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性者,
「實性者,」即真實的本性,又稱真如本性。六祖曰:「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就是一種本能,是一種本來面目,即本來,即本自具足。所謂無二之性,無二就是沒有分別、對待,不是對立的。但是,世間的概念一定是相對的,有成就有敗,有興就有衰,有善就有惡。
學佛法一定不能學對立的。有人說:「所有的宗教都一樣,都是勸人為善。」此善並非真善。所有的宗教都勸人為善,所有的教化都叫我們去惡遷善,這個善是相對的。如果你的修行只是停留在這個概念,你是一個好人,但是你不會開悟。一般人都是這樣學。比如,你生病了,一生病之後,你覺得:「我業障深重,冤親債主就找到我了。我應該去求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希望我的病能夠痊癒。」以前你不念觀世音菩薩,現在一天念十萬句,念到最後沒有時間生病,一個月之後就好起來了。於是,你就會勸別人:「觀世音菩薩感應很好,你要來學佛,我就是最佳的見證。」很多學佛的人依舊是如此,都是這樣學的。
你以為你在學佛,但你們的腦袋都一樣,只是換個名詞而已。比如,現在比較不順,聽說誦《法華經》很好,你發願誦一百零八部。本來做任何事情都不順,越不順就越煩,因為發願要誦一百零八部,每次誦一部都要六七個小時,所以心比較不煩,誦一百零八部,結果越來越順:「《法華經》實在是不可思議,你們要來相信一佛乘的《法華經。》」佛法並非如此,這只是方便說。因為你在哭,才拿個糖給你吃。你沒辦法突破,所以先如此安頓你的心。其實,並非要你到處宣傳《法華經》不可思議,而是要你體悟其妙法。
你學完,可能會認為:「這個世間真辛苦,這是五濁惡世,為什麼我這一輩子都跟人在一起?我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你們不要這樣學,清淨的本性都沒有這些事情。無二,即是沒有這些事,它是清淨的,是一片光明的。故,六祖曰:「不思善不思惡。」你只要坐著,自己就開始生起分別。你全自動地分別,越分別,你的心越亂,你的內心越恐慌:「我是凡夫,我還沒開悟,我年紀又這麼大了,很快要死了,我到底該怎麼辦?」你修又修不來,又不能止息。
你不要怕,如果你知道你的本來面目,你就會滄海一聲笑。如果你不知道你的本來面目,你就會淹死在滄海,你會喊救命,苦不堪言。你現在活在十八界,活在外面的六塵,活在色身的六根,活在你意識的六識,根塵識都是如夢幻泡影。你現在亂,是因為識在亂。你現在照顧身體,是因為根身。你現在想要一切順利,那是外面的六塵。你在這裡下功夫,了不可得。六塵是變化的,六根是生滅的,六識是無常的,你害怕它做什麼?身心世界了不可得,你在這裡下功夫下錯了。你在這裡投資,那個股票一定是跌平板。你只要知道它不實在就可以。不要在身體投資,不要在意識心投資,你想要知道更多的心還是意識心,不要在外面的六塵投資,不要希望它能夠怎麼樣。
聞後思惟:如何瞭解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