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一, 27 十一月 2023 15:02

暢談六祖壇经(1501)先凈己心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偈曰: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師複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

  「偈曰:」
  「吾本來茲土」,達摩大師本來是太子,他悟道也很早。他的老師交待他何時才能來中國,他就等待因緣。等了很久才到達中國,卻遇到了梁武帝,後又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他一生都在等待,比六祖等待的時候還久。

  「傳法救迷情」,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比較偏向於心。有詩雲:「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達摩祖師帶來一部《楞伽經》,但他度人時直接以心傳心。傳頓教法門,即佛之心印或禪法。達摩祖師來到中國時,佛法已經傳到中國了,可惜當時開悟見性的人少之又少,因為很多人都把它當成學問在探討,或只停留在修身養性,實在是很可惜。所以達摩祖師來到中國,還有人要害他,只是他功夫太好了,所以怎麼害他都害不死,這就是一種示現。

  「一花開五葉」,一花指達摩祖師本人,五葉是二祖至六祖。

  「結果自然成」,禪宗因為這樣的法脈相承,一直到六祖自然興盛。第一,指達摩祖師的任務完成;第二,指由六祖大師來開花結果,讓佛法興盛。中國佛法之所以興盛,當然要歸功很多人,但是,後人共推影響力最大的莫過於六祖。假設六祖沒有展現這樣的禪法,沒有把禪跟生活融合在一起,中國讀書人是不能信服的。

  達摩祖師預言未來會怎麼樣。開悟見性之人不但知過去,也知未來,實在是不可思議。其實,你也有這種能力。比如,有時候你心很亂,你可能沒有想到什麼。但如果心靜下來,你就會想到一些事情。你的心越靜,想的範圍就越廣。如果你真正能達到徹底清淨,你知道你的能力嗎?所以,你一定要相信你有佛性,只是你的心淨不下來,佛性被障礙住了。

  六祖大「師複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凈心」是聽法很重要的訣竅。聽法不能受益:一,你的心沒有歸零;二,你的心沒有靜下來。回歸心的目的就是淨化你的心,心沒有淨,就不是修行。比如,你敲木魚、誦經,但是你在做這件事時心沒有淨,就不是修行。同理,你念阿彌陀佛,你跪在佛前拜八十八佛,無論多少時間,只要你的心沒有淨,你都不是修行。簡而言之,那些都只是修行的形式。

  你心沒有淨下來,你所做的都不是修行,只不過是結個佛緣。如果你的心能夠淨下來,你所做的事,不管什麼事,都統稱為修行。比如,我在外面散步,我的心能淨下來,那就是修行。你在喝茶,能夠淨化你的心,就是修行。

  很多人做了一輩子,所做的都是修行的形式。譬如,有的師父在趕經懺,是不是修行要問他的內在。在誦經、做佛事時,如果他的內心是清淨的,他就是在修行,否則就不是。所以,無論你修任何法門,或你跟那位師父學,只要你心清淨即修行,心不清淨就不是修行。

  心如何清淨?執著就不清淨,染著就不清淨。離開執著,離開染著,離開那些境界,心才能夠清淨,故曰「心淨即佛土淨」。你要真正達到那個境界,否則你還是找個好環境修行,就像你要找個好學校、好老師、好同學、好師父修行。你的程度不夠,外面的境界對你是有影響的。

  「聽吾說法。」六祖慈悲,你把心淨下來,聽法才會受益。一樣的道理,上根利智的人,法師還未開口,他就開悟了。因為法師還沒有說,他就萬緣放下,當然就開悟了。所以釋迦牟尼佛還沒有說法,迦葉尊者就相應了,不用說就懂了。

聞後思惟:如何才能凈心呢?

 

閱讀 366 次數
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