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釋律—律有三種名稱。一、毘尼。二、尸羅。三、波羅提木叉。毘尼即是法,指教法,尸羅即是清涼,指戒行,波羅提木叉即是別別解脫,指果德。就是教、行、果的次第。「律」為生活規約,偏於團體;「戒」為道德規約,偏於個人。
三、釋戒—戒有四種意義。一、戒法。二、戒體。三、戒行。四、戒相。靈芝律師說:「聖人制教名法、納法成業名體、依體起護名行、為行有儀名相。…未受名法,受已名體。」
四、大乘戒—菩薩戒有三聚淨戒。一、攝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攝眾生戒。攝律儀戒,即是斷一切惡;
攝善法戒,即是修一切善;攝眾生戒,即是度一切眾。
五、戒之權宜—《五分律》云:「雖我所制,於餘方不為清淨者,則不應用;雖非我所制,於餘方必應行者,
皆不得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