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一, 07 八月 2006 02:47

信心銘/禪解(2)

作者  釋達觀


《信心銘》這三個字,是什麼意思呢?

「信」即是,真信。對諸佛、祖師所說的法,要有信心;對自己的修行,要有信心;對所修的法門,要有信心。若對佛沒有信心,怎麼學佛?若對自己沒有信心,怎麼去學?若對法沒有信心,怎麼修學?所以,此三者缺一不可。

「心」即是,佛心。離開這個心,就沒有佛可言。您要成佛,不是每天跪在那裏拜佛;您要成佛,不是嘴巴只在念佛。只要沒有進入自心,您就成不了佛,為什麼?因為心是佛!自心是佛,必然成佛。《觀經》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只要透過正確的方法,老實修行,精進不斷,必然成就。

「銘」即是,永記在心。將佛所說的法義,祖師所傳的心要,永遠「銘」記於心,你的正見才能建立,方能念念不離自心,時時常生般若智慧。要如何銘記不忘呢?大乘經典常教我們,透過讀誦、書寫、受持、為人解說,日子一久,自然可以深植八識田中。

「信」自「心」是佛,心外無別佛,依此教法,必將成佛,將此知見「銘」記於心,所以本論叫做《信心銘》。

一般人不敢有此想法,常說罪障深重,能與佛結緣,已是萬幸,那敢妄想開悟成佛?此是邪見,而非謙卑。學佛不成佛,學佛有何益?五祖弘忍問惠能:「欲求何物?」六祖答:「唯求作佛,不求餘物。」這不是很明顯的答案嗎?《法華經》云:「於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後,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只要聽聞佛法,就有機會成佛。此經再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散亂之人,當他妄心止息,就可修成佛道,更何況是一心,修學的行者呢?

所以諸位不用懷疑,無須挫折,更不要說:「我學這麼久,怎麼都沒有用。」如果您相信這個理論,那麼接下來就是「時間」的問題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前面有棵樹,只要您願意往前走,必然可到達。但是每個人的腳程不同,有快有慢;或許有人已經到了,您還未到,但只要您不放棄,遲早會走到的。這便是時間,快慢的問題。如同過去已有人成佛了,那是他的速度快,先到達彼岸;雖然我們速度較慢,只要精進不懈,未來也將會成佛。

再舉個例子,如爬山時後面的人沒有跟上,走在前方的人就會懷疑,我是不是迷路了;而後面的人也會存疑,前面怎麼看不到人,是不是我走錯路了。此兩者,都是沒有信心的人。祖師大德所走過的路,已明確了告訴後人,所以我們應放心、勇敢的往前邁進,但也不要操之過急,想要成就。只要如實力行,直到有一天,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自然就會有成就,這便是修行。

介紹完題目,接著來講僧燦大師的生平事蹟,據《景德傳燈錄》記載:有一居士,年約四十多歲,來禮拜二祖慧可大師,並問:「弟子身纏風邪之疾,請求和尚!為我懺其罪過。」大師說:「將罪過拿來,我幫您懺悔。」那居士沈默良久,便說:「我尋覓罪過,卻找不到。」大師說:「我已幫您懺其罪過。您應當皈依佛、法、僧三寶。」居士問:「今見和尚,已知僧寶。不知什麼是佛與法?」大師答:「是您的心在作佛,亦是此心生起萬法,佛與法本無分別,僧也是如此。」居士聞後,有感而發:「今日才知道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心一樣,佛法亦無別。」大師知已悟,對他深為器重,隨即為他剃度,且說:「您是佛門珍寶,法名就叫僧燦。」自此之後,他的疾病亦漸漸痊癒。

聽完此公案,不知諸位有何感觸。當您遇到不如意的時候,常會覺得是自己的業障現前,所以就想請高僧大德為您作法事,消罪障。僧燦大師於未開悟前,也和凡夫一樣,想請慧可大師為他懺罪。

但一經點化,讓他領悟到「緣起性空」的實相。一切事相皆是緣生緣滅,了不可得,若不能體悟,則會執迷成疾;今已徹悟,故其疾漸漸消去。

迷時有分別,悟時無不同。佛、法、僧三寶,本是自性三寶,而非心外的事。《壇經》云:「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皈依三寶是要我們回歸自心,使自心常保「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的意思呀!

後來三祖僧燦,遇年僅十四歲的沙彌道信,前來禮師曰:「願和尚慈悲,教我如何解脫?」大師說:「誰束縛您?」回曰:「沒有人束縛。」大師直說:「那還要求解脫的法門嗎?」道信言下大悟!

我常思維,誰綁住了我?是別人、是家庭、是社會、是金錢、是感情,還是身體呢?是我們的腦袋,自我的意識,個人的偏見,累劫的習氣以及業力的牽引。但再深入的觀照,其實是對「我」的執著。因「我執」以產生「我所」,自心無明,故引發貪瞋癡作祟,而其心被妄想、執著所縛。若了知諸法無我,五蘊皆空,就沒有被束縛的我。那到底,有沒有我呢?送諸位一句話:「我,非我,假名為我。」參參看!……………(待續)

 

閱讀 4683 次數
此分類更多內容: 信心銘/禪解(3) »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