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六, 28 十一月 2015 10:37

傳心法要講記-15

作者  釋達觀 / 講述  無念齋 / 整理

【六祖下第二世】

             江西道一禪師(七0九至七八八),漢州什邡縣人也,姓馬氏(時人稱馬祖)。開元中,在衡嶽山常習坐禪。

             讓師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禪圖甚麼?」一曰:「圖作佛。」師乃取一磚,於彼庵前石上磨。一曰:「磨作甚麼?」師曰:「磨作鏡。」一曰:「磨磚豈得成鏡耶?」師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作佛?」一曰:「如何即是?」師曰:「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一無對。師又曰:「汝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一聞示誨,如飲醍醐。一蒙開悟,心意超然。侍奉十秋,日益玄奧。

         於大曆中,隸名於開元寺,四方學者,雲集座下。師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為一方宗主,轉化無窮。

             江西道一禪師(七0九至七八八),漢州什邡縣人也,姓馬氏(時人稱馬祖)。六祖傳法給懷讓禪師,懷讓禪師傳給江西馬祖道一禪師。江西就是江西省,道一禪師出生於西元七百零九年,圓寂於西元七百八十八年,漢州什邡縣人也,姓馬氏,時人稱馬祖。這個漢州就是四川省的什邡縣,禪師俗姓姓馬,「時人」就是當時的人,當時的人稱道一禪師為「馬祖」,沒有學佛的人看到這個馬祖以為是金門媽祖,台灣大甲媽祖,或是北港媽祖。那不叫馬祖,那叫媽祖。為什麼會稱他為祖?禪宗從達摩傳給慧可,慧可傳給僧粲,僧粲傳給道信,道信傳給弘忍,弘忍傳給六祖惠能,都稱為祖。六祖後來七祖呢?就沒有人承認,不管是誰稱七祖,其實後人都沒有認同。比如有人講六祖傳給神會,所以有人稱神會為七祖,但原則上大家還是沒有公認。可能會由他後來的子孫去拱他的那個法脈系統,但是其實到六祖都稱祖,六祖之後沒有人會稱祖。當時的人大家稱道一禪師為馬祖,那你覺得他地位高不高?「高。」六祖以下,只有道一禪師是當時的人以「祖」這樣的稱呼來稱他,而不是馬祖道一禪師圓寂之後,大家才這麼稱呼他。那他到底有什麼能耐會被別人稱祖?你還記得嗎?前面達摩祖師的老師般若多羅已經預言,以後馬祖這個人會度盡天下人,所以是已有前因,那後果是什麼呢?我們慢慢讀下去就會知道,就會知道為什麼大家會這麼稱呼他,他為什麼有這麼樣的份量?

             開元中,在衡嶽山常習坐禪。「開元中」,就是唐玄宗;衡嶽山就是南嶽衡山;「常習」代表他很用功,很精進,並不代表他常做什麼。常習,就是專心做一件事情。如果你對這件事情沒有信心,我會勸你這件事情你就不要做了。表面上你對那些沒信心,其實你誤會了,是你對自己沒有信心,只是這樣而已。

            「常習」旁邊寫一個字「修」。在家也好,出家也好,有的人他們一剛開始學佛,只要是很精進用功,他們就拚命修。有的人每天一定要念十萬句佛號,每天念佛超過八個小時。這樣有沒有用功?「很用功。」很多人他修行就是拚命修,不分晝夜的修,廢寢忘食的修,問題是修到最後還是哪個字?「迷跟悟而已。」他沒有悟,他只是拚命修。

             你過去是不是這樣的人?如果你是這樣的人,我先給你讚歎,因為你比我認真。但問題是你每天這麼修,你開悟了嗎?你會這麼說,我只要拚命修,因緣成熟就會開悟。因緣成熟開悟,是你要符合那些條件你才會開悟,你只有拚命修,你沒有產生一種我們禪宗所講的疑情,也就是你心中並沒有產生一個很大的疑惑,「對啊!我為什麼要這樣做?」你並沒有產生一個很大的疑情,「我本來是佛,我為什麼要修成佛呢?」所以,有人真的是拚命修,但他少了一個什麼?「疑情。」很多修行人,雖然聞、思、修,但不會思考,很多人一直停留在聞,停留在六塵。比如你現在聽我上課,你聽到什麼?你聽到的是聲塵,你聽我上課你一直聽、聽、聽,聽什麼?聽我上課的聲音,再聽我講話的內容,但是你從來不靜靜的思維,你只照單全收,不論我講對、講錯,你就是這樣聽,你不好好正思維。你隨便去找一百個人,會正思維的大概只有五、六位。我們的同學我就很清楚,你們平常跟我聊天,你們不會思維,你們只會拚命的聽聞,然後拚命的念佛還是誦經。但我問你一句話,你知道你在幹嘛嗎?

             因緣成熟就會開悟,這句話沒錯,百分之百正確,但是你少了什麼因緣你知道嗎?有某些因緣你是沒有具足的。你具足因緣,時機到了,水到渠成,自然會開悟,這是必然的。但是你有具足聞慧、思慧、修慧嗎?或是說你有具足信、願、行嗎?你必須具足信、解、行,後面才有證嘛!你有看到這些條件你具足了嗎?有時候你只是具足一個,或是兩個,有的人只停留在相信,有的人只停留在理解,有的人只停留在發願,你並沒有具足完整的條件。

             所以,有時候你講那個話是對的,但是你不知道你沒有具足這些條件,你自己沒想過,也從來沒有人跟你說,你只是這樣埋頭苦幹,修、修、修...。我常這麼說,修越久不能開悟是越危險的,就像去爬山,爬了很久還爬不到終點,那會不會危險?「會。」你會越來越危險!因為你會半途而廢,你很容易走入旁門左道,而且到最後你的心會越來越急躁,怎麼我都修那麼久了卻還沒有消息呢?有的人修很久了什麼都沒看到;修這麼久了什麼都沒感應到;修這麼久了什麼都沒悟到;然後就開始在那邊胡思亂想,這樣心何能清淨呢?道一禪師他真是個修行人;他到了衡山這邊,也就是到了懷讓禪師的道場;他一天到晚一有空他就坐禪,他在那邊精進用功。

             讓師知是法器,他這樣的修行雖然還不是很正確,但他這樣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懷讓禪師是過來人,他一看到這個人,就知道這個人是玩真的。很多東西是沒辦法勉強的,為什麼沒辦法勉強?修行如果沒有嘗到甜頭,怎麼修得下去?如果有法味,不用別人鼓勵,你自己就會進入了。

            往問曰:「大德坐禪圖甚麼?」懷讓禪師知道道一禪師真是個修行人,所以就「往問曰:大德坐禪圖甚麼?」「圖」就是謀求,求什麼?

            一曰:「圖作佛。」道一禪師直接了當,毫不客氣,「圖作佛」這個叫做直心。人家問他你坐禪求什麼?他說求作佛。我們到道場坐禪,那個道場的住持問我們說:「你們今天來這邊求什麼?」我們這班同學一定很客氣,客氣的說:「沒有啦!我只是來這邊學習的啦!」你那個客氣害死你自己,你的內心懦弱,你的內心不敢承擔,所以你才說「沒有啦!我只是...。」

            我們該客氣的時候不客氣,該不卑不亢的時候卻沒辦法展現出來,所以我們很不隨緣。該勇敢講的要講啦!人家只看你這一點心,如果你說:「沒有啦!我什麼都不懂,我只是來這邊學習的!」萬一那個人是六祖怎麼辦?六祖看你這樣回應他怎麼說?「好啊!不要緊啦!隨便學啦!」六祖也不可能跟你開示什麼,他怎麼開示?六祖教禪算是很客氣,他不輕易罵人,也不輕易打人。你看後面那些禪師,大家都用打的,用罵的,用糟蹋的,所以遇到六祖你還那麼客氣,你那麼客氣你想學什麼?

            前面那一段看出他的道心,現在這一段已經很清楚看出他的志向。你來這邊你就是想求作佛,作佛的意思就是,你想變成一位大徹大悟的人。清楚的講出來,來這邊你要做什麼?

            師乃取一磚,於彼庵前石上磨。你要讓一個大禪師做這個動作,不簡單,他認為你是可造之材,他才有可能用這個方式啟發你,如果你不是可造之材,人家會這樣啟發你嗎?我改天也拿個磚塊在外面磨,你就跟我說:「師父,你是要砌盆栽嗎?」所以,你在看這個公案,其實兩邊你都要看,一個是啟發者,一個是被啟發者。那為什麼懷讓禪師會做這個動作呢?這個動作不見得適合每個人。要啟發一個人多麼困難,孟母教孟子,孟母做一個什麼動作?「斷機杼。」你回去教你的孩子你會斷機杼嗎?你回去教孩子,你把你家的電視機、電冰箱全都摔破,你家的孩子從此會奮發圖強嗎?所以,禪師有這樣的智慧,但是這個方式要用對地方。

             一曰:「磨作甚麼?」這個道一禪師本來在那邊打坐坐得好好的,他眼睛閉起來在坐禪,那懷讓禪師就在道一前面磨磚塊,這麼磨、這麼磨,窸窸窣窣..。不一定是先看到,應該是什麼?有可能是先聽到,「奇怪?怎麼有這個聲音呢?這個禪師在做什麼呢?他到底在幹嘛呢?」懷讓禪師這個動作讓他生起了懷疑。有時候我問你的話會不會讓你產生懷疑?會還是不會?「會」。你都帶著懷疑回家對不對?有時候我問你們的話會讓你們起疑,但是你們不見得去解開這個疑。如果你們帶著這個疑回家那還不錯,但如果你每次來都帶著疑回家,那樣就全部都是疑。你那個問題沒想通,這個問題又來,今天的問題沒想通,下個禮拜的問題又來,到最後就亂掉了。沒有錯,你要帶著疑回家,但是這個疑不用太多,一個就好,你把那一個疑真正的澄清!真正的弄懂!

            師曰:「磨作鏡。」所以你看,現在道一禪師就起這個疑啊!起什麼疑?「奇怪,那個人到底在做什麼?」他之所以會疑,他真正疑的並不是懷讓禪師在磨磚頭,而是懷讓禪師回答的那一句話:「要把它磨來做鏡子。」懷讓禪師要把它磨成鏡子,這個有沒有違反你們的思考邏輯?「有。」今天要讓你疑,順著你的邏輯你會疑嗎?「不會。」我今天順著你的邏輯,你不會懷疑,不順你的邏輯呢?你可能就開始懷疑。如果你疑對了地方那不錯,那如果你疑錯地方,哦!那就是一場誤會,你懷疑東,懷疑西,不知道在懷疑什麼?明明是風吹在動,你說有鬼,明明沒事,你認為好像有很多事。所以要生起真正的疑情。

            一曰:「磨磚豈得成鏡耶?」因為道一禪師懷疑,所以就說啦!說其實他已經破功了,你知道為什麼嗎?你不是在坐禪嗎?你坐你的禪啊!這個原則上是懷讓禪師高明,是他高明,所以要釣這一條潛龍,有沒有?就要會釣,因為他是一條蛟龍。

            師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作佛?」其實我也常用這個方式。譬如現在有一個人這樣講:「啊!這一輩子做什麼事情都不順,我是不是來改個名字?」我就問那個人說:「如果有人家裡的屋頂在漏水,他只要打自己的耳光兩下,屋頂就不會漏水了,你相信嗎?」這個譬喻,連第一次來上課的人都聽得懂,我這個譬喻根本是無稽之談,屋頂漏水怎麼去打自己兩個耳光呢,是要去找漏水的原因啊!那一樣的道理,你這一輩子都很不順利,你不去找你不順利的原因,去改名字幹什麼?你聽起來有沒有很荒謬?孩子書讀不好,你就要去找個文昌位,那萬一文昌位在廁所呢?就把廁所打掉變書房嗎?那些會讀書的孩子,你到他們家裡面去做家庭拜訪,你每家都帶羅盤去,看考試前三名的人有沒有坐在文昌位?這麼簡單的道理,我套一句俗話,用膝蓋想也知道。但是自古以來,就有很多這樣的人。我沒有說名字不重要,但很多事情它並不是只有單一因素,包括你家的採光、通風、動線、佈置等等,還有很多項因素你都要去一一探討改善,你知道嗎?

              所以,你要勸人,你可以好好學習禪師的公案,看看禪師怎麼回答。懷讓禪師就回答說:「沒錯!拿磚塊在地上磨,它當然不會成鏡啊!」因為磨磚塊的條件並不足以使它成為鏡子。鏡子的條件不是這種條件,那你在那邊磨做什麼呢?那一樣的道理,你以為坐在那邊盤腿就可以作佛嗎?你以為佛是這個樣子嗎?坐禪沒有不對,坐禪只是作佛的一個因緣條件,姑且說是在那邊修定,但它還需要有戒跟慧啊!也就是說,作佛不是單獨在那邊坐禪。懷讓禪師這樣給道一禪師當下棒喝!

            一曰:「如何即是?」當下棒喝!這個時候,道一禪師前面剛開始是起了疑,現在呢?關鍵時候了,他起了很大的疑惑!那我應該怎麼做呢?那一樣的道理啊!自己該怎麼做?

            師曰:「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牛」旁邊寫個「心」,你們之前不是上過「十牛圖」嗎?「十牛圖」的典故有很多都是從經典或公案來的,「十牛圖」常常把我們這顆心比作牛。就像有一個人駕著一台牛車,如果這個牛車不走,應該打車還是打牛,還是打自己?這個就是關鍵,意思是說,你修行的核心,你有抓住你修行的重點嗎?你拚命修也不對,你把修行當消遣也不對,你對修行沒興趣也不對,但如果你把修行當成一種興趣也不對。它什麼都不是,但也什麼都是!

            一無對。道一禪師默默的。道一禪師難道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嗎?當然知道。牛車不走當然就打牛啊!但問題如果他回答打牛,其實也是無濟於事,為什麼無濟於事?找得到才可以打啊!找不到怎麼打?自己的心找不到怎麼打?你看,現在這樣一步一步,慢慢的引導他,一直逼他,把他逼到絕路,逼到最後無話可說。但是,這個時候你們有沒有看到你們自己?譬如,我問你,問到無話可說,接下來你會怎麼樣?我問你問到無話可說,你的心是清淨?還是尷尬?還是不知所措?我常常問大家,就像一種公案,你有沒有看到我在問你的時候,你到底在做什麼?很多同學跟我講:「就是腦筋一片空白。」我說空白在做什麼?腦筋一片空白那就愚癡啦!那就一念無明遮蔽智慧了。所以空白就像一個不會講話的人,突然被大家推上講台講話或是演講,他上台就腦筋就一片空白,那他會悟道嗎?你覺得道一禪師他會腦筋一片空白嗎?他不是腦筋一片空白,他是產生一個很大、很大的疑惑。

            師又曰:「汝學坐禪,為學坐佛?懷讓禪師很慈悲啊!他見時機已經成熟了,就在把道一禪師逼到懸崖峭壁處的時候,他講出一句很重要的話:「你是來學坐禪呢?還是來學作佛?」學坐禪跟學作佛不一樣,這八個字我用一個比較簡單的概念講。你要先釐清什麼?你要先釐清你來的目的嘛!你一定要先釐清楚你來學佛的目的。很多人剛開始來學佛,他第一個目的是往生極樂世界?是還是不是?「不是。」那是到後來聽人家說的。我們剛開始學佛的目的不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很多人剛來學佛的目的是要解決他心中的痛苦,這是很現實的,他本來是要解決他心中的痛苦。結果學下去之後呢,他覺得這樣好像不對哦!我應該要世世常行菩薩道。他現在開始要學習當什麼?「當菩薩。」他現在開始要學習觀世音菩薩,學當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他剛開始本來是要解決他心中的痛苦,表面上是提升了,但相對的他也迷失了,因為他解決不了他自己心中的痛苦,他何能去解決別人心中的痛苦呢?他再跟別的學佛的人接觸之後,人家跟他講說,這個世界很苦,這個世界已經不能住了,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地球有一天一定會毀滅。他聽了別人這麼說,然後他看了凈土三經也這麼講,所以他現在改變志向了,他現在要往生極樂世界了,這是第二種轉折。

             第三種轉折,他本來只是要解決自己心中的痛苦,現在有人跟他講說,你要大徹大悟,你要成佛。我的意思並不是說行菩薩道不對,不是說往生極樂世界不對,也不是說作佛不對,我的意思是你當初來的心態,跟你現在的心態,你問你自己,你有沒有保持初衷?還是你已經忘記你原來的初衷?你被誰影響了?你被什麼東西污染了?我喊的這麼大聲,你們都無聲,你們當初的初衷到底是什麼?

            假設我們不知道初衷,沒有保持初衷,其實我們會不知不覺,隨著各種境界變來變去,我不好意思說各位隨波逐流,但是你變來變去本身,就是代表你不會成就。雖然你那個方向越變越大,或是說越變越好,問題是你忘記你當初的初衷,你的功夫並沒有紮實。所以我常說,你要行菩薩道之前,你必然要步上解脫,你走過解脫道,你才能行菩薩道,你能行菩薩道,你才能夠朝向無上的佛道。但是,你也不要把這三個當成三個次第,我不是這麼說,因為它三個同時是一個,但是你必然要知道它真正的道理,你功夫才能紮實。我們說有聲聞、緣覺、菩薩,縱使你沒有辦法貫通,但是不管你現在要走哪一道,你紮實反而對你是好。所以,你自己現在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我的苦不能解決,我何能解決天下人的苦呢?我的苦難道跟天下人的不一樣嗎?」都是一樣的。

             苦,哪裡苦?還不是心在苦,那你的心為什麼要不斷地折磨你自己呢?為什麼呢?罵別人要不要出力?「要。」罵人會快樂嗎?「罵人也很累呢!」你不要覺得說,你常常打我,你很可惡呢!打人自己也很累呢!你曾經打人家,手會不會痛?到處講人家是非,你也口乾,你做那些事情,其實你的內心也是很累的呢!你注意去觀察,真是很累。我們就是搞不清楚說,我們為什麼要這樣不斷的折磨自己,我們自己也搞不清楚這顆心。為什麼?不知道!所以我說,你先把它弄懂,弄懂之後,隨緣度化。自己心中的那頭牛都找不到了,那怎麼叫它回頭呢!

            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記得我要剛出家的時候,我去找剃度的師父,我找了好幾位,其中有一位問我說:「你要找什麼樣的道場?」我說:「我要找禪宗的道場」那位師父就問我說:「什麼是禪?你說說看。」我就跟他說:「因為我就是不懂禪,所以我現在好慘啊!」那個師父笑笑說,不錯啦!你會這樣講,不錯啦!

            你要找一個禪宗的道場,什麼是禪?你認為那個道場,每個人都盤腿坐在那邊,這個就是禪宗的道場;或者是你要找一個凈土的道場,只要那個道場每天都在念佛,你就覺得這個就是凈土的道場;那你要找一個戒律的道場,你看到每個人一天到晚都要褡衣,不只是上台講法,做早晚課才褡衣,平時也要褡衣,然後你就覺得這是一個持戒的道場。我們都用自己的概念去看道場,只要那個道場符合自己的概念,你就認為對,這個就是我要找的道場。我現在講的話,有沒有講出你的內心世界?你是不是有個想法,它應該是什麼樣的想法,然後你就按照你想的模式去觀察?

           懷讓禪師跟道一禪師說:「如果你是想學禪,真正的禪不是一天到晚坐在那邊,不是一天到晚就打坐啦!不是這個樣子。」如果一天到晚只是一直在打坐,那必然會掉入四禪八定,沒辦法達到自性本定,沒辦法達到所謂的首楞嚴大定,或是《六祖壇經》裡面所講的繁興永處那伽定。這個定一定是修來的,四禪八定就是修來的。

           若學坐佛,佛非定相。如果你想學佛成佛,佛是覺,他不是定在那邊。像這一尊就是定相,所以它叫佛像。佛是活活潑潑,隨緣自在的,哪是一種定的形式呢!那一樣的道理啊!你的知見沒有釐清,所以同學們總是不敢承擔自心是佛,因為你們總是把佛當成三頭六臂,你們總是把佛當成無所不能,總是把佛當成他會飛天,會鑽地。這個就是你們心中的佛,所以你們不敢承擔你們是佛,自心是佛,因為你們心中對佛的定義已經定義錯了!你有看到你不敢承擔嗎?你為什麼一直不能夠去接受你是佛呢?因為你心中的佛,你的腦袋已經把它僵化成為一種固定的形相,而現在的你不符合你心目中的那尊佛,所以你不敢承擔,你不接受你是佛。

           有的人很有錢,但事實上他卻不會用錢,而這樣的人你一定看過。你說那個人福慧有沒有具足?有!但他不會用!你返觀你自己,你自己不也是「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你怎麼具足?無憂不是福嗎?無慮不是慧嗎?無憂無慮的人,不就是福慧具足嗎?要不然,你要把你家的財產都捐出來你才具足福德嗎?你要把所有佛經都讀完你才具足智慧嗎?你們都覺得佛一定要怎麼樣,佛無形無相,你們為什麼總是把佛想成他是一個有什麼樣形相的東西呢!

           你們心目中的那個形相就是個陷阱。比如你現在在找一位善知識,你心目中善知識是什麼樣呢?如果你心目中好的善知識都是聖人,難怪你這輩子遇不到真正的善知識。這不是因為你的內心先產生了一個什麼樣子,然後你一直在尋找那個樣子的人嗎?你的內心不是先形成一個什麼概念,所以你一直在尋找有沒有符合這樣概念的人嗎?你有沒有看到你內心的陷阱?你已經被你自己內心的陷阱騙很久,真是騙很久了。

           我講一句真話,我在國中一年級的時候我就想結婚。你們笑那麼大聲,但你們知道我為什麼這樣想嗎?因為我看連續劇,看歌仔戲,看布袋戲,劇中裡面的女主角都像大家心目中所想的一樣賢慧,所以我國一就想說,如果有那種人出現,我很想要早一點結婚。因為連續劇看太多了,所以我一直在找心目中那個理想的伴,如果有那樣的人,早認識早好,有那樣的人照顧你,誰不樂意早一點結婚,讓別人早一點照顧。但是後來慢慢長大,才知道我被騙了。你對禪的定義錯,你對佛的概念錯,那個錯誤的概念,一直停留在我們的內心世界,你按照這樣的概念學佛,你在修行過程會遇到很大的問題,會遇到很大的盲點。

            於無住法,不應取捨。這八個字已經告訴你答案了。《金剛經》裡面講「無住」,其實法本無住,你眼前所看到一切的東西,都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哪一法是住呢?哪一法不是隨著因緣的聚散而生滅呢?六祖說:「無住,人之本性。」你現在一直想要修無住,你會掉入一個陷阱,你想要去修無住,而不是悟到「法本無住。」無住法需要你修嗎?

           一切法都是緣起!緣起的東西何能停留呢?緣起的東西何能住呢?你想追求的名利權勢,你想消除的恩怨情仇,不費吹灰之力,本來就不住。你的痛苦表面上是常住,其實是你沒看清楚,痛苦何能常住?你的痛苦就像流水,它不是常住,只是一直在流,然後你認為它常住。前念不等於後念,流過的水不等於前面的水,只是前後沒有間斷,只是這樣子而已啊!但是你一直認為:「痛苦好像永遠活在我的心中,我的怨恨好像一輩子沒辦法消除」,那是因為你沒看到它是無住的。因為你的感覺,所以你不相信無住無常。比如你討厭一個人,你感覺始終都很討厭他,你不相信你那個感覺無住無常,就像現在有一個人,他駕著一條小船順著長江黃河,從上游慢慢流下來,那個人始終沒有離開那條船,一直停留在那條船,但是他不知不覺,已過萬重山,他沒辦法察覺這個事情。一樣的道理,你的貪嗔癡也是無住法,但是你的感覺是,好的是無住,不好的是常住!好的跟不好的,哪一法是永恒呢?沒有一法是永恒!

            禪師講話都很簡短,「於無住法,不應取捨」前面四個字,你只要能夠百分之百認同,你自然就相信道不屬修。你真正看到是這個樣子,後面的你就不應取捨。六祖講:「不取不捨」,不取不捨就是隨緣。當你的心起個念頭,你在修行,其實你起這個念就已經落入不正念,所以六祖講:「起心即是妄」,當你覺得有一個你在修行,這就是妄心。你只要聞道、見道、覺道,知道就好了。你只要這樣就好。所以我送你一句話:「看到什麼?聽到什麼?知道什麼?這樣就好。」我們都聽到是非,然後看到別人的缺點,見聞覺知都落在一切法當中。

            你六根雖然跟六塵接觸,但是你知道此中實無一法可得,一切法都是無住,於一切法無住,自性清清凈淨。會的人兩、三句話,不會的人修到眼睛脫眶,耳朵聾了,唸到喉嚨發炎,拜到瘸腳,坐禪坐到屁股生痔瘡,然後一個頭想到兩個大。修行就不要再勞心勞力了,幹嘛這麼勞心勞力?修行沒有離開這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就是六塵,六塵就是我們所處的環境,就是我們生活的世界,只是你六根不住六塵,於一切法無住而已。

            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如果坐在那裡就是一尊佛的話,你就是扼殺你心中的這一尊佛,你給他塗石膏你知道嗎?若執著所謂禪就是一天到晚要打坐,你就不明白最究竟的法義,你就不明白如來真實義。

            一聞示誨,如飲醍醐。道一禪師一聽到懷讓禪師的開示,就像醍醐灌頂一樣。醍醐就是從牛奶中提煉出來的最好的東西,就像甘露一樣,所以有醍醐灌頂這句成語。

            一蒙開悟,心意超然。侍奉十秋,你看,開悟了,還待在懷讓禪師的身邊。

            日益玄奧。就是悟境越來越深。所以有時候我們雖然領悟了,悟境還是有深淺。

            於大曆中,大曆就是唐代宗。

            隸名於開元寺,就是住在開元寺,開元寺在江西省。

            四方學者,雲集座下。四面八方的學人仰慕道一禪師的大名,都來跟他學習。

            師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為一方宗主,轉化無窮。入室弟子有一百三十九個人。這裡所講的入室弟子都是開悟的人。《六祖壇經》講六祖得法弟子有四十三人,悟道者不知其數。很多禪師一輩子只度一個人,道一禪師這邊入室弟子就有一百三十九人,能夠度化這麼多人,那這樣道一禪師有沒有資格稱祖?所以人家才會稱他馬祖嘛!「各為一方宗主,轉化無窮。」一百三十九個入室弟子再度化更多人。

 

 

 

 

 

 

 

閱讀 2827 次數
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