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讀《壇經》,對於佛性與自性的概念有所誤解,以為佛性與自性是真實的。六祖講過「說是一物即不中」,佛性什麼都不是,只是假名為佛性,假名為真如。你如果認識自己,能夠完全瞭解自己,就再也不會誤會自己。否則,你會誤會自己在受苦,誤會自己吃虧,誤會自己在生死輪回。你就是有一個自己,才有一個苦樂對待的問題,才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你若明白在五蘊中找不到一個實有的「我」存在,你才瞭解你這個眾生。找不到,不是斷滅,你活生生地坐在這裡,在哭,在笑。比如,你要清楚地看到水中的月亮,你確實看到月亮,但那個月亮確實就是不實在。這不需要參考書,也不用跑來問我,你自己看就可以了。你照鏡子亦是如此,鏡中確實可以看到那個影像,但是那個影像確實不是真的。
學佛,不是只有一直看書、看文字,而不能在生活之中看到。生活的一切,觸目皆是道,你隨時都可以看得到。如果你承認水中月看得到即不是真實的,你也承認鏡子中的影像亦非真實,你看得到我,但是我也不是真實的,我雖然可以看得到你,你也不是真實的。如此地確認,你就能漸漸認識「我」這個眾生,就能確實地知道一切眾生皆是眾緣所生。
念《金剛經》時,當你念到「一切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如果你沒有感覺,你就念:「緣起如夢,緣起如幻,緣起如泡影,緣起如露,緣起如電」。一切皆是緣起,所以才會有夢幻泡影露電。之所以講這些譬喻,就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看得到。你悟道,就是好好生活,在生活中看到。
你不是知道如夢,而是要看到自己在夢。如果你沒看到你在做夢,你就不可能醒過來。如何看到現在在做夢?早上的你已經不在了,下課之後的你也已經不存在,剎那片刻你都不存在。夢的現象如此地明顯,難道你看不到嗎?為什麼說過去、現在、未來?因為根本找不到一個「我」,不知道「我」在哪一個時空背景,只是不斷地緣起,不斷地剎那變化。
如果你會這樣看,你就不會執著。比如,聽說有手機就可以記錄一天走幾步,你會執著你走幾步嗎?你會執著第一步嗎?你會執著哪一步?每一步就像人生,人生就是人的一生,就像一條河流。你說你要住在哪一個流段?你沒有這樣觀,就沒辦法感覺到人生如夢的狀態。每一步,你確實有走,但任何一步確實都過去了。每一步都是如此,我每一個呼吸都是如此。我的身心意展現出來,六根面對六塵的境界盡是如此,所以我應該不住色、不住香味觸法。
認識你這個眾生,認識到底,就能夠知道佛性。原來是如此!所以,我不執著我自己,但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不執著你,但是我會善待你;我不執著萬物,但是我能厚德載物。身心世界都不執著,但卻會善待自己、善待別人、善待一切萬物。這就不離開中道。你所做、所講的,離開了中道,你一定講不圓滿,你一定正見不夠。人生不要太過急躁,好好看,看花的時候好好看,賞月的時候好好賞,吹風的時候好好吹,你就很容易悟道。
你不可以看到蘭花悟道,回頭看到一個人卻沒辦法悟。悟道之後,要將所有道理一以貫之,放諸天下皆准,沒有離開這個法則,沒有離開這個道理,再也不懷疑了。接下來,好好生活,這就是修行;接下來,好好學習,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再好好善待別人,就是行菩薩道。
聞後思惟:如何在生活中看到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