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最主要的關係在於心,主因就在於心,重點是要講一個概念:心上的障礙,唯識所講的種子。等到引導清楚,大家慢慢能夠接受這個概念了,接下來就有兩種講法:一,這就是你的本來面目,或這個叫做真心,或這叫做如來藏;二,比較含蓄的說法,此心亦不可以執著,那麼,這是有還是沒有?其實他不太敢碰觸這個議題,因為對於這個議題,一般人是很難以自圓其說的。雖然恢復本來面目,雖然息妄顯真,此真亦不可以執著。如果你不懂,你沒辦法很明確,你就這樣講。
問題在於,這一顆心在,我可以承認,因為你的重點是要先去除這些障礙。去除障礙是有程度之分的,故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真正的關鍵在於,你對於這個概念是否徹底,你是否能夠破除,這就牽涉到各人所說的,你是聽到如來藏的思想,還是阿賴耶識的思想,還是般若的思想,還是《阿含經》的思想,這與你的思想是有關係的,接著與你最後的親證也是有關係的。所以,你要勇敢一點,我們尊重各家的說法,問題在於你自己要去親證。
各家的說法,我們不要一開始就分辨,因為它是有其道理的,這就是因緣。除非大家程度都很高,否則,如果你一開始就把它擦掉,就有可能讓別人掉入無因無果的概念。《般若經》常用空義,但是真藏唯心的思想常用自性、佛性、真如、本性,好像有個東西給你。問題在於,你把《壇經》讀透,後面你就能懂。
現象一定是有差別的,所以六祖遇到五祖就講:「人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虛空有十方,十方就是現象,但卻是虛空。現象的差別你要懂,你不可以漠不關心,只是叫你不執著,你要「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有些學佛的人,之所以不懂世間法,就是因為不懂得現象。比如,夫妻為什麼一直吵架?這些概念你要懂,你要用心去觀察這些現象。
用心和境界,即是六祖所言之「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清淨是不需要你修的,問題在於,因為你的心在折磨自己,所以你不得清淨。我們對沒有興趣的話、對不喜歡的人自然不用心,我們對沒有關係的人事時地物自然不用心,所以你根本沒有資格說你用心。你不懂緣起,它就跟你沒關係,其實每一法都跟你有關係。一個陌生人會莫名其妙跟你聊天嗎?什麼是有興趣的話題?什麼是沒興趣的話題?縱使一個人講的是邪法,你也要聽聽看,到底是什麼邪,問題何在,為什麼會如此。
與任何人講話,我都很用心,不管他是什麼人。這是我的習慣。我在上課,我的眼睛一直在看你們。所以,你們聽懂與否,我都知道,因為你們的表情我看得很清楚。我講課,跟你們呼吸是一樣的,是同步進行的。但是,有很多老師連顧自己都來不及了,就不會再看你們。我不是埋頭若幹,而是看看你們眼神,如果你們看不懂,我再補充,如果有一點不認同,那我就來請教你。你聽我的課,越聽頭越低,大概就是我說中你的要害了。
聞後思惟:你有細心觀察現象的緣起緣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