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曰:「當處出生」,我這個身體是因緣生的,方便稱之為色身。以方便說,色身不是法身。所以,一定要先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身是法身,故接著又再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對於我這個物質,我當然不可以執著;我對我內在的精神,亦不可以執著。如此,我才能夠自在。只要我稍微一執著,就一定不自在,不管我執著的是物質還是精神。
物質與精神是同時的,當處生起,這個現象確實產生;隨處滅盡,並非等到現象消失,而是指當下。當它生起的那一剎那,當下就是空寂。自性本身就是空的,空與有不分前後,不可以拆開,有與空皆不可以執著。故,幻妄稱相,它表面上生起,叫做幻生;它表面上消失,叫做幻滅。比如,我很生氣,叫做幻生;我氣消了,叫做幻滅。生氣是什麼東西?生氣在哪裡?當因緣生,我為之安個假名叫做生氣;當因緣滅,我又為之安個假名叫氣消。故六祖曰:「緣生,實無生;緣滅,實無滅。」
你現在看到六祖惠能的相,你看到了,你的心就像鏡子,你看到他的相,心的鏡子就會出現這個相。當把這個相拿走,我又拿鬧鐘一出來,你心中的鏡子又出現鬧鐘。那麼,你心中的六祖惠能那個相去哪裡了?它從哪裡來?又往哪裡去?你不能說它從桌子來,又放在桌子上。如果它有,它應該在,但其實它現在又不在。你說在還是不在,又是兩邊了。因緣在,我說它在,但事實上它是不真實的。
如果你的心不空,你就沒辦法看電風扇見電風扇。你看桌子的時候,我問你電風扇去哪裡了。從此可以證明,你的心是空的。如果你心不空,它們應該是重疊的。故,物來則應,物去不留。你去觀察你的心,你會覺得太微妙了,你就知道如何去解釋了。
你常常被你的心迷得團團轉,因為你搞不清楚它到底是什麼狀況。這些相都是幻化不實在的,而《楞嚴經》又曰:「其性真為妙覺明體。」你要找佛性?何處不是佛性?佛性無須找,你當下體悟,即是親證。眾生皆有佛性,佛性都是本覺的,內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此即妙覺明體。
六祖舉的三科是五蘊、十二處及十八界。《楞嚴經》曰:「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虛妄有生即妄生,虛妄名滅即是妄滅。生非實在,滅亦如是。故,諸法實相,不生不滅。又:「殊不能知,」一般人不能知道,只知道:一個人走來走去,他有來有去,但不知道其本體。故,一般人容易看到現象作用而不能瞭解本體。又:「生滅去來,本如來藏,」本如來藏不生不滅,即是佛性。
難就難在於此。表面上有生有死,實際上悟到不生亦不死。《法華經》經中有一品藥王品,說有人誦這一品,不老不死無災無難亦無病,有人問我是真的還是假的。經文講的是實相,人們卻只看到表面的意思。《楞嚴經》曰:「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此即佛性之特性。常住即不來不去,妙明即清清楚楚。又曰:「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本來面目沒有來與去,沒有迷與悟,沒有生與死,你在其中了無所得。是迷還是悟?仁者自心自起分別,本來沒有那些事。
聞後思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體會色即是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