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口意三字很難,首先,身要勤。如果有人問一位父母:「你的孩子怎麼樣?」他會說:「我的孩子很勤奮,很認真。」一般的形容詞都是好的。同理,我們問同參道友修行如何,人們也會回答:「他很精進。」
勤,一般都是與好的相應。如果你要玩文字遊戲,在佛法中就有「四正勤」之說,勤就是正勤。勤是正向、正面、善良的。其實,精進就有這個意思,即止惡修善,不是時間的問題,而是品質的問題。你們修行,如果不符合勤,就不可能會開悟。
任何東西都需要經營,包括幸福、快樂、富裕及開悟。你沒有學,就不符合勤。但是,你不能動不動說你不會。比如,你問:「師父,怎麼修行?」「師父,怎麼觀察自己?」「師父,怎麼察覺到自己的煩惱?」你不會,其實是你懶惰,是你的內在有問題。缺乏「勤」字,你一事無成。行為之勤,該學習的就當學習,此為理論;該做的當去做,此為實踐。當配偶相互報怨,或者有人問修行時,我都會反問他們:「你平常都在做什麼?」
口要善。善,用講好話來形容不夠準確。善即善巧,要有很高的智慧,比勤更難。很多修行人不太注意口善,他們認為:「反正自己靜靜修行就好了。」比如,你去寺院參加禪七或佛七,會被要求禁語,不要講話。如果你本來就不愛講話和不懂得講話,禁語對於你而言很容易,師父還以為你修得很好。我們有這樣的同學,他上班,甚至一天講不到三分鐘的話。禁語對於他而言,一點問題都沒有。所以,不是講與不講的問題,而是講話要能夠善巧。
關於講話的課,我講三天三夜都講不完。我對此有很深的心得。我觀察過很多人,很少人會講話。我指的不是口才好,或口若懸河,或知識學問很高。而是,因為你懂對方,你講出來的每一句話:第一,你知道他的苦;第二,知道他的需求;第三,知道他的問題癥結。比如,我看到同學,我不要隨便浪費他的生命,否則我也浪費我的生命。你跟他講一些無聊的話,是因為你沒有體會過如何好好講話,你沒有察覺到講話的重要性,也不知道人活著為什麼要研究講話:「我又不當演說家,我又不當推銷員,我又不當政治家,我幹嗎研究講話?」六祖之所以談講話,是因為所有問題都是從講話來的。你說:「師父,所有問題不是觀念嗎?」確實如此,但觀念要透過講話,想法要透過表達,講話即是你內心的表達。
我表面在談講話,其實是要你懂對方。一般比較有聰明才智的人,他講話都是吻合對方的興趣,叫做投其所好,這是世間法。做生意亦是如此。但是,我所謂的善巧,並非要去利用別人,在他身上得到利益,而是我應該如何幫助他。很多生意人很會講話,他是想盡辦法要獲利,這與善巧的內涵是不同的。
對於失意的人,應該講鼓勵的話;對受傷的人,要講安慰的話;對迷的人,講啟發性的話;對悟的人,你程度比他高,要講提升的話,如果你還未悟,則要講請教的話。一般人都不研究自己要講什麼話,而只是亂講。比如,假如有人往生,就只會說節哀,其它話都講不出來。你若沒有內涵,就如乾毛巾擠不出水。比如,對待你的家人,你有用心嗎?你有研究要和你的孩子講什麼話嗎?
講話也是修行。你不能說:「我現在的重點是要覺悟,等我覺悟後,再來學習講話度眾生。」你們很容易將自覺覺他分成二段式,其實佛法是不二之法。你講話,既可以自覺,也可以覺他,因為這是口。《十善業道經》講的就是身口意。佛只是大略跟你講,你應該千變萬化。比如,佛說不要殺盜淫,其實並不止這麼多。內涵你懂了,你就要去應用。你有不同的體悟,你表現出來的就是與別人不一樣。
聞後思惟:你能時時啟發他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