講。如果你真的懂道理,你一定是個善於譬喻的人,你信手拈來都是譬喻。
談緣起的目的,就是要讓你悟到性空。所以,你要開悟,不是從性空下手,而是要從緣起下手。也有人從性空下手,但是這樣的人終究是少數。龍樹菩薩曰:「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兩者是同還是不同?不一不異。如果兩者是一樣的,你也不用修了,也不用悟了。
聞後思惟:如何以各種角度觀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