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起思量,即是轉識。
「若起思量,」即用第七意識,就是起心動念。此處說「若起思量」,之前六祖又講「莫思量」,到底要不要思量?六祖講偈時又講「對境心數起」,講來講去談一個問題:心本來就有作用,不是作用不對,而是你的作用錯了。眾生心有作用,佛心也有作用,重點不在於心有作用。你不要害怕你的心,心產生的作用是迷還是悟才是重點。
「若起思量」即一念生起,你就轉變你內在意識的種子。禪宗有一個很重要的重點:一念無生。不管你修什麼,你要開悟見性,都要契入這一句話。一念,即是妄念;一念無生,就是妄念不生。不念不生不是沒有念,而是妄念不生,覺性不滅,即六祖所言的「無念為宗」。六祖講過一個方法:「屏息諸緣,勿生一念。」這就是一念無生。但是,這個方法你們都不會用,因為大部份人的妄念都止息不了。你做不到,就要自己想辦法。你們不可以總是要我告訴你們,你至少也要坐在家中想三年辦法。
「即是轉識。」你迷,就是將你本來般若智慧變成了意識。你產生不了般若,都是意識形態。悟的人則是將意識轉成智慧,那是轉識成智。無論是迷=是悟,自性皆含藏萬法,區別在於你的作用是轉對還是轉錯。眾生有十八界,佛也有十八界,關鍵是你如何去展現它,因為一切都是從自性而出。
大部份人沒有辦法轉識成識,但從公案中可見,有人卻有辦法。有一位元同學,認識我二十年了。他剛認識我時,就對我講:「出家也不錯。」至今二十年過去了,他還是沒有出家。在公案中,獵人看到禪師,聽完禪師兩三句話,他就出家了。他從未上過佛法概論或初級班、高級班,因為他有體悟。還有一個殺豬的人,一聽到人家開示,當下就頓悟成佛,後來才有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說。
有的人一念就相應,陳惠明即是如此。從《壇經》來看,他未遇到六祖之前,應該也修得不怎麼樣。但是,他為什麼能夠聽六祖一講,當下萬緣就放下呢?難道是他追得很累了?你這一輩子追得不夠累嗎?你為誰辛苦為誰忙,不斷追逐六塵,也已經很累了。你表面累,但是你內在卻不累,因為你內在的欲望還是蠢蠢欲動。我們的累只是表面,那是暫時的,我們都是打不死的蟑螂。
在六祖的時代,或六祖之後,一直到臨際禪師,假如你的根器不錯,那沒問題。否則,禪師就要用他的霹靂手段讓你開悟。公案有很多手段,最常用的是:你想問他話,他就把你的嘴巴堵住。問也不是,不問也不是。你開口,他打你;你不開口,他也打你。他為什麼要棒喝?這就是「一念不生」這句話。叫你屏息諸緣,你沒辦法,禪師就用這樣的手段,讓你在那個剎那妄念止息。有些人就是這樣開悟的。還有人不是棒喝開悟的,而是走路不小心跌倒開悟的。
問題是,跟你講破了沒有用。這樣的教法,不適用於現在的人。而且,你們太聰明,已經知道接下來要發生什麼事。你們會記恨在心,當你被打的那一剎那,嗔心馬上會現前。這個手段,根器好的才能使用,根器不好的則不能使用。你們不要誤導我,說你們可以打、可以罵。誰可以罵?我以後如果化裝成同學來打你,看你會怎麼樣。重點不在於打你,而是你如何契入。
聞後思惟:你願意從此息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