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
你不要以自己的概念解讀名相。一念不生是什麼狀態,做到了,你自然會知道。你不要探討:「一念不生,不知道是有念還是無念?」或:「師父,你不是說這個念不用止息嗎?」你唯有契入,不要解釋,不要猜。你一直希望我講得更清楚一點,但我只是解釋而已。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麼,是有念還是無念?一念不生,就是叫你止息妄想執著,與你的清淨心相應。念念清淨,即為念真如,念念都沒有妄想執著。自性沒有問題,你若能一念不生,才是轉識成智。一般人沒辦法,他遇到境界起思量,就是意識形態的種子起思量。
「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六祖與一般的講法不同。一般認為,因根塵接觸才產生識,才產生觸、受。而六祖所講的,是由內而外的意思。世間的概念不離開根塵識。一般人談的是事情,即遇到什麼事情。聖者亦談事情,因為理事要圓融。只是,凡夫執著事情,因為他不明白事情是緣起的;而聖者明白事情的緣起當下就是空。
若你不是利根,你至少也要明白事情都會過去,這個法則是不會變的。事情即佛經所講的六塵的境界。你接觸到事情,就是你的感官系統、你的六根去接觸它。比如,你的眼睛看到什麼,在佛法中稱為色;你的耳朵聽到什麼;你在想什麼。會修行的人最好專修一根,一根通了,六根自然會通。
六根歸納起來就是心,六根清淨即是心清淨,故禪宗只談心。問題是,你若不是利根,沒辦法全方位,你最好從一根下手,尤其是眼根與耳根。你最容易感受到的,就是眼睛看到什麼,及耳朵聽到什麼。你只要看到就抓狂,你聽到就要找人算帳。你每天都在看電視、報紙或雜誌,至少也會看人,使用頻率很高。耳朵的使用頻率比眼睛更高,因為眼睛看不到後面,而耳朵卻都能聽到。而且,二十四小時都有聲音,不管是什麼聲音。
我們能接受蟲鳴鳥叫的聲音,卻接受不了青蛙叫的聲音。有一次,有個同學去住民宿,他說那裡好吵,因為有青蛙的叫聲。其實,青蛙也屬於蟲鳴鳥叫,但有的人就是受不了,尤其是都市人。你聽樹上的鳥叫不會煩,但是麻雀太多了,你也有可能會煩。我們最受不了的是噪音還是不喜歡聽的話?其實都受不了。比如,馬路在施工,隔壁開卡拉OK在唱歌,或鄰居在唱歌仔戲和木偶戲,你都受不了。這些聲音,統稱為雜音或噪音。還有我們不喜歡聽的聲音,所謂忠言逆耳。
色與聲,讓你感覺最深刻的就是聲音。《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擺在最後是有道理的,因為你時時刻刻都感受得到。眼睛見,你要看得比較強烈,你才會感覺到有反應。你在家中喝下午茶,風在吹,雲在飄,流水在流,你以為自己修得很好。除非看到有人發生車禍,呯地一聲,你才有反應。沒有事,你怎麼修?
耳根則不同,二十四小時都有聲音,時時刻刻你都聽到。你為什麼不能接受逆耳,為什麼要順耳?你為什麼不能接受噪音,一定要接受你認為好聽的聲音?難道聲音有罪嗎?難道小鳥有功、青蛙有罪?你可以很明顯地看到,聲音就是聲音,把心靜下來,你就能察覺到,聲音沒有罪過、沒有好壞。別人讚歎你,你可以接受。為什麼別人批評你,你卻不能接受?那也是聲音而已。我講的不是聲音的內容,而是指它是個聲音。
你很美,是聲音;你很醜,是聲音;這個人很善良,是聲音;這個人很奸詐,還是聲音。聲音只是聲音。所以,聲音沒問題,你的耳朵也沒問題,修不是在此處修。有問題的是,當你看到這個現象,當你聽到什麼聲音,你的內心會產生不同的看法,是你的看法出了問題。
聞後思惟:聽聲音,你能看到你的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