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五, 19 十月 2007 03:46

達摩祖師生平(7) 93.05.31

作者  釋達觀

 

時至勿傳

至吾滅後二百年,衣止不傳,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潛符密證,千萬有餘。

要解:
不在衣缽,重在傳法。知道佛法的人多,能修行的少;講經說法的人多,能通達義理的少。雖是 如此,但暗自潛修,密證佛法者,亦不在少數。

來此目的

汝當闡揚,勿輕未悟;一念迴機,便同本得。聽吾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要解:凡聖一體,勿輕未悟!來東目的,傳法度眾,由此因緣,其果自成。

授楞伽經

師又曰:「吾有《楞伽經》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眾生開示悟入。吾自到此,凡五度中毒,我常自出而試之,置石石裂,緣吾本離南印來此東土,見赤縣神州有大乘氣象,遂踰海越漠,為法求人。際會未諧,如愚若訥。今得汝傳授,吾意已終。」

要解:
一、楞伽經:本經宣說世界萬有皆由心所造,吾人認識作用之對象不在外界而在內心。係結合如來藏思想與唯識阿賴耶識思想,為代表印度後期大乘佛教思想之經典,其成立年代約於西元四百年前後。全經一再強調,迷的根源乃在於無始以來之習氣及未能了知諸法乃自心之顯現,故若能徹悟意識之本性,捨離能取、所取之對立,則可臻於無所分別之世界。

二、開示悟入:「開」,開發之意;即破除眾生之無明,開如來藏,見實相之理。「示」,顯示之意;惑障既除則知見體顯,法界萬德顯示分明。「悟」,證悟之意;障除體顯後,則事(現象)、理(本體)融通而有所悟。「入」,證入之意;謂事理既已融通,則可自在無礙,證入智慧海。依《法華經》卷
一方便品載,諸佛為一大事因緣而出現世間,即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出現於世間。

數度遇害

時魏氏奉釋,禪俊如林,光統律師、流支三藏者,乃僧中之鸞鳳也。覩師演道,斥相指心,每與師論議,是非鋒起。師遐振玄風,普施法雨,而偏局之量,自不堪任,競起害心,數加毒藥。至第六度,以化緣已畢,傳法得人,遂不復救之,端居而逝。即後魏孝明帝太和十九年丙辰歲十月五日也。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起塔於定林寺。

要解:心量狹小,排斥於人,人勝於我,忌妒由生,學佛之人,當要誡之。

師回西國

後三歲,魏宋雲奉使西域迴,遇師于蔥嶺。見手攜隻履,翩翩獨逝。雲問:「師何往?」師曰:「西天去!」又謂雲曰:「汝主已厭世。」雲聞之茫然,別師東邁。暨復命,即明帝已登遐矣,而孝莊即位。雲具奏其事,帝令啟壙,唯空棺,一隻革履存焉。舉朝為之驚歎!奉詔取遺履,於少林寺供養。至唐開元十五年丁卯歲,為信道者竊在五臺華嚴寺,今不知所在。

要解:有緣來東,緣盡回西,悟道之人,實無往來。

代宗追諡

初,梁武遇師,因緣未契。及聞化行魏邦,遂欲自撰師碑而未暇也。後聞宋雲事,乃成之。代宗諡“圓覺大師”,塔曰空觀。

要解:因緣未契,錯失良機,聖人已逝,只能追諡。

 

閱讀 6259 次數
此分類更多內容: « 達摩祖師生平(1) 93.04.19
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