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大乘的,幾乎百分之九十九都可以體認緣起的概念,因為這是佛所說的根本佛法。但最大的關鍵在於,他們認為:「佛性不是緣起,其它的都是緣起,都是佛性所變現出來的。佛性是真實的,其它都不真實。」有人認為法性就是佛性,也認為空中有不空。而龍樹菩薩所講的道理並非如此,他從頭至尾都講:「一切法畢竟空。」《般若經》講得很清楚,你不可以執著法相,亦不可以執著法性。你會問我:「師父,為什麼佛會說眾生皆有佛性呢?」有一個婆羅門,有一天看到世尊,他就跟世尊說:「世尊,我好喜歡你,因為你的法相是這麼莊嚴,而且你這麼會講法。但是,有一點我不喜歡你。」世尊問:「你哪一點不喜歡我?」他說:「世尊,因為你說無我,所以我不喜歡你。」世尊就笑笑跟他講:「我也說有啊!」婆羅門:「有什麼?」世尊就說:「我也說人人都有如來藏。」婆羅門聽了很歡喜,就皈依了世尊。說一切法畢竟空、無我,一般人無法接受,他會馬上問你:「如果無我,誰在修行?修行做什麼?誰在輪迴?誰在造業?」但《般若經》常常講:「沒有作者,沒有受者。」不過,並非沒有因果。有很多人對《般若經》誤解,所以他們會批評龍樹菩薩講的是不了義。緣起性空很難懂,就像那一天,有一個很久不見的同學問我:「師父,你在講什麼?」我說:「我在講《金剛經》。」他說:「等你講更深的,我再過來聽。」聽他這麼講,我就知道他是外行人。講《金剛經》一定要懂《中論》,但只有內行的人才會聽得懂。你學這麼多名相,沒有一個真懂的,否則你就應該開悟了。沒有覺悟的人很害怕沒有立足點,沒辦法接受無我的概念。如果一切法畢竟空,如果諸法無我,就沒有立足點。既然無我,修與不修、生死與涅盤與我何關?我剛講佛法時談到這個概念,剛好台下有其它宗教的,他說:「你說人沒有靈魂。」就很生氣地離開了。我還沒解釋,他聽我這麼說就受不了了。
眾生不瞭解空義,小乘的經典偏重無我,大乘經典偏重空,其實內涵是一樣的。因為不懂,所以害怕。世尊因此為那個婆羅門安立一個假名:「你有如來藏。」讓他更放心,讓他的心更安住,他才願意好好跟世尊學。你很執著,空就是要破你的執著。以唯識家而言,就是俱生我執;以般若學家而言,就是自性妄執;以凡夫而立,就是「我」。其實內涵都一樣,即你對你的生命有一個很深的執著。我講的禪比較偏向于空宗,但我也依情形跟有的人講有。如果你從頭至尾聽我的課,你會覺得:「師父,你怎麼自相矛盾?」如果你這樣學佛法,你一定是自尋煩惱。你把大藏經拿來看,空宗理論基礎、有宗理論基礎和心宗理論基礎你都找得到。心宗的理論基礎是最少的,大部份在祖師的語錄中體現。結論就是,如果一個人說法相是虛幻的,法性是真實的,我也不反對,有時候我也會這樣說,那是權說。權巧說,就是不了義。連法性都是假名施設,我謂之為了義,這才符合一切法畢竟空,隨順世間立假名。這三宗,你看你自己要專哪一宗。讀經典,如果時間不夠,按理應該先讀《中論》,再讀《金剛經》,最後才讀《六祖壇經》。如果你有更多的時間,你就要讀《大智度論》,之後再讀《大般若經》。我們中國人的觀念比較偏重於經,因為我們認為經是佛說的,論是祖師、菩薩講的。所以,講經的法師大部份都講經,講論的很少。但是,以學習的方式,應該先學論再學經。
聞後思惟:你對佛性是如何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