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相因,生中道義。汝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雲:明是因,暗是緣,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應。餘問悉皆如此。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迭相教授,勿失宗旨。
「二道相因,」兩邊都不要執著。不要高談闊論,不要爭凡與聖,故禪宗曰:「但盡凡情,不求聖解。」凡聖不是他的重點,而在於他自己執不執著。我們自己很執著,卻想要由凡入聖,還要討論位階:小乘有三賢,一直到四果;大乘有大乘的三賢,一直到十地。但是,我只是要你先不要執著。你心只要不執著就止息了。否則,你拼命學,你學錯了。你的重點不要擺在凡與聖。任何的名詞概念都彼此互為因緣,但是都彼此不執著。「生中道義,」中道不是中間,而是不執著。
「汝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會的人,以此類推。假「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雲:明是因,暗是緣,」因與緣就是因為、所以。有人問什麼是暗,你就回答:「就是因為有明,所以才有暗這個名相。」所有的問題都如此回答。比如,何為煩惱?菩提是因,所以才有煩惱這個假名。眾生就是有菩提的因,所以才有煩惱的障礙。「明沒即暗;」先把因緣的對待講出來,接著講它們的關係,光明消失了就是黑暗。
「明沒即暗;」先把因緣的對待講出來,接著講它們的關係:光明消失了就是黑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這個法則已經很清楚了。
「明是因,」就是主因,「暗是緣。」就是條件。「因」是因為,「緣」是所以,因為有個明,所以才有個暗,這樣就很好懂。明跟暗是什麼關係?當明消失了,就是暗。接著,「以明顯暗,」就好像以白天來突顯晚上;「以暗顯明。」用晚上來突顯白天。晚上跟白天合起來叫一天,不可以叫半天,也不可以叫兩天,晝夜才叫做一天。晝的概念從夜來,夜的概念從晝來,你不要抓著晝不放,也不要抓著夜不放。
晝夜原則上是因緣而來的,從名相是因緣而來,從現象也是因緣而來。從現象說,比如白天是陰衰陽盛,晝就產生了;夜就是陰盛陽衰,這是因緣。從名相來講?因為有這個名詞,所以才有那個名詞,所以它們互為因緣。套一個簡單的公式,何名為暗?比如,什麼叫做病?或什麼叫迷?或什麼叫凡?什麼叫聖?我們用迷的概念來談,如果有人問你什麼叫迷,你就回答因為有悟的概念,所以才有迷的人。當自性被掩蓋了,即是迷的人;當自性顯現的時候,即是悟的人。以悟來顯迷,以迷來突顯悟。你要加以應用,加以理解。你會說六祖為什麼要繞口令?就像《金剛經》一樣,講「什麼非什麼又名什麼」,講來講去,就是不要執著。你看了這一段之後,再去讀《金剛經》,會更有心得。
「來去相因,」此即緣起的法則: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這就是緣起,佛法就是緣起論。你要講「中道」,一定要講緣起。
「成中道義。」中道不是中間,亦非折中,而是對任何的概念,善惡、正邪都不執著。對邪人要講正,對正人,正邪都應該拋掉。「餘問悉皆如此。」你日常生活應當練習,看看自己是否能夠回答得很順。但是,你要知道其內涵,不要回答得很死板。但是,你不要講到最後,自己都亂掉了。
六祖圓寂之後,「汝等於後」到各方「傳法,依此」方式,輾轉一代傳一代,「迭相教授,勿失宗旨。」
有人問我,什麼叫做一乘佛法?我回答:「都好。」一切都好是你體悟的意境,但是你要有妙智慧。當你在安慰別人、鼓勵別人、啟發別人時,事項有千百萬種,是不一樣的,你要依你領悟的道理去產生妙用。依不同的事,你就要用不同的答案。什麼答案最好?對方受用,才是好答案,因此沒有標準答案。
聞後思惟:如何不執著相對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